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佛教的历史与传承思维导图
《中国佛教的历史与传承》中国佛教公历纪元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中文名中国佛教:汉语系汉传佛教 , 藏语系藏传佛教 , 巴利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或者南传佛教。
编辑于2021-07-03 08:45:22🇨🇳 《中国佛教的历史与传承》
原始佛教
印度佛教
印度是佛教诞生地,发愿地,佛教也是在印度兴盛的。
在佛教兴起前,婆罗门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思潮占有统治的地位。
古印度太子悉达多·乔达摩,弃皇位而出家追求解脱苦难的安稳,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四圣谛而成圣人,简称佛陀(觉者)。
原始佛教的缘起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原始佛教的缘起思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学说。
在现代的原始佛教一词的使用上有两种意义:
一、在宗教学的意义上表明最初始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核心教义,有别于后续发展出来的其他佛教教义。
二、另一个部份是在信仰者的认知意义上,代表原始佛教信仰者试图追寻出释迦牟尼佛陀所发现的真理,并实践佛陀主张的教义目标(苦的永灭)。
"原始佛教"的主张:代表佛陀所说的真理,能达成苦之灭除的目标。
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
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以大乘佛教为主。
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
佛教早在东汉初期即传入中国。洛阳的‘’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佛教在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八大宗派: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
三伦宗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从俗谛说事物是有。
从真谛说诸法是空。
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
瑜伽宗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五法是指: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
三自性是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三是天台宗。
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
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为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
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
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
贤首宗是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
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
五是禅宗。
禅宗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何为本来面目,于念念之间用功,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
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
六是净土宗.
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
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三根普被,能摄受广大群众,有念佛法门、十六观法门等,依生前发心、修持不同,往生又有九品往生的分别。
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即便犯五逆恶罪,若命终时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声,命终亦能下品下生至西方极乐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
七是律宗。
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
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
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
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
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
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
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本尊毗卢遮那佛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
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
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
回鹘佛教
回鹘人的佛教
回鹘人是中国少数民族部落。回鹘是维吾尔族祖先 ,由回纥改名而来。回鹘人是游牧民族地区最早过渡到城市生活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新疆,在内蒙古、甘肃、蒙古以及中亚的一些地区也有散居。
甘州回鹘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也存在着联系。
河西回鹘的佛教。
河西走廊一带自魏晋以来一直盛行佛教,形成了甘、凉、瓜、沙等众多佛教中心。
9世纪中叶,回鹘西迁到这里后,因受当地久盛不衰的佛教的影响,大约自10世纪初开始,已有相当数量的回鹘民众,放弃原来信奉的摩尼教而皈依了佛教。
北传佛教
“北传佛教”是经古印度向北往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
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
在中国、朝鲜、日本等,各宗祖师及高僧之著作甚丰,亦为北传佛教特色之一。
中国地区自东汉时传入佛教,东汉末年陆续译出佛教典籍,佛教教义开始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至隋唐而臻于鼎盛,形成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等宗派。
宋代以后又渐与儒道融合。汉译佛典的数量极大,现存最古老的汉译佛典是二世纪后半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所译的。
后经历三国、两晋以至唐、宋各时代,均有译本推出,故现存汉译佛典为数在一千七百部以上,是研究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北传佛教是指从古印度经过中央亚细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尼泊尔、蒙古这一带的佛教的总称。北传佛教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是从古印度往北传播,所以为了方便理解,这一支脉就叫北传佛教或者北方佛教。
