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p4 社会主义的建设
大学课程,2018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根据老师给的题库梳理历史主线社会主义的建设,期末复习自用,大家也可以一起学习。
编辑于2021-07-02 21:08:22社会主义的建设
过渡阶段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究其本质仍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推翻的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废除,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 它们之间存在着斗争,但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社会主义革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
早期探索
一五计划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三大改造
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什么?
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时“组织起来”将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
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由低到高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稳步过渡的方针
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
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体系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在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了全面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解放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为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的一切的进步和发炸,奠定了基础。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从历史来说:
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说明了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中国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而后来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取得的胜利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从人民来说:
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人民饱受受压迫、受剥削的痛苦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仅没有完全促成中国人民的觉醒,没有实现民族的独立,反而将中国陷入战乱
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革命,建立了人民统一抗战的战线,坚持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建立由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
早起探索的积极进展
《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共八大提出的当前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农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是怎样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十大关系》
从经济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正确思想,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为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
开始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进军
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也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创造了前提条件
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
极大地增强了国防力量,给国内的和平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保卫了祖国统一和安全。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国的其他行业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
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意义
内容:
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
是新中国成立来党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党和国家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主义的思想路线。 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和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
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民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作了概括: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穿其中的活的灵魂。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党的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基本实现;
第二步目标,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与意义
内容:
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关键是发展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防止腐败
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很长的历史阶段和几代人不懈的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
意义:
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统筹推进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两个历史阶段的战略安排
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