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46-中晚唐的困局
这集主要讲的是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朋党相争,宦官专权,农民起义,政局混乱。最终王朝覆灭。
编辑于2023-11-13 20:07:53中国通史46-中晚唐的困局
1、藩镇割据
1)藩镇形成割据 公元756年,唐玄宗儿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 公元762年四月,玄宗、肃宗先后去世,新即位的唐代宗为了迅速结束叛乱,不得已,对安史降将采取妥协政策,对幽州、魏博、成德、相卫四个藩镇予以安慰。 相卫镇后被魏博镇所并,四镇成三镇,因都在黄河以北,被称为河朔三镇。 三镇各自佣兵,自署官吏,截留赋税,割据一方。同时一些参与平叛的唐将也邀功请赏,有的升为节度使。这样,唐朝节度使的设置,由边镇扩及内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2)藩镇对抗朝廷 藩镇联合对抗朝廷,彼此之间由于利益相争相互火并,使得唐朝政治更加动荡。 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面临的最大困局。 规模最大的是德宗和宪宗对藩镇势力的两次用兵。 公元779年,德宗李适即位,一改代宗纵容藩镇的政策,讨伐不臣藩镇。但苦于财力不逮,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全国推行两税法。两税法改变了历代以人丁征税的制度。从此以后按财力大小分担赋税成为唐以后历代税制的基本原则。
3)四王二帝事件
成德镇、魏博镇、淄青镇、幽州镇等藩镇发难。 公元781年,河朔三镇之一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即位,要求朝廷予以追认。本来节度使职位父死子继已成为惯例。德宗拒不承认李惟岳的世袭权。李惟岳便与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正己,山南东道梁崇义,联合抗命中央,史称四镇之乱。德宗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征讨四逆。
八月,梁崇义兵败自杀。次年正月,李惟岳被部将王武俊杀害。王武俊投降随后又与田悦,幽州节度使朱滔勾结对抗唐廷。十一月,三镇节度使联络平卢节度使李纳称王,诸侯割据。
李希烈居功自傲,要求扩大辖区,遭德宗拒绝。联合成德、魏博、淄青诸镇反叛,叛乱局势进一步扩大。德宗下令淮西临道诸军攻讨李希烈。
公元783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冒雨抵达长安。朝廷却一无所赐,犒劳他们的只有粗实蔬菜。军兵愤怒,杀进长安。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即泾原兵变。叛乱军兵推举朱泚(cǐ)称帝,李希烈也趁机称帝。加上当时河北、山东四镇称王。史称四王二帝事件。至此,藩镇之祸之烈至极。
德宗不得已,下罪己诏。宣布赦免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之罪。令唐军集中力量讨伐朱泚和李希烈。最后依靠李晟的唐军收复长安。朱泚、李希烈先后被部下所杀。四王二帝事件至此结束。
4)河朔三镇分化 德宗去世后,顺宗在位不过8个月,因病被迫禅让。其嫡长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 公元812年八月,魏博节度使暴死,其子田怀谏年幼,大权落入家僮将士则手中。不久田兴被军队拥立,宣布放弃割据,归顺朝廷。宪宗皇帝特意为其赐名弘正。 魏博镇一直几乎是铁板一块的河朔三镇发生分化,也使唐朝整个削藩形式发生积极变化和好转,坚定了宪宗削藩的决心。
5)元和中兴 利用节度使内部矛盾,因时制宜。 公元814年九月,吴元济接替其父淮西彰义节度使职务,与朝廷叫板。次年正月,宪宗下令16路兵马夹击淮西。初期局势混乱,裴度受伤,好转后被任命为宰相,担负讨伐淮西重任。 李愬是收复长安的李晟之子。公元816年十二月,宪宗任命李愬为唐邓节度使,继续讨伐吴元济。裴度和李愬精诚团结,讨伐淮西取得进展。李愬带兵奇袭吴元济,吴元济投降。 平定淮西后,宪宗让大文豪韩愈撰文立碑,以示后人。这就是著名的《平淮西碑》。 淮西的平定,诸强藩镇为之震动。横海、成德、幽州等纷纷归伏。 公元819年二月,平灭淄青的李师道之后,全国暂归统一。后来史家称为 元和中兴。
6)河朔三镇再次叛乱 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王守澄杀害。太子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 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七月,幽州军乱。七月底,成德军又乱。田弘正与其家属将佐300多人遇害。次年,田弘正之子魏博节度使田布也被逼自杀。至此,河朔三镇再次脱离朝廷控制。此后,唐廷承认了藩镇割据的现状,再无平定藩镇的打算。