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为Theravada。佛教中最古老的流派,是和原始佛教一脉相承至今的。因其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故又称“南传佛教”。
现今,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
南传佛教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原始佛教的教义
佛教主要教义是比较确定的,主要集中于佛说的“四谛”。四谛即四种真理,分别称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原始佛教的主要思想。
原始佛学是指释迦牟尼及其最初的弟子所传的佛学,主要内容有四谛、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以及缘起、无我、中道、种姓平等说。
大小乘佛教的产生。
大成佛教。
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为北传佛教,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后,主要继承者为中国的汉传佛教,现代很多学者一般专指汉传佛教,但中国的汉传佛教实际也包含小乘教法。
大乘佛教按照佛陀的众生平等,人人本来均有如来智慧德相的理念,强调通过佛法无量劫的修持,众生都能成佛。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的修习,最终成就佛果。
佛祖释伽牟尼涅盘后,佛教分成了大乘教和小乘教。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主要为南传佛教或上座部佛教,现代学者用此概念仅用于分类,无褒贬之意)主要传播地区在南亚的泰国、缅甸、锡兰一带,中国南部云南等地也属该系佛教。
小乘教主张恪守戒律,托钵乞食,注重禅修,精密观照,以罗汉的解脱为目标,强调修炼自我的声闻乘。
小乘佛教通过“八正道”等自我修持,达到最高第四果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认为除释尊外其他众生能成就佛果。
藏传佛教 ——藏语系佛教有六大教派
雍仲本教派
古象雄佛法
西藏最古老的佛法雍仲本教就发源于象雄地区,也是古象雄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象雄王朝尊本教为国教,从国王到臣民都是忠臣的本教徒。本教起着扶持国政,左右王室,安民济世的作用。
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是辛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始苯教并不等同于雍仲本教,要理解这个概念。
原始苯教
原始苯教是藏族的原始宗教,原始苯教相信万物皆有灵,原始苯教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等自然物。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说,这样的“泛灵信仰”其实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最初朦胧认识的集合表现。
原始苯教是在藏族原始社会的土壤中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藏文有关历史资料中提到的原始斯巴苯教有很多种,有天苯(神苯)、地苯、苯钦(大苯)等等,最大的苯称为“贤若普”等等 。还有念诵苯 ,沐浴苯、招财苯、占卦苯、历算苯,神苯、龙苯、魔苯,沃苯,赞苯等等,共三十三种。
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的创始人是饶弥沃如来佛祖(敦巴辛饶),他在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波佛教中的地位与释迦牟尼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一样。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古象雄佛法”在古象雄传统文化中居于最至高无上的位置,是西藏本土最古老的佛法,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佛法。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改革了原始的宗教并创立了“雍仲本教”。幸饶佛祖创建了“雍仲本教”后,首先创造了象雄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
“雍仲本教”(简称本教)起源于古象雄(现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神山一带,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窍诀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国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
“雍仲本教佛法” 就是以人为 “本”,将一切有情众生都作为普度的对象,令世人破迷开悟、断障除惑、解今生来世之苦、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的大乘佛法。
“雍仲本教“符号
雍仲“卍”这个古老的符号有“永恒不变”、“善妙”、“吉祥”之意,在古老的雍仲本教传统中,雍仲就是不坏的象征,而在今天的本教这个符号有着与密宗里“金刚”相同的含义。
“卍”雍仲这个符号象征着集中的能量。参照印度文化,这个左旋雍仲的符号可能来自古老的巴利语字母中的“阿”字。同样的在象雄语也如此,左旋的雍仲符号也与其字母中的“阿”字非常相似,雍仲是藏地常见的吉祥符号,卍还常常与卐(右旋雍仲)、十字金刚杵一起出现在藏传佛教其它教派僧人法坐上的图案中。
雍仲本教《象雄大藏经》
《象雄大藏经》内容原本篇幅浩大,历经数千年岁月变迁,其中一些内容已轶失不存,现存178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
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信仰和生产、生活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它是青藏高原本宗教的文献经典总结 ,雍仲本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雍仲本教《甘珠尔》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它全面的记载了藏地的原始历史,文化习俗,以及佛学,科学、天文、艺术、医学等学科学术成就,深刻地体现着藏地人民群体性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本教《甘珠尔》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印度佛教与雍仲本教佛法的历史传承: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雍仲本教佛法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雍仲本教佛法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
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雍仲本教佛法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 “雍仲本教” 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
雍仲本教与大乘佛教
有些不了解历史的人问?雍仲本教是佛教吗?当然是佛教,而且是大乘佛教,因为雍仲本教就是万法之根本和万法之源,雍仲本教(古象雄佛法)的创始人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就是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也就是"然灯古佛"。雍仲本教就是如来正法。
