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习俗水平(是非善恶观念,纯外在的,
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
二、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及其希望考虑问题,
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
阶段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也叫做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
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展开思维和行动。
三、后习俗水平(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
本着自己的良心从事道德判断,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即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作出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