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云冈石窟
这是一篇关于云冈石窟的思维导图,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编辑于2023-11-30 11:00:43云冈石窟
景观
昙曜
北凉僧人,439年北魏灭北凉,遂来到北魏都城平城,将北凉佛教带入平城。昙曜有操尚,成为拓跋晃座上客。从事造像,译经和寺院管理。北魏著名寺院经济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佛经翻译者、佛学大师。
骑象四棱神柱
礼佛大道 第九窟洞前立柱做成13对大象驮佛塔的形式
印度佛教最早没有佛像,只有佛塔/佛柱。僧人围绕柱子打坐修行。亚历山大东征,带来希腊的雕像艺术,于是在犍陀罗有了佛像。汉武帝凿空西域,打通河西走廊,形成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在东汉时期由此传入中原。佛教文化从西域进入中原,沿途留下了璀璨辉宏的石窟艺术,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四大石窟。
灵岩寺
北魏时期最大寺庙
云冈石窟
整体环境
武周山,做南朝北。开凿于北魏460年,距今1600多年。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
真容巨壮,世法所希。---郦道元
1974年,周总理陪法国总理参观。提出三年完成石窟修复工作。
为改善环境,运煤车道改线
开凿时期
中期:1-15窟
1-4窟 北魏后期 皇家石窟
5-15窟 孝文帝时期
5.6 7.8 双窟 佛教故事
9.10 11.12.13窟 “五华洞”
彰显冯太后和孝文帝共治天下的伟业
佛教故事,音乐艺术,后世施泥彩绘,异常绚丽
方形,双室。中国化,民族化特色
早期:16-20窟 昙曜五窟
各代表一位皇帝
早期石窟,明显的犍陀罗特色
圆顶大窟,鲜卑民族原始生活样貌
晚期:20窟以后 民间修建
1,2
双窟,塔窟
1 石窟洞 北壁:交脚弥勒像, 东壁:睒子本生故事
2 寒泉洞 方形三层塔柱, 塔上刻瓦筒,檐椽, 斗拱等仿木构件 上层四角镂刻八角柱 北魏建筑
该窟地下曾有泉水涌出
3
灵岩寺洞
云冈 最大洞窟,西方三圣
主佛高10米,面部圆润,神态安详 两侧菩萨高6米,戴宝冠,精美庄严 宿白先生认定为初唐作品
因北魏迁都洛邑,没有完工
灵岩寺可容纳三千人,设为大型塔庙窟
洞外崖壁12个梁孔,地面两排石柱, 十一开间木构大阁
4
云冈现存最晚铭记
北魏正光年间
民间石窟
5,6
孝文帝时期双窟 大佛洞 洞前四层木构楼阁为清顺治时期建造
5 云冈最大佛像,孝文帝像。 17米,6层楼高。腿长15.5米,站12人 对帝王的偶像崇拜,后世难以企及 82版西游记取景(扫塔辨奇冤) 保留古印度原型,融入鲜卑样貌
6 释迦佛洞 第一伟窟 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祈福而开凿 刻有完整的佛传故事30余幅。佛祖 一生从诞生、成长、婚姻到出家、 弘法等场面。犍陀罗东传的创新。 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湛
平面呈正方形,佛母塔,15米,支撑窟顶
塔柱下层高约10米,四面开龛坐佛造像, 四龛五佛,构成五方佛的格局: 南面雕结跏趺坐释迦牟尼坐像, 西面雕倚坐阿弥陀佛像, 北面雕释迦、多宝二佛对坐像, 东面雕莲花跏趺坐交脚弥勒像。
佛祖腋下诞生像
窟顶格状,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
7,8
最早的双窟,“西来第一佛洞” 开凿于北魏鼎盛时期 二圣临朝的产物。中期石窟。 三层木构窟檐建于清顺治 特点:平面呈方形,前后室,平棋藻井, 方形塔柱,参拜甬道,多装饰,小龛, 面相丰瘦适宜,表情温和, 佛装由印度式改中原式
7 三面刻有佛像,窟顶藻井绘有24对飞天 围绕盛开的莲花飘然漫舞
明窗两壁:比丘树下参禅思维像
南壁拱门上方“云冈六美人”最早供养人像 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
北壁佛龛下层,释迦和多宝讲经,代表二圣共朝
北壁上层正中:交脚弥勒菩萨
北壁上层西侧:思维菩萨
西侧:力士驮石柱
8 佛籁洞,印度佛教与鲜卑族文化融合痕迹
第八窟主室藻井,与第七窟一样, 窟顶雕模仿木构建筑的平棋藻井, 图案内六格,每格以莲花为中心, 环绕八身飞天,围绕盛开的莲花飘然曼舞。
第八窟拱门东西两侧的雕像, 是云冈石雕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东侧骑牛的为摩醯(xī)首罗天 (即湿婆,也就是大自在天, 原为印度教最高主神,后被佛教吸收), 三头八臂,面型浑圆,头戴尖顶帽, 主臂一手叉腰,一手持谷穗; 其余支臂或托日月,或执弓箭,或提如意。
西侧是骑乘孔雀的鸠摩罗天 (也就是东侧大自在天的 大儿子塞建陀,后来成为韦陀菩萨), 五头六臂,左下手当胸持斑鸠, 手中托举日月、或执弓箭。 多首多臂天神像造型来源于古印度, 原为婆罗门教神祇,后来成为佛教中的护法。
第八窟的后室明窗西侧合掌露齿供养菩萨, 菩萨双手合掌,右脚稍踮,立于束帛座之上, 头戴日月宝冠,面相丰润,细目长眉, 嘴角上翘,温婉含笑,在脸颊上赫然露出了 一对深深的酒窝,表现出在聆听佛祖 讲经说法后内心的愉悦。