“大乘雍仲本教”就是以人为 “本”,将一切有情众生都作为普度的对象,令世人破迷开悟、断障除惑、解今生来世之苦、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的大乘佛法。由于“古象雄文明”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雍仲本教的大圆满法
大圆满法是普贤王如来的教法、是最高的佛法、密法的精髓、圆满成佛的诀窍。大圆满藏语叫做”佐巴钦波“,是佛教的最高法门。大圆满法在实修正行方面有「彻却」与「脱噶」并不认为佛高众生低,「佛」和「众生」的不同处只在于「觉」和「迷」。行者其实离佛境非常接近,每一刻都有机会明心见性。众生只是不识实相,自迷自缚而枉受轮回。
雍仲本教大圆满传承分为三支,称为阿车、佐钦和象雄耳传,此三支属于雍仲本教的最高精神训练范畴。
阿车译为“阿的指导”,”阿”代表无因缘的原初本来,心的根源;阿是白色的,意味着心原初的清净。
佐钦的教授则包括了雪顿额珠扎巴的《洛扎玛》伏藏的教授。他也是著名的《玛尼宝训集》的发现者。他伏藏发现的是龙界、人界、天界以及扬泽隆钦四类经文,教授内容包含了扎陇、幻轮拳法、彻切、脱噶、黑关的各类大圆满要点。
象雄耳传法是大圆满习惯上修行最高的法门。藏语“佐巴钦波象雄年居”,“佐巴钦波”是“大圆满”;“象雄”是指古代象雄国;“耳传”是历代上师辗转附耳亲传的窍诀法,象雄耳传法因此意为:曾经大鹏鸟居住的圣地象雄地方传来的大圆满耳传法。
雍仲本教大圆满的修法:
大圆满修习者必须先完成共同加行、九加行训练和抛瓦,有时还要求修一个本尊念诵。同时也是对修习者决心与毅力的一次考验。共同加行是:说恶趣痛苦、轮回因果、生死无常、暇满难得的四反感;心向解脱、依止善友上师三宝、菩提愿行等。
九加行是:1、依止,2、嗑头,3.提供避护的上师三宝,4、培养对所有众生同情的发菩提心,5、供曼扎以圆满资粮,6、修百字明以清净业障,7、上师瑜珈三精华咒: 7、8、9 《阿格沙来俄》。九加行的每一种必须被完成十万次,共计九十万次。
宁玛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其教派传承于“前弘期”(8世纪),后人称“旧派”,以区别于“后弘期”形成的“新派”。
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初期阶段,有三位宁玛派大师对宁玛派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三位大师史称“三素”,即索波切·释迦琼乃(1002-1062)、索琼·喜饶札巴(1014-1074)、索·释迦桑格(1074-1134)。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为悠久的教派,其渊源可追溯到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然实际开创者为“三素尔”。“宁玛”在藏语中是“古”和“旧”的意思,所谓“古”,是说它的教理是从公元8世纪时由莲花生大师传下来的,历史悠久;所谓“旧”,是说它的一些教义教规是以古时候吐蕃的旧密咒为主。因其僧人都戴红色僧帽,所以被误称为“红教”。
宁玛派在藏族地区有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宁玛派有六大传承寺院,分别为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协庆寺、竹庆寺、噶陀寺、白玉寺。
宁玛派的教法仪轨,既继承了吐蕃佛教即西藏佛教“前弘期”的传统,又得以在“后弘期”重新构建,因此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从教义而言可分为九乘判教和大圆满法。
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后藏仲曲河谷白色土地上的寺院称为萨迦寺。因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被俗称为“花教”。
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
萨迦派教义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中有较大影响的宗派,从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在西藏地方占有统治地位。因为主寺萨迦寺建在后藏萨迦地区而得名。“萨迦”在藏语中意为灰土,因为该寺的围墙涂有红、白、蓝三色,分别象征着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与金刚手菩萨“三怙主”,因此,被戏称为“花教”。
萨迦派的主寺是萨迦寺。其佛殿后的藏经库可称作是智慧的储存库,所藏一万余钟佛经、佛典,是八思巴时期集中了卫、藏、康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汁、银汁、朱砂、宝石和墨汁精心抄写的,堪称佛教中之珍宝。
噶举派
噶举派形成于西藏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瑜伽师的继承,最后至塔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宗派。
藏传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的宗派之一。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
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由玛尔巴大师所创立。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口耳相传的密法。由于噶举派的创立者玛尔巴与米拉日巴大师在修法时,沿用印度僧人穿白色僧裙的习惯,所以又被人误称为“白教”。
噶举传承的“四大派”是由冈波巴的四大弟子所创立,包括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
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性空,这是唯一的;就世俗说,色心二法是缘起相对而有,虽有如幻。 缘起是承认两点,成佛两点则统于一点,二合为一,消除差别,达到平等圆融境 地。以上这就是《大手印》的双运之义,也是噶举派的中心教义。
觉囊派
觉囊派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该派创始人是裕莫·弥觉多杰。因其五传弟子衮邦·吐吉尊追(1243-1313)在觉摩囊建寺(今西藏日喀则市的拉孜县境彭措林寺东的一个山沟内)而称为觉囊派。教义以“他空见”为核心。
觉囊派以独特的教理阐释著称于藏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界,从历史而言,觉囊派从一个学说发展成为一支宗派,经过了较长的历史进程。
觉囊派自认为其学说和传承源于印度佛教的显密教法,主要继承了龙树、无著、世亲等大乘佛教教义。
觉囊派在藏传佛教中可算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觉囊派持他空见:承认事物有真如本体,与宁玛派的大圆满,噶举派的大手印,萨迦派的轮涅无别均承认有明空本性,颇为相似,不过各派又各有说法不同,但均属于“胜义有”类。
觉囊派也说他们的见地是遵循佛教释迦牟尼在印度三转法轮中的末转法轮的意旨,是究竟了义中观之教。
格鲁派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汉语中俗称黄教。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大师(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
宗喀巴在构建寺院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主张学密必须先学显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达显教的学习以后,才方可进入密教的学修。
格鲁派学经制度: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严谨系统的教学体制,并一直沿习至今。三大寺的寺院管理和教学制度基本上一致,基层单位一般都由“拉基”、“扎仓”和“康村”三级管理机构组成。
