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省六部制(唐朝)思维导图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介绍,包括部门、官职、职权。 没有具体时间划分,古代架空小说写作可参考。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1-06-15 17:50:03三省六部制(唐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吏部
吏部
司封
司勋
考功
户部
户部
度支
金部
仓部
礼部
礼部
祠部
膳部
主客
兵部
兵部
职方
驾部
库部
刑部
刑部
都官
比部
司门
工部
工部
屯田
虞部
水部
官职
三省
中书省/西台/凤阁/紫微省
中书令/右相/内史/紫微令(长官/2人/正三品→正二品)
中书侍郎(副长官/2人/正四品→正三品)
中书舍人(主要职官/6人/正五品)
知制诰(负责执笔草诏的舍人)
阁老(舍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属官)
起居舍人(2人/从六品上)
通事舍人(16人/从六品上)
主书(4人/从七品上)
主事(4人/从八品下)
右散骑常侍(2人/从三品)
右谏议大夫(4人/正五品上)
补阙拾遗
右补阙(从七品上)
右拾遗(从八品上)
门下省/东台/鸾台/黄门省
侍中/左相//纳言/监(长官/2人/正三品→正二品)
门下侍郎/东台侍郎/鸾台侍郎/黄门侍郎(副长官/2人/正四品→正三品)
给事中(主要职官/4人/正五品上)
(属官)
左散骑常侍(2人/从三品)
左谏议大夫(4人/正五品上)
起居郎(2人/从六品上)
录事(4人/从七品上)
主事(4人/从八品下)
左补阙(6人/从七品上)
左拾遗(6人/从八品上)
典仪(2人/从九品下)
城门郎(4人/从六品上)
符宝郎(4人/从六品上)
补阙拾遗
左补阙(从七品上)
左拾遗(从八品上)
宫内
尚书省/东台/文昌台/文昌都省/中台/南省/南宫
尚书令[唐无]/太常伯(长官/1人/正二品)
少常伯/左、右仆射[代掌](副长官/从二品)
左丞/左肃机(1人/正四品上)
左司郎中/左承务(1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1人/从六品上)
右丞/右肃机(1人/正四品下)
右司郎中/右承务(1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1人/从六品上)
宫外(长安皇城的承天门大街东侧,位于中书、门下二省之南端)
政事堂
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中叶丞相]
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
六部二十四司
吏部(尚书)
吏部
吏部郎中(正四品上)
员外郎(2人)
司封
司封郎中
司勋
司勋郎中
考功
考功郎中
户部(尚书)
户部
户部郎中、员外郎
度支
度支郎中、员外郎
金部
金部郎中、员外郎
仓部
仓部郎中、员外郎
礼部(尚书)
礼部
礼部郎中、员外郎
祠部
祠部郎中、员外郎
膳部
膳部郎中、员外郎
主客
主客郎中、员外郎
兵部(尚书)
兵部
兵部郎中、员外郎
职方
职方郎中、员外郎,
驾部
驾部郎中、员外郎
库部
库部郎中、员外郎,
刑部(尚书)
刑部
刑部郎中、员外郎
都官
都官郎中、员外郎
比部
比部郎中、员外郎
司门
司门郎中、员外郎
工部(尚书)
工部
工部郎中、员外郎
屯田
屯田郎中、员外郎
虞部
虞部郎中、员外郎
水部
水部郎中、员外郎
职权
三省
中书省
中书令(长官)
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中书侍郎(副长官)
参议朝廷大政,临轩册命,若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
中书舍人(主要职官)
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
因其所掌皆机务要政,故特规定四条禁令,即禁漏泄,禁稽缓,禁违失,禁忘误。
他们可以就省内所讨论的军国大政及报上的奏状,发表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舍人是文人士子企慕的清要之职,所谓“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是跃居台省长贰以至入相的一块重要跳板。
省内的意见经中书令、侍郎汇集后,再交付中书舍人,然后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成制敕.