9,10
双窟,汉式殿堂布局
佛龛融合了中式屋顶,斗拱和希腊式建筑风格
9 阿閦佛洞 窟门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对称布龛。 窟内四壁布龛,出自《法华经》。 窟顶团莲,飞天,夜叉单手托横枋。
10 毗卢佛洞 须弥山层峦叠嶂,山腰二龙交缠, 山间有茂密的林木和竞奔的动物。 外侧,阿修罗天单腿盘坐, 多头多臂,受托日月。 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形龛, 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
11,12,13
11 接引佛洞
塔柱 立佛 西逼 七立佛,波状发式,丰润,高大,华衣飘逸
东壁:云冈最早题记
窟内四壁龛制纷乱,北魏民间续凿
12 离垢地菩萨洞 “音乐窟” 乐器,演奏方式,乐对的组合, 体现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
窟檐,楹柱
前室北壁: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 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 琴、五弦、筚、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
门楣上一组舞伎群,气韵奔放, 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
窟顶逆发形伎乐天,体格壮硕, 具有北方民族性格特点
13 文殊菩萨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前所造的 最后一尊佛像。与昙曜五窟的 交脚菩萨类似,这尊菩萨高13米, 右臂下有出于力学考虑而设计的支撑。 不同的是,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 古希腊立柱,而是一个雕刻细腻、 衣饰华丽的中国力士,为云冈 石窟中仅有的一例。
14,15
14 侵蚀风化严重,东千佛柱残存
窟口立柱是1994年恢复
西壁:左维摩,右文殊,中菩萨 《维摩诘经》
15 万佛洞,方形
释迦分身十方化佛,排列有序
西壁:基博山炉两侧,鱼鸟水藻, 沙鸥翔集,鱼跃于渊。 伎乐飞天,天衣灵动,缥缈若仙。
16,17
16 立佛像 文成帝 拓跋濬,重振佛教, 昙曜五窟中最后完工
释迦立佛,13.5米波纹状发髻, 两撇胡子是古印度佛教造像风格, 褒衣博带袈裟,结带下垂, 汉化制服样式。
洞外协侍佛,孙悟空从这腾空跳下
17 弥勒三尊洞 景慕帝 拓跋晃 交脚而坐,智者成佛前的形象 身着古印度服饰,左手靠古希腊式立柱支撑
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 臂带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 羊肠长裙,狮子座,异域风情,
因其未登基,不是皇帝,所以佛像陷入地下
18
立三佛洞 太武帝 拓跋焘,身披千佛袈裟, 左手抚雄,右手下垂,诚心悔过
15.5米,高肉髻,丰圆, 鼻梁高挺。左胁侍佛, 右胁侍菩萨及十大 弟子像(西域特征)。
《灭佛诏》,平城千座寺庙焚烧殆尽
听信宦官综爱谗言, 逼死保护僧侣的太子拓跋晃
战神,体察民情,推崇儒学,推动汉化
19
宝生佛洞 明元帝 拓跋嗣,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
16.8米,第二大佛。耳轮齐肩, 右手肘小柱支撑。袈裟轻薄, 折带纹。南壁最早佛教故事, 罗睺罗因缘。
东西各一耳洞,分置三世佛, 北魏石窟创举。
此时平城不仅是都城, 更是佛教圣地
20
白佛爷洞 道武帝 拓跋珪,云冈标致性佛像
拓跋珪对佛教的态度与佛教希望 借助皇权在中国生根的愿望不谋而合。 当时中国北方的佛教领袖法果和尚 改变了佛门不服从王权的惯例, 公开宣称当今皇帝是如来佛转世, 并带头匍匐在拓跋珪的脚下。
13.7米,高肉髻,长目高鼻,手结禅定印, 质地厚重袒右袈裟,衣纹凸起, 犍陀罗造像风格。 佛像眼珠的琉璃球有排球大小
左侧立佛及洞窟立柱在完工后不久, 因地质原因崩塌, 辽时建木构窟檐,毁于兵火。
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 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 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 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
西部诸窟
494年,孝明帝迁都洛邑后, 民间开凿,是龙门石窟样本。 持续到孝明帝正光年间524年。
39
塔庙窟 五级方塔,6米,四壁刻千佛 是研究中国早期佛塔的重要资料
后记
勇猛的鲜卑民族打破旧习俗,接受中原文化,建立北魏王朝。 北魏王朝虽仅存一百余年,却用七十余年供奉佛教, 恢宏的构想,美好的传说,精湛的工艺,无畏的坚毅, 为中华大地留下了一抹绚丽的颜色。那个消失的游牧民族, 用云冈石窟记录下自己的过往,长久地绽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