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概述
态度
定义与实质
1.一种内部准备状态
2.决定行为的选择
3.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心理结构
认知、情感和行为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品德
道德品质
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
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表现形式
直觉的道德情感
想象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道德行为
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对偶故事法
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0~6岁
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无律期
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6~8岁
只根据后果判断对错,不考虑行为动机
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9~10岁
自律期、自主期
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
主持公正平等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两难故事法
一、前习俗水平(是非善恶观念,纯外在的, 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
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及其希望考虑问题, 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
阶段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也叫做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2: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 本着自己的良心从事道德判断,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阶段1: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2:良心或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与培养
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
从众: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认同
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内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道德认识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有效的说服
灵活呈现正反论据
利用情感因素
以原有态度为基础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价值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