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一、文学革命和“五四”新文学(1917-1927)
编辑于2022-02-27 13:01:57文学革命和“五四”新文学(1917-1927)
1. 概述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
开端:“五四”文学革命,1917
直接背景和动力:“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
主要阵地: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
《新青年》:思想武器,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
中西结合:继承近代文学改良精神,吸收西方文学形式
(2) “五四”文学革命的活动过程
宣传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1
“八事”
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2
①提出“三大主义”
推倒贵族、古典、山林文学
建设国民、写实、社会文学
②把文学当做“利器”
炒作
刘半农、钱玄同-“双簧信”
继续活动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从个性、人道主义的角度
提出文学应对人生诸问题~
(3) 文学革命的最初创作实绩
(4) 文学社会团的创办
文学研究会
第一个文学社团
1921.1月在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均等,《小说月报》会刊
“人生派”或“为人生”
强调写实主义
创造社
1921.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主要成员郭沫若、张子平、郁达夫等
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
语丝社
其他社团
莽原社/未名社
得到鲁迅支持
南国社
田汉领导的戏剧社
弥洒社
子主题
浅草社/沉钟社
湖畔诗社
新月社
子主题
(5) 文学革命的论争[守旧VS革命]
第一次斗争
林纾《荆生》《妖梦》
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鲁迅、
第二次
学衡派
1922年,梅光迪和吴宓
子主题
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阵营
第三次
甲寅派
(6) 阶段
萌芽期
活跃期
沉寂期
(7) 意义
内容上
观念上
语言和形式上
中外联系上
(8) 台湾文学运动的情况
在日本成立文化组织
1923.4月《台湾民报》
2. 鲁迅
一、概述
生平和创作
思想特点
前期
进化论
个性主义思想
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
后期
思想:克服的早期思想中的偏颇之处,思想更趋成熟。
二、
《呐喊》
(1)短篇小说集,1918-1922的14篇小说,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
(2)后来鲁迅把这时的创作称为“遵命文学”
《狂人日记》
思想和内容
①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领
②在思想上,《狂人日记》是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③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与批判是多层次展开的
④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的精神
艺术特点
以表现的深切,表现的特别
①艺术表现上,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②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肉体“吃人”上升到礼教“吃人”
③象征主义实现
《孔乙己》《药》《阿Q正传》
《彷徨》
(1)第二部小说集,1924-1925写的11篇小说,“五四”新文化阵营分裂,鲁迅独立面对困境,成了游勇。作品流露出“寂寞”、“彷徨”之感
(2)承须了《呐喊》反封建的精神,着重探索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艺术上更加成熟
《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肥皂》《长明灯》《祝福》《高老夫子》《弟兄》《伤逝》《离婚》《孤独者》《示众》
故事新编
(1)依据古籍,容纳现代,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改造
(2)将古人写活,达到古今交融的效果
(3)侧重对古人性格、精神和心里状态的深入挖掘与扩展,并用“画眼睛”的手法加以渲染和强调。
《奔月》中嫦娥与后羿的性格
(4)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
三、散文
《野草》
名词解释
(1)《野草》中的散文写于1924-1926年,陆续发表在《语丝》上
(2)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表现了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求索的心里路程。
(3)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复杂矛盾的心情,既反映了时代的矛盾状态,又体现了鲁迅在思想大转变前夕所作的严肃的自我解剖
思想内容
(1)《野草》提现出作者勇敢地面对黑暗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作家尽管绝望、苦闷却始终坚持着的持续、坚韧的战斗精神
《秋夜》中“我”赞扬了无畏无惧的韧性战斗精神
(2)真实记录了作者在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上的思想矛盾,以及为了摆脱思想上的消极因素而展开的激烈的内心斗争和自我内心解剖
(3)昭示了鲁迅极其痛苦、艰难的心灵历程
(4)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批判
艺术特色
《野草》是鲁迅在艺术探索上的新成果,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
(1)构思上:诗与散文的结合,以抒情为主,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练,具备诗的构思和意境
(2)艺术风格上: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现实与梦境的交错,体现心理内涵。
(3)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反复,旨远而词约,言尽而意永,把散文诗的抒情特点及诗的意韵发挥到极致
(4)手法上: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构成幽深奇崛的艺术境界
(5)启发:写实的画面与象征、隐喻的内涵共同构成的境界,启发人以生活的哲理思考
简
①采用象征、隐喻手法
②采用写实手法
③具有含蓄凝练特色
④具备诗的意境
《朝花夕拾》
写于1926,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10篇
最初刊载与《莽原》,题为《旧事重提》。1927改为《朝花夕拾》
艺术特点
①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集。
②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寓褒贬于平淡的叙述中。
③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相统一
四、杂文
前后期
前期:1918-1926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
后期:1927-1936
1927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妻子整理发表)
思想内容
《现代史》:一文表面显得文不对题,通篇写变戏法
主要思想内容: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艺术成就
思想特色:内容广博,思想深刻
艺术特色:
内容-①形象性,创造了许多类型形象,议论与形象相结合
②抒情性和讽刺性
手法-③丰富多样的文体和风格,主要风格是切实锋利,精炼泼辣,似匕首投枪
语言-④简练犀利,生动幽默的语言
3. 小说创作
概述
《新潮》作家群
《新潮》作家群的小说作品1904年日本
代表人物作品
汪敬熙《雪夜》《一个勤学的学生》
杨振声《渔家》《贞女》
叶绍均《这也是一个人》《春游》
俞平伯《花匠》
体现“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倾向
问题小说
活跃时间:1921以后
主要内容:反映社会重大问题,思考人生,批判社会
历史地位: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富哦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开端
