导图社区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参考肖秀荣《精讲精练》,配合徐涛网课整理的马原政治考研笔记,一图网罗章节知识点。
编辑于2021-03-05 13:57:30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自然经济
含义:自给自足,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生产目的。
产生的历史条件(前提)
一是社会分工(生产力)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生产关系)
注:货币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产生的,不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满足需要的属性,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用的属性。
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性
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货币的产生,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统一性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不能决定只能影响价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永恒的范畴)
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历史范畴)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在时空上统一
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反映劳动者间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效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
区分:是否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劳转简劳,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四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观念的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功能。即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必须是实在的货币。(电子货币)
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贮藏手段:足值的金属货币。
支付手段:赊购赊销、清偿债务、租金缴纳等延期支付。
世界货币: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
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实现有赖于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啊机制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市场竞争
价格波动
供求关系的变化
作用
自发地
自发地
自发地
积极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
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其二,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三,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和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平均利润出现前
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平均利润出现后
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垄断出现后
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子主题
以私有制为基础地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交换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
私人劳动
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
社会劳动
由社会分工决定,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解释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同类概念总结
五组劳动划分总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卖出去),商品的价值才得到了实现。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马克思对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划分 划分依据 划分结果 资本在生产中是否增殖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资本在循环中执行的不同职能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价值的周转方式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统一的说法
简单商品经济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也是物质资料在生产与劳动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国家职能和本质
职能
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本质
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法制
宪法是核心
宪法原则
私有制
主权在民
分权与制衡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利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人权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局限性
其一,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其四,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途径
小商品经济分化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
资本的原始积累
内涵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途径
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
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资本家与工人是雇佣关系。
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把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拥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
决定因素
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
内容
维持本人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家属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劳动)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新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劳动与劳动力的关系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
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
劳动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所有制
所有制和所有权
制是权的基础,制决定权;权是制的法律形态,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劳动过程(工人角度)
特点
工人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劳动的成果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值(资本家角度)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实质
必要劳动
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劳动
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意义/影响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源泉
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资本
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本质
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
资本积累
方式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实质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特点
扩大再生产
含义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本质
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进一步加强剥削和统治
源泉(剩余价值)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后果和历史趋势
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深刻矛盾
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失业
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对资本主义积累的整个过程及其后果的概括,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根源。
构成
价值构成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变实质是否发生了增值
不变资本
生产资料(不变资本,c),如原材料和燃料(流动资本);机器厂房(固定资本)
可变资本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可变资本,v),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创造出来的
技术构成
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计算问题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成本价格
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
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两种方法,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绝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工作日长度不变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含义
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途径
改进技术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无人工厂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循环、周转及再生产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职能形式)
从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购买
货币资本
生产
生产资本
售卖
商品资本
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
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 比例失调将会导致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影响周转速度的因素
一是资本周转时间
二是生产资料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
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实现条件
分析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的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I)
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
第二部类(II)
生产消费资料的部分构成
社会有效运转:
价值的三个组成成分
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 (c)
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v)
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m)
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
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
根本原因
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两方面
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具体表现
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和瘫痪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
特点
具有周期性
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
阶段
危机
萧条
复苏
高涨
再生产周期。 危机是在生产周期的起点和终点,也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阶段。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工资
本质
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表现
“劳动的价格”
形式
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
制度
泰罗制、福特制
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的界限
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确定了有机构成的提高
流动的
潜伏的
停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