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结构设计荷载分析
综合总结结构设计中荷载分类与相关注意要点。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载荷分析是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辑于2021-05-01 23:23:35荷载
永久荷载
结构构件、围护构件、面层及装饰、固定设备、长期储物的自重
预应力
土压力
水压力(水位不变)
地基变形、混凝土收缩、钢材焊接变形
其他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的各种施工因素
可变荷载
楼面活荷载
民用建筑
《荷规》表5.1.1
楼面梁
墙、柱和基础
折减
房屋类别
从属面积
消防车覆土
工业建筑
生产使用或安装检修
设备(位置不固定)、管道、运输工具及可能拆移的隔墙
可按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
固定位置的设备
按固定位置计算,但应考虑安装和维修过程中位置变化出现的不利效应
设备所占区域不考虑操作荷载
《钢标》3.3.4:车间工作平台检修材料产生的荷载
主梁折减0.85
柱和基础折减0.75
无设备区域操作荷载
楼梯
参观走廊
屋面活荷载
上人屋面
兼做其他用途时按楼面活荷载采用
不上人屋面
施工或维修荷载较大时按实际情况采用
《钢标》3.3.1:支撑型轻型屋面,仅有一个可变荷载且受荷面积大于60㎡时可取0.3kN/㎡
不上人屋面均布活荷载不与雪荷载和风荷载同时组合
max
不上人屋面均布活荷载
雪荷载+风荷载
屋顶花园
不包括花圃土石等材料自重
屋顶运动场地
屋面直升机停机坪
局部荷载
等效均布荷载
不低于5.0kN/㎡
考虑动力系数
有液压起落架取1.4
动力荷载增大部分只传给楼板和梁
屋面积灰荷载
生产中有大量排灰的厂房及其相邻建筑
高炉附近建筑屋面
屋面易于积灰处,设计屋面板和檩条时积灰荷载标准值需乘以增大系数
高低跨处两倍屋面高差且不大于6m分布宽度内,增大系数取2.0
天沟处不大于3m分布宽度内,增大系数取1.4
施工和检修荷载
屋面板、檩条、预制小梁
最不利位置布置1.0kN集中荷载
挑檐、悬挑雨棚
承载力计算
每隔1.0m端部布置1.0kN集中荷载
抗倾覆计算
每隔2.5m~3m端部布置1.0kN集中荷载
栏杆荷载
住宅、宿舍、办公楼、旅馆、医院、托儿所、幼儿园
栏杆顶部水平荷载1.0kN/㎡
学校、食堂、剧场、电影院、车站、礼堂、展览馆或体育馆
栏杆顶部水平荷载1.0kN/㎡
栏杆顶部竖向荷载1.2kN/㎡
分别考虑计算取包络,不同时考虑
吊车荷载
竖向荷载
最大轮压
悬挂起重机
《钢标》3.3.3:同一跨间每天运动线路上的台数不宜多于2台
电动葫芦
《钢标》3.3.3:同一跨间每天运动线路上的台数不宜多于1台
计算排架时多台吊车的荷载组合
单层吊车
单跨:每个排架参与组合的吊车台数≤2
多跨:每个排架参与组合的吊车台数≤4
多层吊车
单跨:每个排架上层和下层参与组合的吊车台数分别≤2
多跨:每个排架上层和下层参与组合的吊车台数分别≤4
当下层吊车满载时,上层吊车按空载计算(考虑自重)
挡上层吊车满载时,下层吊车不应计入
计算排架时多台吊车的水平荷载标准值需根据《荷规》表6.2.2折减
最小轮压
计算吊车梁及其连接(制动板、制动桁架、车档)的承载力时竖向荷载应乘以动力系数
悬挂吊车(包括电动葫芦)
软勾吊车
工作级别:A1~A5
工作级别:A6~A8
硬勾吊车
其他特种吊车
水平荷载
纵向
大小为作用在同一轨道上刹车轮的最大轮压之和的10%
作用点位于刹车轮与轨道接触点
方向与轨道方向一致
横向
大小取小车重量与额定起重量之和的百分数(按《荷规》表6.1.2),等分于桥架的两端
作用于轨道上的车轮平均传至两端
方向与轨道垂直,并应考虑两个方向的刹车
对单跨或多跨厂房的每个排架,参与组合的吊车台数不应大于2台
计算排架时多台吊车的水平荷载标准值需根据《荷规》表6.2.2折减
起重机摆动或卡轨引起的横向水平力(《钢标》3.3.2)
