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等。可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11-04 14:50:32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问题解决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价值观
培养严谨治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
整数和小数
整数的性质和运算
小数的性质和运算
分数和百分数
分数的性质和运算
百分数的性质和运算
比和比例
比的性质和运算
比例的性质和运算
图形与几何
平面图形
直线、射线和线段
角和角的度量
三角形、四边形和圆
立体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
球体和圆锥体
统计与概率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据的描述和分析
随机现象和概率
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
综合与实践
数学与日常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数学与科学技术
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数学与科学技术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学策略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教学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
第三学段
内容要求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例32);知道三角形 内角和是180°。2 (2)认识圆和扇形,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周率(例22);探索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 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例33)。 (4)通过实例了解体积(或容积)的意义,知道体积(或容积)的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体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5)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了解这些图形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这些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认识圆锥并探索其体积 的计算公式,能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对于简单物体,能辨认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的形 状图(例34)。 (7)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 几何直观。 2.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1)能根据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在实际情境 中,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例35)。 (2)能用有序数对(限于自然数)表示点的位置,理解有序数对 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例36)。 (3)了解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按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4)能在方格纸上进行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认识釉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能借助 方格纸设计简单图案,感受数学美,形成空间观念。
学业要求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探索并说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通过对图形的操作,感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能根据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实 际问题。 会用圆规画圆,能描述圆和扇形的特征;知道圆的周长、半径和 直径,了解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是一个定值,认识圆周率;会计算你士“&视频 3D 圆的周长和面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能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能辨认这些图形的展开图,会计算这些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认识圆锥,能说出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锥的体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能说出面积单位千米?、公顷和体积单位米3、分米、厘米,以及容积单位升、毫升,能进行单位换算,能选择合适单位描述实际问题。 对于简单物体,能辨认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的形状图(例34),能把观察的方向与相应形状图对应起来,形成空间观念。 2.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能根据指定参照点的具体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所处位置;能在熟 悉的情境中,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例35),形成几何直观。 能在方格纸上用有序数对(限于自然数)确定点的位置,理解有 序数对与对应点的关系(例36),形成容间观念
教学提示
【教学提示】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立体图形的测量,从度量的角度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理解长度、面积、体积都是相应度量单位的累加;通过对平面图形性质的认识,感知数学说理的过程。 图形的认识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基于给定线段用直尺和圆规画三角形的过程,探索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例32),并说出其中的道理,经历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说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形成推理意识。可以从特殊三角形入手,通过直观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增强几何直观。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 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
第二学段
内容要求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结合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例26);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量 角,会用量角器或三角板画角。 (3)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认识面积单位厘米?、分米、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会进行测量。 (4)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会根据图形特征对三角形和四边形进 行分类。 (5)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和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 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6)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 单物体。 (7)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 2.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例27)。 (2)在感受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 几何直观。
学业要求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能说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共性与区别;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简单问题;能辨认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能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简单物体所对应的照片或直观图。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会比较角的大小;能说出直角、锐角、钝角的特征,能辨认平角和周角;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能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会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能根据边的相等关系,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能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能说出图形之间的共性与区别(例28)。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2.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认出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直观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能利用平移或旋转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提示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将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图形的直观感知到探索特征,并进行图形的度量。图形的认识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图形的直观概念。通过观察长方体的外表认识面,通过面的边缘认识线段,感悟图形抽象的过程。 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直尺和圆规作给定线段的等长线段,感知线段长度与两点间距离的关系(例26),增强几何直观。结合实际情境,感受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借助动态演示或具体操作,感悟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差异。 角的认识教学可以利用纸扇、滑梯等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场景直观感知角,利用抽象图形引导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并比较角的大小。利用学具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启发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通过边的特征知道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引导学生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过程中,感悟这几类四边形的共性与区别(例28)。
第一学段
内容要求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能对图形 分类,会用简单图形拼图。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 单位米、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学业要求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能根据描述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分类。 会用简单的图形拼图,能在组合图形中说出各组成部分图形的名称;能说出立体图形中某一个面对应的平面图形(例24)。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活中物体的长度(例25)。初步形成量感。
教学提示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积累的有关图形的经验,以直观感知为主。图形的认识教学要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这两类图形的关联,引导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