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里岗文化思维导图
主要内容为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王都与城邑,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可为研究夏商周考古商早中期文化做参考。
编辑于2021-06-23 10:46:19二里岗文化
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
命名
1950年,韩维周(曾供职于河南古迹研究会,参与过安阳殷墟的发掘和浚县西村的发掘,时任小学老师)发现郑州二里岗遗址。
1953年,正式发掘。59年,《郑州二里岗》出版
分期
分上下两期,每期内分为上下两层。
相对年代:晚于二里头文化,早于殷墟文化
绝对年代:1600-1400
陶器特征
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有硬陶、釉陶
炊器以鬲、甗、斝为主。 盛贮器以簋、豆、盆、大口尊。 酒器以爵、斝为主,少见盉。
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少量弦纹、圆圈纹、附加堆纹
王都与城邑
郑州商城
城墙:内城与外郭城,外郭城主要扼守地势较高的西面和南面,属于防御设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宫殿区:现代建筑林立,考古举步维艰。宫殿区内人头骨壕沟,有锯痕,用作器皿,示其战功或彰显身份地位。
供水系统:壕沟、石砌输水管道、石板蓄水池
其他重要发现:普通居址、墓葬、青铜器窖藏坑、手工业作坊均位于内城与外郭城之间。(南顺街铜器窖藏坑)
年代与性质:郑州商城应建于二里岗下层一期或南关外类型,繁荣于下层二期与上层一期,衰落于上层二期,与二里岗文化基本平行。初步认定为成汤至仲丁迁都之前诸代商王所居之亳都。
偃师商城
宫城:位于偃师商城南部居中,宫城内由南向北依次分布为宫殿区、祭祀区和池苑区。它是目前所知我国时代最早的人工凿池引水造景的帝王池苑设施,同样由水池和引水、排水渠等组成的城市循环水系,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市人工水利系统。这些发现将我国帝王御用池苑及辟园造林的建造历史上溯至商代早期,对研究我国都城制度、宫室制度、园林史、水利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城
大城
其他重要发现:制陶、铸铜遗存
年代与性质:三期四段(商初的陪都、太甲的桐宫、商灭夏后所建军事重镇)与郑州商城的关系:都城规模小的多、军事防御功能强于郑州商城、郑州商城经济功能强于偃师商城.
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均为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郑州商城应为“亳”;偃师商城应为商王朝早期别都,震抚夏遗民的军事职能。
郑州小双桥商城
1989年开始发掘,朱书文字、骨角
小双桥朱书文字以单独书写为主,与甲骨文、金文是同一体系、但又明显早于他们并存在明显承接关系。
持续时间较短,二里岗上层二期,恰好处于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衰落时期,陈旭认为这是仲丁所迁隞都。
夏县东下冯商城
二里岗下层二期至上层二期,有盐仓,出现了体现干栏式建筑的古“京”字。
垣曲商城
二里岗下层二期至上层二期
黄陂盘龙城商城
商王朝设置在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负责镇守南大门并控制和掠夺南方矿产资源or南方的一个小方国。
焦作府城商城
新郑望京楼商城
拱卫郑州商城的一个军事重镇
二里岗文化城址的分类与特征
甲类
以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商城为代表
宫城和外郭城组成城郭式布局;相当可观的聚落规模;都有位置突出、规模巨大、布局严谨的宫殿区或宫城;内城、宫城、宫殿区朝向都为南偏西;郭城内外有大小不等、功能各异的手工业作坊区。
乙类
最明显、实质性的差别是乙类没有宗庙建筑;大型建筑附近的祭祀区与池苑区的有无也是重要差别。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
文化分布
二里岗下层一期主要分布范围仍是郑州--伊洛一线,兼及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与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范围重合,说明仍未文献中记载的“有夏之居”,实现对原夏人统治区的控制。
下层二期向北经略河北邯郸,东至豫东和江淮西部,向南直达鄂东北。主要为了掠取南方矿产资源。