计算重机工作制吊车梁或吊车桁架及其制动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及其连接的强度
软勾起重机
抓斗或磁盘起重机
硬勾起重机
不同时考虑
雪荷载
屋面板和檩条
按积雪不均匀分布的最不利情况计算
屋架和拱壳
按全跨积雪均匀分布计算
按全跨积雪不均匀分布计算
按半跨积雪均匀分布计算
取最不利
框架和柱
按全跨积雪均匀分布计算
大跨(l>100m)和轻质屋面等对雪荷载敏感的结构采用100年重现期雪压
风荷载
主要受力结构
基本风压
不小于3.0kN/㎡
高度大于60m时,承载力计算时需放大1.1倍
舒适度计算时取10年重现期
位移角计算时取50年重现期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地面粗糙度
A
远海海面和海岛需考虑距离修正
B
C
D
地形(山峰、山坡等)修正
风荷载体型系数
常规体型按照《荷规》表8.3.1规定
无资料时需通过风洞试验确定
重要且体型复杂需通过风洞试验确定
多个且距离较近的高层建筑物需考虑干扰系数
矩形平面,距离较近时
顺风向:1.0~1.1
横风向:1.0~1.2
其他情况可通过风洞试验确定
风振系数
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
基本自振周期大于0.25s
顺风向风振
峰值因子,取2.5
10m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D类地面粗糙度分别取0.12,0.14,0.23,0.39
共振分量因子
背景分量因子
150m以上或者高宽比大于5的高层建筑
30m以上且高宽比大于4的圆形建筑
横风向风振
平面或者立面体型较浮躁的高层建筑或高耸结构
宜通过风洞确定,也可比照有关资料确定
圆形截面高层建筑或高耸结构
雷诺数Re<3x10^5,且顶部风速大于临界风速时
亚临界的微风共振
构造上采取防振措施或控制结构的临界风速不小于15m/s
雷诺数Re≥3.5x10^6,且顶部风速的1.2倍大于临界风速时
跨临界的强风共振
《荷规》附录H.1
雷诺数3x10^5≤Re<3.5x10^6时
超临界范围的风振
《荷规》附录H.2
矩形截面及凹角或削角矩形截面的高层建筑
《荷规》附录H.2
150m以上,且同时满足
扭转风振
体型较复杂及质量或刚度有显著偏心的高层建筑
宜通过风洞确定,也可比照有关资料确定
质量和刚度较为对称的矩形截面高层建筑
《荷规》附录H.3
风荷载工况组合
围护结构
基本风压
不小于3.0kN/㎡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地面粗糙度
A
远海海面和海岛需考虑距离修正
B
C
D
地形(山峰、山坡等)修正
风荷载局部体型系数
外部
封闭式矩形平面房屋的墙面和屋面按《荷规》表8.3.3规定
檐口、雨棚、遮阳板、边棱处的装饰条等突出构件取-2.0
其他(含正方形)房屋和构筑物取主要受力结构体型系数的1.25倍
内部
封闭式建筑物按其外表面的正负情况去-0.2或+0.2
仅一面墙有主导洞口的建筑物
开洞率大于0.02且小于或等于0.10时,取0.4μsl
开洞率大于0.01且小于或等于0.30时,取0.6μsl
开洞率大于0.3时,取0.8μsl
其他情况按开放式建筑物取值
阵风系数
温度作用
最高平均温度
有围护时考虑室内外温差的影响
暴露于室外时宜根据朝向和表面吸热性质考虑影响
初始平均温度
初始平均温度根据结构合拢或形成约束的时间确定
最大升温工况
最低平均温度
有围护时考虑室内外温差的影响
暴露于室外时宜根据朝向和表面吸热性质考虑影响
最大降温工况
偶然荷载
撞击
电梯竖向撞击
重力荷载的4~6倍
汽车的撞击
顺行方向
垂直行车方向
取顺行方向0.5倍
不同时考虑
直升飞机非正常着陆撞击
作用范围
包括停机坪内任何区域及停机坪边缘线7m之内的屋顶结构
作用区域
2mx2m
爆炸
常规炸药
燃气爆炸
等效均布静力荷载
火灾
洪水
龙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