(属官)
起居舍人
掌修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
通事舍人
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通事舍人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诸礼节。
四方蛮夷纳贡,也由通事舍人接受呈进。
军士出征,则受命劳遣,并每月慰问将士家属。
主书
主事
右散骑常侍
右谏议大夫
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补阙拾遗
右补阙
右拾遗
全国政务中枢
门下省
侍中(长官)
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
门下侍郎(副长官)
掌贰侍中之职。大祭祀则从;盥则奉巾,既帨,奠巾;奉匏爵赞献。元日、冬至,奏天下祥瑞,侍中阙,则莅封符券,给传驿。
给事中(主要职官)
掌侍左右,分判省事,监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审毕,则驳正违失。凡是诏敕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属官)
左散骑常侍
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
左谏议大夫
掌谏诤得失,侍从赞相。
起居郎
掌录天子法度。
天子御正殿,则起居郎居左,舍人居右。若天子有诏命,起居郎俯陛以听,退而书之,每季终了时交给史官。
录事
主事
左补阙
左拾遗
典仪
掌赞唱及殿中版位之次序。
城门郎
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开关之节。
符宝郎
掌天子八宝及国家之符节,大朝会,则奉宝进于御座,天子行幸,则奉宝随从。凡命将、遣使,皆请旌、节。旌以颛赏,节以颛杀。
补阙拾遗
左补阙
左拾遗
谏诤之责,以匡正皇帝的过失
尚书省
尚书令[唐无](长官/正三品)
掌典领百官
左、右仆射[代掌](副长官)
左丞
左司郎中(丞的助手/正四品下)
员外郎(丞的助手)
分判本省六部诸司事务。
右丞
右司郎中(丞的助手)
员外郎(丞的助手)
分判本省六部诸司事务。
主持省内日常事务;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中央最高政令机构
“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
从中书门下发出的诏令制敕,均经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各州县,或者根据诏令制敕的精神制成政令,下达到有关部门。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六部
吏部
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
唐代规定官员的选授制度是:三品以上者由皇帝亲自选授,五品以上者由宰相提名呈报皇帝御批,吏部听制授官;六品以下者由吏部根据其身材、资历、才能、功劳、德行、言辞、书判诸方面的优劣予以“注批”,并报请门下省审复后授职。
户部
掌天下财政、民政,包括土地、人民、婚姻、钱谷、贡赋等。
礼部
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
兵部
掌六品以下武官选授、考课、主持武举,以及军令、军籍和中央一级的军训,但并不直接带兵。
刑部
掌律令、刑法、徒隶并平议国家之禁令。
工部
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国家农、林、牧(军马除外)、渔业之政,以及诸司官署办公所需纸笔墨之事。
二十四司
吏部
吏部
吏部郎中(正四品上)
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假告身、假使,其中有一人专掌选补流外官。
员外郎
一人判南曹,均为尚书、侍郎之副贰。
司封
司封郎中
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
司勋
司勋郎中
掌官吏勋级
考功
考功郎中
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
若官员死亡后,史官要为其立传,太常要议谥,若要铭于碑者,则会同百官议其宜记述的事迹上报,然后考功郎中通报其家属。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前,由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
户部
户部
户部郎中、员外郎
掌户口、土地、赋役、贡献、蠲免、优复、婚姻、继嗣之事。
度支
度支郎中、员外郎
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与中书门下省议定上奏。
金部
金部郎中、员外郎
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管理两京市、宫市等交易之事,并供给宫人、王妃、官员奴婢衣服。
仓部
仓部郎中、员外郎
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之事。
礼部
礼部
礼部郎中、员外郎
掌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为本省尚书、侍郎之副。
开元二十四年玄宗诏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
祠部
祠部郎中、员外郎
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
膳部
膳部郎中、员外郎
掌陵庙之牲豆酒膳。
主客
主客郎中、员外郎
掌诸蕃朝谨之事。
兵部
兵部
兵部郎中
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身诸事。
一人判簿籍及军戎调遣之名数。
员外郎
一人掌贡举、杂请。
一人判南曹,岁选解状。
皆为尚书、侍郎之副。
职方
职方郎中、员外郎,
掌地图、城隍、镇戎,烽候、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蕃客至,鸿胪寺先询问其国山川、风土,然后制成地图上奏,并送副图于职方司,殊俗入朝,则图其容状及衣服样式通达于上。
驾部
驾部郎中、员外郎
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
库部
库部郎中、员外郎,
掌兵器、卤簿仪仗。
刑部
刑部
刑部郎中、员外郎
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诸案件,为尚书、侍郎之副贰。
凡是审理大案件,可用尚书侍郎之名义与御史中丞、大理卿组成“三司”,共同参议。
国家发布大赦令,可代表刑部召集囚徒宣布赦免名单。
都官
都官郎中、员外郎
管理俘虏,奴隶的簿录,给以衣粮医药,并审理其诉讼事件。
比部
比部郎中、员外郎
负责通会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勋赐缺乏物资,以及军用物资、器械等事。
司门
司门郎中、员外郎
管理门禁关卡出入登记,以及各地上缴失物的处理。
工部
工部
工部郎中、员外郎
掌城池之工役程式,为尚书、侍郎之助手。
屯田
屯田郎中、员外郎
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员之职田、诸司官署公田的配给。
虞部
虞部郎中、员外郎
掌苑囿、山泽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给和畋猎之事。
水部
水部郎中、员外郎
管理河流过渡、船舻、沟渠桥梁、堤堰、沟洫的修缮沟通,以及渔捕、漕运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