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介之推不言禄
《古文观止》中选择《左传》的一篇,介之推不言禄是先秦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左丘明。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
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出身寒微
侍奉重耳
跟随重耳流亡
忠心耿耿
立下功劳
回国后隐居
拒绝封赏
割股奉君
神话传说
性格特点
淡泊名利
重情重义
忠诚正直
不言禄
原因
不贪求名利
对君主忠诚
追求精神境界
影响
传为美谈
成为典故
激励后人
文章背景
晋文公即位,赏赐随行有功之人
子带之乱,平息叛乱,未能全部封赏
此时受赏的洋洋得意,未受赏的怨声载道
晋侯赏从亡者, 介之推不言禄, 禄亦弗及。
道明介之推不求高官厚禄, 也没有封赏他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认为晋文公可以回来是 上天安排的,不置可否
宿命论, 忽视努力的重要
道不同,不相为谋
思考🤔:苦劳≠功劳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种错觉 ,我们在某岗工作岗位做的时间长了, 如果遇到升迁的机会就会自己认为是应该是自己的 ,如果有其他人上岗就会心里不平衡。 那此时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出领导者应该做出的成绩呢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尤:犯错,效尤:专门学习那些不好的、犯了错的行为,叫“效尤”。
别人已经犯了错了。你还要跟着学,罪过就更大了。
其实介子推对他们获得分享是有怨言的。 认为不应该赏赐他们, 因为我有怨怼,就不应该吃他所赏赐的俸禄啦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母亲提出,应当据实以告, 介之推认为,语言是对行动的解释 我要隐藏起来,去找君王反而是去讨要赏赐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母亲无条件支持儿子的决定,一同隐居, 是介子推达成了(忠孝两全)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文公平乱回来,继续封赏时才发现介之推离开了, 因此寻找介之推,并将绵上这片的土地封赏给他, 一用来记住自己的过失,二来封赏优秀品质
介之推之所以能至今广为流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1️⃣其言行符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不贪功受赏凤毛麟角 受当政者的喜爱,为其努力宣传的后果 2️⃣严守当时的儒家思想,并予以践行 3️⃣母亲的德行也成全了介之推的美名
彩蛋
文公流亡七国分别是:
卫国
齐国
曹国
宋国
郑国
楚国
秦国
晋献公九子
重耳
夷吾
申生
奚齐
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