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五服九族宗祠
“五服”这个词现代用的比较少了,但是在农村或老一辈人口中,每每论到亲缘关系,常常会说“出五服了”,或者说我们关系不远,“没出五服”,那到底什么是“五服”呢?
编辑于2021-06-07 11:20:15郭彪
爷爷·祖父 奶奶·祖母
叔叔大伯 婶子大娘
堂兄弟 堂嫂
堂姐妹
父亲 母亲
兄弟 嫂子弟妹
侄子 侄媳
侄孙
侄孙女
侄女
自己 妻子
儿子 儿媳
孙子 孙媳
重孙子 重孙媳
重孙女 外孙女婿
孙女 孙女婿
女儿 女婿
外孙
外孙女
姐妹 姐夫妹夫
外甥
外甥女
姑姑 姑父
表兄弟 表嫂
表姐妹
五服九族宗祠
九族
九族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①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②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③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所谓九族,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所谓十族,外加门下学生。
灭门,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miè mén,指户口注册在内(全家)的所有成员均被杀害。
五服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世子,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的称号。亲王嫡长子立世子,世袭亲王爵位,诸子封为郡王。世子的正妻册封世子妃。 嫡子,指正室所生之子。依次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存在平妻时,平妻之子亦为“嫡子”,但地位略低于正妻之子。如果正妻无子,那么平妻所生的嫡子就完全等同于“嫡妻所生之子”。 庶子,也称“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儿子。即媵、妾、情妇所生之子。庶子的地位,低于嫡子,(古代通用)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1、嗣子:嫡长子。嗣[sì] 是继承的意思 2、嫡子:正妻的儿子。 3、庶子:偏房的儿子。
五服: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同 ,音崔,指丧服)、齐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细)、缌麻。斩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缝边,像斧斩一样,故名斩衰。穿这种丧服服丧三年,用于臣、子、妻、妾为君、父、夫服丧。齐衰则是缝边的生麻布做成。大功和小功则是用熟麻布作成,只是做工不同。缌麻是细的熟麻布做成。 服丧时间依次减少,有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从自己开始上数五代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数五代到子、孙、曾孙、玄孙,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叫内亲。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同时,期亲指父系亲属,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 凡是上面举到的,有(五种)服亲关系的亲眷之间,就叫做“未出五服”,没有这种服亲关系的但有更远的血缘关系,叫做“出了五服”。 过去的规矩,“未出五服”不准结婚。 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中国古代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bai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本宗九族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和旁系亲属)都是“有服亲属”,称为“内亲”。内亲在丧事期间要为死者服丧,关系亲近者居丧服制愈重、关系疏远者居丧服制愈轻,依次递减。母系血缘的服制只有一世,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兄弟和姨表兄弟,是为“外亲”。 “服制”按服丧期限和丧服的粗细不同,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种等级,即谓“五服”。所谓的“期服亲”是指父系亲属、“大功服亲”是指祖父系亲属、“小功服亲”是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服亲”是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一世的亲属同属于缌麻服亲。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同 ,音崔,指丧服)、齐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细)、缌麻。
亲(族内)
正室侧室,直系旁系,嫡出庶出
嫡亲,堂亲,
戚(族外)
亲戚:亲指族内,戚言族外。亲戚的基本字义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戚一词通常用于称呼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亲属。最初的亲戚是指“内亲外戚”,主要是对母亲、妻子一方亲属的称谓。
姑表,姨表、舅表
嗣[sì]子、 嫡[dí]子、 庶[shù]子
正室所生为嫡出
嫡亲 嫡出 嫡子嫡长子, 嫡传 嫡派 嫡堂 嫡母 嫡系 嫡舅 嫡妇 嫡统 嫡女 嫡妾 嫡庶
侧室所生为庶子
我国古代,把始祖庙叫做“祖”,始祖之后历代先人的庙叫做“宗祠”。我国历朝历代以及至今之宗法制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享有建立、奉祀历代宗庙的特权,被称为“宗子”。 他的弟兄们则被称为“别子”、“支子”或“庶子”,仍属于原有的家族,到曾孙的后代,已满五代,古时奉行“五世而迁”,这时就要从宗子之族分出,作为一个家族的分支,另建祖庙。 奉祀支子的庙叫做祖庙,标志这一分支的始祖;支子的后代子孙另立宗庙,以标志这一分支从哪里来,那么这同祖庙的一支就称做“一族”。综上所述,所谓家族,就是奉祀同一宗庙的家族分支,是以宗庙为中心聚集起来的人群,它是以血统为标准划分的。
庙堂、宗祠
神庙
寺庙
道观
教堂
非神庙
孔庙
各地孔庙
妈祖庙
妈祖庙:世界上bai三大妈祖庙分别是:莆田湄du洲岛妈祖庙、天津天zhi后宫、台湾北港朝dao天宫。海边居民可以不供奉三清但不会不供奉妈祖,妈祖是宋代莆田一带海上女神,通天气护佑船民,与关武圣一个地位。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bai妈等等 ,是历、现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关帝庙、三义庙