2、朋党之争
① 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一次制策考试。应试的牛僧孺、李宗闵等人指斥时政,言辞激烈,被考官录取。当时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为相,认为矛头是针对自己。对及第的牛僧孺等不予任用。双方由此结怨。这就是元和三年制策案。 在互相倾轧的两党中,以牛僧孺为首,谓之牛党,以李德裕为首,谓之李党。因此朋党之争又被称为 牛李党争。
② 斗争的高潮出现在文宗朝。先是牛党掌权,排挤李党。之后是李党掌权,排斥牛党。
③ 文宗去世后,争斗还在升温。武宗即位,以李德裕为相。李德裕尽逐牛党官员。宣宗即位,局面由改了过来。牛党得势,完全清除李党分子。
④ 公元850年,李德裕死于贬所。牛李党争,以牛党胜利宣告结束。
3、宦官专权
牛李两党背后都有宦官支持。宦官专权。宦官内部也有不同派系斗争。这些斗争与外朝官僚的党政纠缠在一起。给中晚唐政治带来巨大危害。
① 在泾源之乱中,德宗仓皇出逃,情急之下招禁军护驾,竟无一人至。最后,只有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等率左右随扈。德宗认为还是家奴可靠,从此更加偏信家奴。将十万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由窦、霍二人指挥,称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宦官开始掌握军权。
② 宪宗时,宦官权力进一步扩张。设立左右枢密使,由宦官刘光琦、梁守谦担任,成为皇帝和宰相之间的枢纽,使宦官干预中枢决策成为可能。 另外,宪宗时,宦官还进一步掌握了其他禁军的控制权,中央禁军尽在掌握。从此,两枢密使,两中尉号称四贵,掌握军政大权,成为政府实际的统治者。
③ 宦官的腐败。一些大宦官竞相赢取妻妾,收养义子,建立起世代相传的宦官家族。朝廷文武纷纷向他们行贿。有些禁军将领为求节度使之职,不惜以极高的利息向富户借债,来贿赂左右神策中尉。当上节度使之后,大力搜刮民脂民膏还债。民间戏称为债帅。 白居易的《卖炭翁》表现了宫使的丑恶嘴脸和百姓的困苦与无奈。 唐后期几乎所有皇帝的废立生杀全部被宦官掌握。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其他八个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
④ 由于宦官的机构在北面宫城,朝官的衙门在南面皇城,因此朝官和宦官的斗争,被称为南衙北司之争。同样在文宗时,达到高潮。 公元835年十一月,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丈院内也将甘露,皇帝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前往观看,官员回来奏疑非真甘露。文宗再命宦官去察看,此时韩约等人已将金吾兵埋伏起来,然而宦官发现,之后狂奔而出,逃到大殿,挟持了文宗,捕杀众宰相,血洗长安城,朝列几乎为之一空。这被称为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完全把持了朝政。
4、农民起义
咸通年间,关东连年水旱。灾情导致自潼关至海滨夏麦只收一半,秋粮几乎绝收。官府天天催逼粮税。农民到了拆屋卖妻鬻子而不能给的地步。
① 僖宗乾符元年(874),王仙芝在长垣起兵,声讨官府的黑暗和赋税的沉重。不久黄巢起兵相应,应者云集,部队很快发展到数万人。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两支起义军领袖。
② 880年十二月,黄巢起义军贡献长安城,僖宗在500神策军保护下出逃。 黄巢新政权,国号大齐,意为平均。不久,黄巢因各藩镇势力压力撤出长安。 884年六月,黄巢看到败局已定,自刎。
5、王朝覆灭
此后,唐王朝又风雨飘摇了20多年。期间,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依然存在,愈演愈烈。 在诸藩镇的博弈中,朱温强势胜出。公元903年,朱温引兵入长安。杀尽朝中宦官。 公元904年,朱温杀昭宗。次年,杀宰相裴枢等大臣三十余人。
王朝的覆灭原因分析: 王朝末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土地的集中,制度的凝固。在基层社会形成了大地主利益集团。在朝廷形成大官僚利益集团,互相勾结,影响了当时整个政治走向。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他们反对一切有利于民生、经济发展、缓和当时社会矛盾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