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家文化
佛家文化在中国流传甚广。本导图从佛教的产生、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的发展详细介绍了佛教,还有佛教与中医的关系和佛家文化的具体内容等,带你系统全面地了解佛教文化。
编辑于2021-06-26 11:09:32佛家文化
佛与佛教的产生
佛教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产生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背景就是当时印度的等级森严(第一层婆罗门,僧人贵族,第二层刹帝利,军事贵族,第三层吠舍,普通人,第四层首陀罗,奴隶),当时的军事贵族和普通人厌恶僧的专权和蛮横,而释迦摩尼所处的时期是思想活跃的一个阶段。在释迦摩尼吸收了许多的原始宗教的思想创立了佛教。
印度佛教的发展 第一阶段,原始佛教阶段。为释迦摩尼创立佛教及其弟子传教时期。 第二阶段,部派佛教阶段。由于对教义,戒律的理解不同,佛教内部分化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并进而演化出许多教团。 第三阶段,大乘佛教阶段。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将只着眼于个人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 第四阶段,密教阶段。大乘佛教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的融合时期。 之后佛教在印度就渐渐地消亡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传入时间,两汉之间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魏略.西荣传》说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史乘为伊存授经。
汉明帝感梦求法说:有一副楹联说佛生西域祥光现于周朝圣教东流金身梦于汉帝。也就是东汉孝明皇帝因梦见佛神,于是派人求经,跋山涉水,历尽艰难险阻,到大月国拜求佛经,两位印度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托着佛经和佛像回到都城洛阳,这次取回来的佛经就是《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中国的第一部佛学经典,也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汉译佛典
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
汉传佛教
佛经翻译成汉语,经中亚细亚传入新疆,再传到长安洛阳,伴随中国对外交往,进一步传播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汉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汉传佛教开始在黄河流域,进而扩展到长江流域,影响人口数量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深远
藏传佛教
它是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是把佛经翻译成藏语,经尼泊尔传入西藏,又从西藏沿中国西北传到内蒙古,外蒙古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藏传佛教主要在藏族聚集地区传播,如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此外还有蒙古,尼泊尔,不丹,印度,俄罗斯等地。藏传佛教以密宗传承为主要特色,影响比较广泛。
云南上座部佛教
又称为南传佛教,是把佛经翻译成巴利语,由斯里兰卡经泰国,缅甸接壤的地区传入中国西双版纳,其在中国传播的地域主要在云南省西部边沿地区,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云南上座部佛教是原始佛教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在中国影响的人口数量最少,影响的地域范围也最小。
中国佛教的发展(佛教的中国化)
译述佛经阶段(佛教的初传阶段)
从两汉之际初传到魏晋时期,历时约四五百年,由于佛教是外来思想,其传播受到中国人的严重的排挤与抗拒佛教为了获得中华文化的人同,而巧妙地与中国文化思想融合,并依附神仙方术魏晋玄学,积极化解与儒家道家的矛盾。这一时期重要的佛教代表人物都是外国的译经僧人
编纂佛经阶段(中国佛经的发展阶段)
时间:从东晋时期鸠摩罗什抵达长安到南北朝晚期佛教宗派出现,历时约三百年。背景:南北朝时期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因此人们思考人生,希望寻找到栖息和皈依心灵的家园,以此来躲避战乱带来的苦难。发展:因为佛教普度众生精神符合当时民众的精神需求,所以佛教被社会广泛吸收和传播,并且佛教的传播者大多为中国僧人。这一时期中国人撰写佛教书籍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撰写佛教书籍由翻译转述转向阐释。佛教书籍中融入了许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创宗立派阶段(佛教繁荣阶段)
时间:从南北朝晚期佛教宗派出现到唐武宗会昌废佛,历时两百多年。背景: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繁荣,中国佛教发展极好,与此同时,印度的佛教渐渐衰败。结果:中国佛教形成了许多的宗派,其中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三教合一阶段(佛教的儒家化阶段)
时间:从会昌废佛到民国初年。发展:从韩愈废佛运动到宋明理学的兴起,佛教逐渐衰弱,儒学继汉代独尊之后,又开始高距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层。佛教从与道儒冲突,再到交融。儒家受佛教的心性之学的影响,又与道家思想相融和,从而形成了宋明理学。三教合一论所主张的儒可以治国,佛可以治心,道可以治身。
具体内容
缘起学说
缘起学说是用以解释宇宙,社会,人生以及世间各种现象产生,变化和消亡原因的学说。事物和现象的产生依据于一定的条件。而这一条件被称为缘起。
四大皆空