祠堂
家族宗祠
名人祠
武侯祠
曾外祖父
舅佬爷 舅姥姥
姥爷·外祖父/外公 姥姥·外祖母/外婆
舅舅 舅妈
表兄弟
表姐妹
母亲
姨妈 姨父
姨兄弟
姨姐妹
姨姥姥 姨姥爷
岳父·岳母
舅子
外甥
外甥女
妻子
姨子 连襟
外甥
外甥女
老姥爷·老姥姥
舅爷爷· 舅奶奶
叔
姑
奶奶
姨奶奶 姨爷爷
叔
姑
五服九族宗祠
九族
九族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①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②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③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所谓九族,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所谓十族,外加门下学生。
灭门,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miè mén,指户口注册在内(全家)的所有成员均被杀害。
五服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世子,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的称号。亲王嫡长子立世子,世袭亲王爵位,诸子封为郡王。世子的正妻册封世子妃。 嫡子,指正室所生之子。依次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存在平妻时,平妻之子亦为“嫡子”,但地位略低于正妻之子。如果正妻无子,那么平妻所生的嫡子就完全等同于“嫡妻所生之子”。 庶子,也称“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儿子。即媵、妾、情妇所生之子。庶子的地位,低于嫡子,(古代通用)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1、嗣子:嫡长子。嗣[sì] 是继承的意思 2、嫡子:正妻的儿子。 3、庶子:偏房的儿子。
五服: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同 ,音崔,指丧服)、齐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细)、缌麻。斩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缝边,像斧斩一样,故名斩衰。穿这种丧服服丧三年,用于臣、子、妻、妾为君、父、夫服丧。齐衰则是缝边的生麻布做成。大功和小功则是用熟麻布作成,只是做工不同。缌麻是细的熟麻布做成。 服丧时间依次减少,有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从自己开始上数五代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数五代到子、孙、曾孙、玄孙,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叫内亲。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同时,期亲指父系亲属,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 凡是上面举到的,有(五种)服亲关系的亲眷之间,就叫做“未出五服”,没有这种服亲关系的但有更远的血缘关系,叫做“出了五服”。 过去的规矩,“未出五服”不准结婚。 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中国古代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bai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本宗九族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和旁系亲属)都是“有服亲属”,称为“内亲”。内亲在丧事期间要为死者服丧,关系亲近者居丧服制愈重、关系疏远者居丧服制愈轻,依次递减。母系血缘的服制只有一世,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兄弟和姨表兄弟,是为“外亲”。 “服制”按服丧期限和丧服的粗细不同,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种等级,即谓“五服”。所谓的“期服亲”是指父系亲属、“大功服亲”是指祖父系亲属、“小功服亲”是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服亲”是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一世的亲属同属于缌麻服亲。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同 ,音崔,指丧服)、齐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细)、缌麻。
亲(族内)
正室侧室,直系旁系,嫡出庶出
嫡亲,堂亲,
戚(族外)
亲戚:亲指族内,戚言族外。亲戚的基本字义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戚一词通常用于称呼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亲属。最初的亲戚是指“内亲外戚”,主要是对母亲、妻子一方亲属的称谓。
姑表,姨表、舅表
嗣[sì]子、 嫡[dí]子、 庶[shù]子
正室所生为嫡出
嫡亲 嫡出 嫡子嫡长子, 嫡传 嫡派 嫡堂 嫡母 嫡系 嫡舅 嫡妇 嫡统 嫡女 嫡妾 嫡庶
侧室所生为庶子
我国古代,把始祖庙叫做“祖”,始祖之后历代先人的庙叫做“宗祠”。我国历朝历代以及至今之宗法制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享有建立、奉祀历代宗庙的特权,被称为“宗子”。 他的弟兄们则被称为“别子”、“支子”或“庶子”,仍属于原有的家族,到曾孙的后代,已满五代,古时奉行“五世而迁”,这时就要从宗子之族分出,作为一个家族的分支,另建祖庙。 奉祀支子的庙叫做祖庙,标志这一分支的始祖;支子的后代子孙另立宗庙,以标志这一分支从哪里来,那么这同祖庙的一支就称做“一族”。综上所述,所谓家族,就是奉祀同一宗庙的家族分支,是以宗庙为中心聚集起来的人群,它是以血统为标准划分的。
庙堂、宗祠
神庙
寺庙
道观
教堂
非神庙
孔庙
各地孔庙
妈祖庙
妈祖庙:世界上bai三大妈祖庙分别是:莆田湄du洲岛妈祖庙、天津天zhi后宫、台湾北港朝dao天宫。海边居民可以不供奉三清但不会不供奉妈祖,妈祖是宋代莆田一带海上女神,通天气护佑船民,与关武圣一个地位。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bai妈等等 ,是历、现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关帝庙、三义庙
祠堂
家族宗祠
名人祠
武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