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24岁的孝文帝开始亲政。
孝文帝宣布奉行儒家孝礼,为祖母守孝三年。历代君主中没有守孝三年的制度。鲜卑贵族无法容忍违背祖宗家法,离经叛道的行径,强力反对。
孝文帝让三个汉族大臣提出反对,和自己辩论,然后让拓跋贵族在旁边听。最后被孝文帝一一驳倒。实际三个汉族大臣是赞成孝文帝守孝三年制度的。
孝文帝为孔子修建了独立的庙宇,这在拓跋鲜卑尚属首例。
守孝期满后,孝文帝决定迁都。
孝文帝声称攻打南齐,一统天下。一改往常的行事方法,并没有和大臣辩论,抱着必胜决心出发。
公元493年九月,孝文帝亲率30万大军,特意命大部分文武朝臣随军南征。正值北方多雨季节,一路上秋雨绵绵,道路泥泞,行军艰难,到达洛阳时已是人困马乏,士气低落。人们不愿再向前行进。孝文帝说如果不前进那就就此地安顿下来。
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到中原腹地洛阳。洛阳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摆脱鲜卑大臣束缚,为强制性汉化改革打下有力基础。
孝文帝带头和汉族高门通婚。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规定汉语为官方语言,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堂上讲鲜卑语。皇宫里的拓跋皇室,也一律学汉语说汉话。皇后仰仗自己的身份在宫廷里一直讲鲜卑语。被孝文帝发现后,被贬为庶民,在瑶光寺里终老一生。
孝文帝在皇宫光极堂班赐汉式冠服,命令群臣,不准在公众场合着鲜卑服装。
100多个鲜卑族姓也统统改为汉姓。拓跋皇室改姓为元,从此孝文帝拓跋宏成为元宏。
孝文帝迁都次年,率领群臣到山东曲阜,拜访孔子,表明注重儒家思想的态度。
颁布法令,把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县,死后安葬洛阳,不得迁回大同。还给在邙山给自己选了墓地,命名为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