道家四大:道天地人。佛家四大:地水火风。佛家认为四大构成世间万物。缘起学说与四大皆空存在因果关系。一切事物和现象从其开始的形成来看是源于因缘所起,其本质是空;从其发展过程来看,一直处于不停的流转变化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其本质是空;从其最后的结果来看最终化为无有,其本质还是空。《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大皆空: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三世轮回
三世:前世,今生和来世。轮回:指一个人死后他的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态继续存在于世上,而继续存在的生命形态与原来的生命形态存在因果关系。前一个生命形态会影响后一个生命形态。佛教主张有神论,认为灵魂不灭。
因果业报
三世轮回与因果报业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若没有三世轮回,也就没有因果报业。前世是今生的因,今生是前世的果;今生是来世的因,来世是今生的果。业报是因果的具体体现。业:身业,口业和意业,称为身口意三业。也即身之所行,口之所言,心之所念。身行端正,口不妄言,心无邪念。报: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现世现报
四谛说
四谛学指关于人生现象的四种真实存在或者四种真理,具体分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揭示痛苦的现象和本质。集谛:是分析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是灭除痛苦以后的结果。道谛:是指出灭除痛苦的途径和方法。四谛说:揭示人生的痛苦本质,探求人生痛苦的根源,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的学说。
三学,六度,八正道
三学,六度,八正道是除去痛苦的方法。三学: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戒即戒律,能防禁身口意所作之恶业。五戒:不饮酒,不妄言,不邪淫,不偷盗,不杀生。定即禅定,能使人屏除杂念,诚信悟佛。慧即智慧,认知真理而断妄惑的智慧。戒能生定,定能生慧,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槃境界。六度:从苦难的此岸度到清静的彼岸的六种方法。其内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视频: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财布施:以财物布施以帮助穷苦之人。法布施:向世人传播知识,使之转惑见为真知。无畏布施:伸出援手救人于危难之中 ,使之平安而免与恐惧。八正道:佛学提出的消除人生痛苦的八种正确的途径。其具体内容: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无念,无分别)正语(正确的言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正精进(精勤努力,进取不已,反对懈怠)正念(正确的念想)正定(正确的禅定) 八正道其实也是三戒。1.慧,正见(即正确的见解和正确的思想认识。)2.戒,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即有正确的行为)3.定,正定(即正确的禅定方法)
三法印
三法印即验证一切佛法真伪的三大标准或者三大原则。1.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2.一切法无我3.寂灭涅槃。现代汉语为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涅槃寂静。诸行无常: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变化不已,没有常住不变的,都处在无常的生灭变化之中。诸法无我:一切事物都是无自性的。涅槃寂静:圆寂灭度。
大千世界
佛学认为大千世界包括小千中千和大千三个层次。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一百万个世界为中千世界,十亿个为大千世界。过去世界的世指时间概念,界指空间概念。而如今世界指空间概念。大千世界: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
万法唯识
佛教的唯识宗,其创始人玄奘法师和窥基法师(慈恩法师),唯识宗的核心宗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思想,意识的作用。万法唯识指宇宙世界的一切都只是由心识映现出来的表象而已,世间一切法都是唯心所造。
一即一切
一即一切主要是揭示一与多之间相互通融的关系。佛学认为四大皆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一与一切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一即一切。
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是古印度佛教中观派和中国佛教三论宗的重要理论。中道实相论是三论宗的中心理论。八不中道源至《中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中道:不偏不倚,不在两个极端,而在其之中。
无念为宗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就是排除一切的杂念,邪念,妄念,和执念。无相,即摆脱一切虚妄的现象。无住,就是不执着。
佛教与中医
佛学与中医
1.医学道德体系的构建2.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3.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4.药物品种的丰富
因果论与治未病
因果论,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原因和一个结果。佛教认为人生病的原因有一是四大不调,二是贪嗔痴毒。这也就是身病与心病。那养生就是注意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治未病就是着眼于发病的原因,从根本上消除疾病产生的土壤,防止疾病的产生。养生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