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结构主义叙事学
这是一篇关于组会导图的思维导图。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它已逐渐成为充满活力且风行各地的学术思潮之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结构主义叙事学
热拉尔·热奈特
热奈特叙事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80年代中期,作为一种结构主义批评范式引入中国,散见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述评著作和期刊文章,有学者在批评实践中已尝试应用之。
1990年《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出版成为关键节点,统一了学界对理论术语的引述。9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一些本土化叙事学理论,该书成为重要的理论资源,中国学者开始阐发对理论本身的反思。
新世纪以来,开始进入交叉研究的视野,跨媒介跨体裁的叙事理论著作出现,集中在影视叙事和新闻叙事领域。
译介情况:译介不足,热奈特叙事学著作国内只有《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1990)和《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2013),未反映理论全貌,相当一部分著述未译介,对国内研究造成一定障碍。
中国学者对热奈特叙事学理论的研究
理论争议与融合情况
《Discours du récit》书名翻译问题:1、王文融“叙事”的译法考虑了术语翻译的经济简练原则。2、第一种理解:《叙事话语》属于“方式叙述学”研究,“叙事”是述宾结构,包含名词属性(所述之事)和动词属性(叙述行为),“叙述”是并列结构,只包含动词属性(叙述行为),对应为《叙述话语》。2、第二种理解:《叙事话语》中的“叙事”特指“文本”,对应为《叙事文话语》。
“叙事”层次论:热奈特(故事、叙事、叙述)三层次论,国内外诸多学者支持;申丹(故事、话语)双层次论;赵毅衡(底本1、底本2、述本),吸收了热奈特的“叙述行为”,但与其有所差别。
叙事时间:接受为主,争议不多,包括赵毅衡对“叙事时间“测定方法的补充,国内外学者对叙述运动形式的补充等。
叙事语式:争议集中在“聚焦”理论。1、“聚焦”相似义术语选用:比较混乱,在“聚焦”“视角”“视点”等相似义术语中,只用一种或数种混用。2、聚焦类型划分与标准界定:存在对”聚焦“本义的误读,出现了热奈特聚焦三分法外的二分法(米克·巴尔和里蒙·凯南)、四分法(申丹)、语态分类法(刘世剑)等。
叙事语态:里蒙·凯南和赵毅衡对”叙述层“理论的补充。
跨学科研究情况
非文学体裁——新闻叙事,非虚构话语;非文字媒介——影视叙事,时间性,作品阅读时间无法度量,电影“阅读时间”必然恒定。
热奈特叙事学理论与中国叙事学
启迪中国学者吸收结构主义叙事学思维方式,系统梳理中国叙事传统中的理论资源,对其做一次“再发现”,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从单向接受走向双向对话的过程中,需要有这种文化视野,但又要防止陷入“中西文化研究”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