先秦矿冶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江西瑞昌铜岭遗址、安徽铜陵凤凰山、湖南麻阳九曲湾
上层一期商人经略至太行山以北壶流河一带,东至山东西半部和江淮东部,南对鄂东北和江淮西部的控制进一步加强,更重要的是对北方的控制,商文化遗址延黄土高原东、南两翼的伸展,恰好形成对西北方的钳形包围之势,可能是在抵抗或遏制已强大起来的西北方敌人的意图。
上层二期迅猛的扩张势头有所减弱,只向山东腹地有所纵深,也许与仲丁前后对东方“蓝夷”的大规模征伐有关
区域类型
北村、东下冯、台西、大辛庄、大城墩、盘龙城、二里岗类型,这些体现了商王朝中央实力的增强和政治组织的完善。
礼制与信仰
宫室建筑
“四阿重屋”式宫室建筑
四阿重屋,即四面坡两重檐。
高大的殿堂需要加大出檐来保护夯土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出檐加大,即顺屋面坡度延伸檐部,使达到有效程度。为了不妨碍夏季通风和冬季日照以及屋盖高耸,只有降低檐部才能达到防护的要求。
建筑特点
传承二里头文化“择中立宫”的规划思想,如偃师商城、垣曲商城和望京楼商城的大型宫室建筑均位于城址中心偏南位置。而郑州商城、府城商城和盘龙城商城的宫室建筑偏居城址东北,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传承二里头文化宫室建筑非严格的中轴线对称的总体布局,即整个建筑(群)虽沿着一条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但大门一般偏于中轴线东侧。二里头文化宫室建筑的朝向为南偏东,与磁北方向接近;而二里岗文化宫室建筑的朝向却为南偏西,与地理子午线方向接近,且城址与重要墓葬的方向与其大体一致,二者形成差异的原因很值得深入探讨。
传承二里头文化宫室建筑主体殿堂坐北朝南、中间为庭院、四周有廊庑、南面开大门的相对封闭性院落结构,但二里岗文化宫室建筑的主体殿堂向北移,左右两侧连接北庑或配殿。
传承二里头文化宗庙与朝堂建筑东西并列的宫室礼仪制度,二里岗文化已形成了前中后“三进院落式”的朝寝建筑群,而二里头遗址宫城内尚未发现属于寝殿的建筑基址。
墓葬特征
(一)墓葬分布
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中心的郑州—洛阳一线。
(二)墓葬形制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瓮棺葬、火葬墓和石棺墓四类,其中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占绝大多数。
大型墓面积在12平方米左右,有棺椁、腰坑和殉人,随葬品丰富。中型墓面积一般在2~4平方米之间,有腰坑,有棺或无棺,有的有殉人,随葬少量青铜容器、兵器、陶礼器和玉器。小型墓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多无木棺和腰坑,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或无),一般为用于日常生活的鬲、豆、簋、盆、罐等。
(三)墓室结构
墓向
以北向为主、南向次之
葬具
主要以木质棺椁和苇草编织的席子,极个别墓以石板和陶器为葬具
葬式
以仰身直肢和俯身直肢为主,屈肢葬和侧身葬少见
腰坑
在墓底中央墓主腰部下的位置有意挖出的小坑,坑内殉牲或葬物,较高等级的墓葬还常见有殉人。它是商代墓葬的显著特征之一。
殉人和人牲
殉人是为墓主陪葬的人,人牲则是用于祭祀的牺牲。
一般而言,殉人都肢体完整,放置相对规整,有的还有葬具和随葬品;人牲则姿态多不自然或肢体不全,没有葬具。
有殉人和人牲的墓葬一般规模较大,往往随葬青铜或陶礼器,墓主身份较高。
(四)随葬品组合
青铜礼器
下层以爵、斝为组合
上层以爵、斝、觚为组合,彻底摒弃了二里头时期的爵、盉组合
其他随葬品
玉器以柄形器数量最多,其次为戈。
其次还有卜骨、骨镞、骨笄等。
祭祀占卜遗存
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祭祀活动频繁。
祭祀用牲多为人牲和牛、羊、猪、狗等牺牲,且人与动物往往同坑祭埋,另见有鱼、鹿等用于祭祀,尚未见用马作牺牲的实例。
用牲方式主要有焚烧、活埋、砍伐、肢解、砸(戳)击、割杀、对剖等,大部分与晚商甲骨卜辞所记录的用牲法是一致的。
祭祀名目繁多,本质上可以分为自然神崇拜和祖先神崇拜两大类,后者要比前者更受重视。
宗教祭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农业、手工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这集中体现在牲畜的养殖、铜器的铸造、文字的成熟等。
小双桥牛角祭祀坑、水土百谷,土神主之;封土以祀,故土曰社神。
以主要有动物的肩胛骨和龟甲两种,另发现个别牛的肋骨。肩胛骨以牛最为常见,猪和羊次之,鹿和狗较少。 猪、羊肩胛骨多未加整治,牛肩胛骨多经过整治。 钻灼方法有不钻而灼、钻而后灼、钻而未灼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