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2编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文学
文学党看过来,第2编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文学,还没写完,但是先发出来吧,写完了再弄个完整版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2编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文学的思维导图,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第2编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文学
文学概况
思想解放
文革结束
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第四次文代会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改革开放
社会转型
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主导)
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
控诉“文革”的怨愤之作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复归”
80年代中期~90年代:单一到多元
新写实主义
“现实主义冲击波”
浪漫主义
80年代初期:对原始、自然的依恋和追求
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重要推动)
1984年冬,“文化寻根”主张
创作特点
情感上:对古老文化和蛮荒的大自然的眷顾和向往
取材上:远离城市与现代化工业,背向现实
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色彩,情感激烈、浓郁
现代主义(70年代中期以来)
最早是20世纪20至4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70年代中期逐渐本土化,根本原因是当代中国社会社会生活、文化意识、审美观念的变化
文革时期
朦胧诗的私下创作和流传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朦胧诗的公开发表与争议
小说和话剧对现代派手法的借鉴
80年代中期以来
“先锋潮流”
关于朦胧诗合理性的论证
“三个崛起”
关于现代派问题的讨论
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创作
进入80年代以来
部分朦胧诗人和后朦胧诗人的诗作
莫言等的“新潮”小说(先锋小说)
高行健等的实验戏剧
“后新潮小说”
“第三代诗歌”(后朦胧诗)
新实验戏剧
通俗文学
本质是商品化、市场化时代的大众文化,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
小说
王朔现象
诗歌
汪国真热(90年代)
散文
闲适散文(8、90年代之交)
代表:周作人、林语堂、梁秋实
“小女人散文”
“伤痕-反思-改革”小说
伤痕小说(20世纪70年代后期)
对文化大革命的全盘否定,是人们长期被郁积的情感宣泄,对文革的批评主要还停留在感性层面
创作倾向
讴歌英雄人物
叙述平民百姓在文革中的遭遇
代表作家
刘心武(《班主任》)
被视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率先在文学作品中揭示文化大革命给青少年留下的精神创伤的社会问题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大墙文学”开山之作
描写文革时期监狱、劳改农场生活的文学作品
反思小说
取材多为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这是此前的作家所被禁止创作的领域,开始对政治运动发表进行“重写”。 将伤痕小说的情感宣泄转为理性思考,探究文革出现的思想基础,批判封建病毒,审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特点
艺术构架:大跨度、跨地域的时空转换
出现艺术变革期
对人物的描写转向内心开掘
人物性格由单一转向复杂
叙述视角由单一固定转向多重复合
借鉴外国写作技巧
中国式的意识流
张贤亮(《灵与肉》)
善于描写底层老百姓本真的生活状态,描写他们随政治起伏的悲剧命运和强大的生命力
着力表现底层民众(特别是女性)对受难知识分子的抚慰,以表现“劳动者粗犷的原始的内在美”
善于塑造女性角色,笔下的女性角色性格鲜明,具有光彩和人性美
艺术表现上,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局限
女性角色理想化,塑造具有矛盾性
后期的作品真实性极端,文学的感染力缺乏
改革小说(改革开放后)
新时代对小说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伤痕和反思相区别的是较多的继承了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主题与题材:紧跟时代步伐,对改革的进程作了迅速的反映和持续的描写,并随着改革的深入而深化
情节构成:改革派与反改革派之间的交锋
人物塑造:刚开始以改革的“开拓者”为主人公,随着改革的深化转向描写普通民众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人物塑造上:刻画“开拓者家族”人物群像(乔光朴:锐意进取的实干家形象),人物刻画突破了规范化、模式化的窠臼,真实地反映改革的艰难,深刻地揭示改革家的内心苦闷,显示出深刻的忧患意识
主题上:写出了工厂的改革牵涉到体质和社会环境的深层次问题,超越了仅仅为改革家呐喊的主题
风格上:风格沉雄悲怆,以粗犷豪放见长,善于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棱角分明的人物性格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人生》
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城乡冲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主角:高加林)
《平凡的世界》
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沉思、对故乡的依恋、对普通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讴歌
内容: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的奋斗历程
善于刻画改革年代中不甘平庸、努力奋斗的农村青年形象
受柳青影响很深,风格相似,都喜欢写重大的社会主题;通过大量生活细节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喜欢抒发深沉、热烈的议论
语言运用上,细腻中透出凝重
复出作家
王蒙
经历:新中国成立后崭露头角,1956年以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受到广泛热议,文革时被打成右派
新时期创作阶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
重新登上文坛,创作喷发期
主要写人生经历,反思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政治生活
《春之声》率先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
80年代中后期
对转型期出现的政治、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
《活动变人形》专注于文化反思
90年代以来
力图表现新中国成立30年来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并对历史进行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反思
“季节”系列
城市小说
乡土小说
总览
新特点
多向度的创作追求
承续“五四”以来的乡土小说,但又以犀利的批判精神审视当代社会生活
关注农民的生存境遇,叙写农民生活窘境对人的生命欲望的压抑和扭曲
深刻反思新中国政治运动给农村和农民造成的伤害,批判封建观念和极左思潮
把关注的重心逐渐从社会事件的演进过程转向人本身(包括家族史、命运以及人物个性化的探索)
艺术表现上,打破了“十七年”农村小说较为单一的表现手法,并学习外来的艺术表现手法
表现出向乡土回归的趋向
形成地域性文学集团(创作风格趋近的作家团体)
造就独具地域文化风格的个人风格
最突出成就
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个性丰满、内涵较为丰厚的人物形象,为新时期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类型
粗略分类
风俗乡土小说
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基本延续“五四”以来的传统
代表:刘绍棠、汪曾祺
文化乡土小说
以一种大文化视野审视和表现乡土,从文化积淀中关注和思考民族和个人的命运
代表:韩少功
现实乡土小说
关注乡村中的现实生存层面,寓时代和政治风云于乡土画面中
代表:贾平凹、路遥、陈忠实
新时期历史小说
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
短暂繁荣
一蹶不振
新时期以来
兴盛期
由对农民起义的讴歌转向对历史变迁、朝代兴亡的思考,视野拓宽
更加丰富多样,独具风格
成就
历史的真实性和小说的虚构性得到较好的统一
历史人物的塑造取得突出成就
表现手法上推陈出新,借鉴西方意识流等手法
姚雪垠(《李自成》)
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农民起义的过程
从大视角、大眼界观照历史,揭示了内在规律
力求让每一个艺术细节的描写都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突出成就
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在一中动态过程中展现人物的性格,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凸显人物性格
艺术形式上,借鉴西方小说多线索齐头并进的形式,但不散漫;借鉴了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严整,但不呆板,由此创造出“单元共同体”的结构形式
局限性
由于写作时代的局限,作者对农民起义只能赞扬,未能从多种角度写出历史人物的丰富性,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缺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陈忠实(《白鹿原》)
军旅小说
知青小说
“寻根”和少数民族作家的小说
子主题
先锋小说
女性小说
新写实小说
话剧的振兴
报告文学的跃动
散文的新变
“归来诗人”的诗
现实主义诗歌
朦胧诗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