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兰亭曲水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兰亭曲水思维导图,包含变迁及追忆方式、兰亭遗址辩论及场所精神分析思考等。
这是一篇关于宋代文人园林四大特征的思维导图,包含简远、 疏朗、 雅致、 天然等特点。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私家园林代表的思维导图,总结了北方私家园林、 南方私家园林等。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的变化特征的思维导图,皇家园林较多的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兰亭曲水
变迁及追忆方式
从曲水的消逝到实体追忆
追忆方式
表达为各种相关纪念物的构筑,为大众眼目所认知的兰亭显性追忆方式,部分满足人们纪念王羲之的心理。是兰亭遗址无寻的一个重要原因。
晋兰亭
定位
郦道元写下的“亦曰兰上里”地理定位是“曲水流觞”兰亭雅集的历史地理定格 《兰亭集序》中的景观描述文本则是兰亭曲水风景的文字定格。
宋兰亭(天章寺)
转折点
千年兰亭的变迁之实体追忆的关键转折点是宋天章寺的建设。
宋天章寺建设之后,发生在兰亭的地表纪念物逐步增多、扩大。明 万历《绍兴府志》中之兰亭图记录了宋天章寺的建筑及其前面的曲水形式
明兰亭
并非晋代兰亭原址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府沈启遂移兰亭曲水于天章寺前”, 文徵明为作记,画册勒石,为今兰亭址
意义
事实上,晋兰亭的无寻是既定事实,无寻的并非亭,而是曲水旧址。 历代的实体记忆未必能够反映兰亭真意。因此,兰亭隐性追忆方式的文 献、书画内容与其中的兰亭场所精神很值得分析和研究。
意象追忆的独立
是兰亭图、兰亭诗以及相关考证是为少众文人关注的隐性追忆方式,更深刻地传承了兰亭场所精神
晋兰亭到明兰亭之间的宋天章寺建设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是东晋兰亭曲水空间无寻及曲水意象记忆与空间实体相脱离的开始。
意象追忆的书画独立
一方面体现为自宋龙公麟的画开始的历代“兰亭曲水风景”摹写
一方面体现为文献上自《兰亭序》《水经注》及《舆地志》始的兰亭诗和兰亭遗址考证。
从李开始,此后所有兰亭图其实都只是对曲水流觞风景及其意境的一种追忆,这些书画所描绘的已经是对《兰亭序》描绘的兰亭曲水意象的想象和追慕。兰亭图的历代增多 使得兰亭曲水文化价值日益提升。
意象追忆的遗址辩论独立
吕祖谦(1174年)
考证兰亭“曲水乃沟渠,……必非流觞之旧。斟酌当是寺前溪,但岁久失其处耳。这里的寺是天章寺,“岁久失其处”的意思应该理解为溪流河床位置的变化,导致曲水意境的最后无寻。
张岱(1673年)
明兰亭“与图中景象相去天渊,大失所望”
郭沫若
兰亭论辩中依据《越绝书》和《舆地志》记载,认为“郦道元所谓‘湖’者指兰渚”依据郭沫若的分析,再结合郦道元著汪士铎图的《水经注图》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晋兰亭的所在
陈桥驿(1985)
从历史文献和书画角度做了考证,认为兰亭遗址在天柱山下古鉴湖口附近,今无法确定
文人对“永和”曲水的追忆只能在山水画创作和遗址辩论中得到释放,另外一种文人们无法不能开解的心声则表露为江南“癸丑”情结
兰亭遗址辩论及场所精神分析思考
绍兴兰亭
绍兴兰亭才是书法圣地,我们一方面要考证兰亭遗址,另外一方面则要追究其千年变迁中蕴藏的场所精神,从而更加真实有效地让兰亭的历史价值在当代得到关注和继承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为纪念王羲之,共修建有7个兰亭
兰上里“永和”水及癸丑情结
永和,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曲水流觞时
鉴湖的存在正好为兰亭周边自然景观之美达到极致创造了条件。因此,兰亭场所精神包含了上古以来“永和”之水——天人合一的水环境生态思想和美学取向
“癸丑”
从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两度癸丑年亲赴兰亭考证并做《古兰亭辨》
茂林修竹与曲水景观的地域机缘
“兰亭雅集”发生在兰亭有其地域机缘,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和历 史机遇之外,优美的自然山水是一个主要原因。
总结
兰亭精神
绍兴兰亭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公共园林所在地,蕴含了深厚的场所精神。“永和” 曲水是兰亭风景价值的核心,也是兰亭文化空间承载体。
兰亭修复
兰亭曲水的修复意义重大,兰亭周边环境的大规模整治和曲水复建前需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要以更加科学的、客观的、严谨的态度追问兰亭场所原本是如何的,现在需要我们复建的是什么,兰亭未来将如何继续传承。
在崇尚“天人合一”的当代,兰亭真意必将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