代表人物
冰心:“爱”,《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超人》
庐隐:恨,“打破假面”,《海滨故人》
许地山:宗教意识,《缀网劳蛛》《商人妇》
王统照:“美”和“爱”,《沉思》《微笑》(社会现实的弊端)
叶少钧:冷静客观的描写灰色人生,《火灾》《线下》《城中》
叶圣陶。问题小说成就最大
特点
揭示社会与人生的问题,找到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
作家关注社会,注视现实,有探究人生的创作热枕和社会功利意识,表现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
乡土文学/乡土小说
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活跃时期:20s20年代中期,崛起1923左右
代表: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杰、蹇先艾、徐钦文、废名(冯文炳)等
内容:对农民悲惨生活的描写、对现实的社会的批判、对民众愚昧的讽刺、对乡村风景的描写
特点:浓郁的地域风貌特征、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含泪的批判。
代表作:彭家煌《陈四爹的牛》,徐钦文《鼻涕阿二》,废名《涣衣母》,台静农《红灯》
创造社的主要创作
小说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代表: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代表
内容:多为自己个人的经历和身边琐事,有“自叙传”小说之称
特点
①浓郁的抒情意味,题材以个人经历和感受为主
②叙事状物都是为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怀,主体情感色彩投射强烈
代表作品:郁达夫《沉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郭沫若《漂流三部曲》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5年前后
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短裤党》(过渡作品)
心理分析小说
郭沫若
《残春》《叶罗提之墓》《喀尔美罗姑娘》
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
鲁迅:《不周山》(《补天》)
尝试的产物:叶灵凤:《昙花庵的春风》
台湾新文学
赖和
台湾新文学奠基者,“台湾的鲁迅”
题材特点
①描写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催遭遇和反抗
《一杆“秤仔”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
②批判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丑恶本质
《不如意的过年》
③传统封建思想和旧势力的愚昧
《可怜她死了》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传统旧势力
④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
小说的艺术特色
子主题
叶绍钧
文学研究会
1919家新潮社(《这也是一个人》),1921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
内容
从“问题小说”向更广泛的现实主义发展、集中关注教育题材的五四作家
多教育及知识分子题材:《潘先生在难中》军阀混战
农村生活:《多收了三五斗》丰收成灾
时代革命:《夜》
长篇小说:《倪焕之》将知识分子个人道路与时代命运的探索相结合
散文:《五月三一日急雨中》《没有秋虫的地方》
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思想内容
经历了从“问题小说”向现实主义发展
初期,写作宗旨追求普泛“爱”的人道主义
结合教育经验批判教育界的人和事,以及记录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生活进行表现
1925年后,作品进入时代革命领域,表现了对用勇者的歌颂
探索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时代社会命运的探索结合起来
创作过不少优秀的散文和童话作品
艺术风格
创作方法:写实主义为主的现实主义,个人情感蕴含于客观叙述
小说结构:围绕主题和生活编排严密细致
叙述语言:注重炼句,精炼准确,纯正规范
郁达夫
创造社
小说的艺术特色
(1)小说创作:多取材于自身经历或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敢于剖析自己隐秘的内心世界,对之进行大胆的披露和展示
(2)最显著特点:创作基本方式——以情感感染读者
(3)结构安排: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4)文字:清新幽婉,感情色彩浓烈
创作风格的变化
从《沉沦》到《薄奠》《迟桂花》:个人主观色/知识分子—→到客观现实生活/民众
早年
以《沉沦》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多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肌醇
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客观世界的感受
表现出浓烈的抒情歌个人剖析色彩,叙述视角多是第一人称
1923年前后
《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
题材有知识分子拓展到普通劳动者,写实成分增大,感情基调也有所改变
30年代
《迟桂花》等,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广阔
由“性”苦闷到“生”苦闷,对于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有更多的表现,创作风格上自我表现的成分转弱,客观再现的成分进一步强进
4. 诗歌创作
概述
诗歌
1. 20年代新诗创作情况
创作实践:胡适、沈伊默、刘半农
2. 初期白话诗共同
3. “诗体大解放”
4. 胡适《尝试集》
(1)《尝试集》是胡适的诗集,1920.3月初版,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2)作品部分偏于议论外,大多数是即事感性,即景生情之作,常用直接描写、浅显的比喻象征等手法,言之有物,平实淡远
5. 其他作家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中国新诗社
①“五四”文学革命后第一个新诗社团
②代表人物:朱自清与刘延陵、叶绍均、俞伯平1921组织
③《诗》月刊
郭沫若《女神》
6. 政治抒情诗
7. 台湾新诗创作
台湾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部新诗集:张我军《乱都之恋》
诗歌运动
湖畔诗派
小诗运动
小诗:当时“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
形成:
冯志
本时期诗风:浪漫主义
受德国-海涅《还乡集》的影响》
抒情诗
叙事诗:受歌德和席勒影响
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新月诗派
象征诗派
郭沫若
《女神》
思想内容
总: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1)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
(2)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
(3)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艺术成就
(1)奇异的壮阔感和动态的诗美——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2)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大我”——觉醒的民族形象
(3)实践了诗人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主的艺术主张
意义与贡献
闻一多
2104
思想意义
艺术特色
诗论——“三美”
徐志摩
思想意义
艺术特色
5. 散文创作
概述
“语丝文体”
郭沫若、郁达夫散文创作特点
徐志摩散文创作
瞿秋白《新俄国游记》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五四"散文的意义
周作人
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的艺术成就
冰心、朱自清
冰心
散文创作艺术特色
朱自清
散文创作艺术特色
6. 戏剧创作
概述
20年代主要话剧团体
民众戏剧社
爱美剧
南国社
春柳社
20年代主要话剧创作
“问题剧”
“写实的社会剧”
重要作家作品
丁西林
洪深
田汉
《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的艺术成就
艺术创作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