格鲁派的基本教义是宗喀巴奠定的,是属于大乘中观应成派。所谓“应成”是印度佛学大师佛护、月称的一种辩论方式,以逻辑推理的方法应对和批驳论述过程中的过失或错误,在这种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中观理论为中观应成派。
宗喀巴大师认为一切正法包含教、证两种,而一切“教”的正法,又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正法,又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提倡三藏不可偏废,三学必须全学。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汉语中俗称黄教。
作为藏传佛教各教派总领袖的地位得到清朝的确定。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廷又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乾隆十六年(1751),清廷命 * 七世掌管西藏地方政权,此派遂成为西藏地区执政教派。
格鲁派在藏区、蒙古等民族地区流传甚广。格鲁派在藏传佛教史上最晚兴起的教派,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建造甘丹寺,标志该教派的正式形成。由于当时僧纪废弛、寺院生活腐化,宗喀巴大师倡导宗教改革,提出僧人严格持戒、不事农作、独身不娶,并加强僧院制度管理。
🇨🇳 中国佛教文化
原始佛教
印度佛教
印度是佛教诞生地,发愿地,佛教也是在印度兴盛的。
在佛教兴起前,婆罗门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思潮占有统治的地位。
古印度太子悉达多·乔达摩,弃皇位而出家追求解脱苦难的安稳,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四圣谛而成圣人,简称佛陀(觉者)。
原始佛教的缘起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原始佛教的缘起思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学说。
在现代的原始佛教一词的使用上有两种意义:
一、在宗教学的意义上表明最初始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核心教义,有别于后续发展出来的其他佛教教义。
二、另一个部份是在信仰者的认知意义上,代表原始佛教信仰者试图追寻出释迦牟尼佛陀所发现的真理,并实践佛陀主张的教义目标(苦的永灭)。
"原始佛教"的主张:代表佛陀所说的真理,能达成苦之灭除的目标。
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
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以大乘佛教为主。
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
佛教早在东汉初期即传入中国。洛阳的‘’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佛教在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八大宗派: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
三伦宗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从俗谛说事物是有。
从真谛说诸法是空。
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
瑜伽宗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五法是指: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
三自性是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三是天台宗。
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
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为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
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
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
贤首宗是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
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
五是禅宗。
禅宗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何为本来面目,于念念之间用功,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
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
六是净土宗.
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
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三根普被,能摄受广大群众,有念佛法门、十六观法门等,依生前发心、修持不同,往生又有九品往生的分别。
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即便犯五逆恶罪,若命终时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声,命终亦能下品下生至西方极乐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
七是律宗。
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
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
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
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
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
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
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本尊毗卢遮那佛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
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
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
回鹘佛教
回鹘人的佛教
回鹘人是中国少数民族部落。回鹘是维吾尔族祖先 ,由回纥改名而来。回鹘人是游牧民族地区最早过渡到城市生活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新疆,在内蒙古、甘肃、蒙古以及中亚的一些地区也有散居。
甘州回鹘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也存在着联系。
河西回鹘的佛教。
河西走廊一带自魏晋以来一直盛行佛教,形成了甘、凉、瓜、沙等众多佛教中心。
9世纪中叶,回鹘西迁到这里后,因受当地久盛不衰的佛教的影响,大约自10世纪初开始,已有相当数量的回鹘民众,放弃原来信奉的摩尼教而皈依了佛教。
北传佛教
“北传佛教”是经古印度向北往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
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
在中国、朝鲜、日本等,各宗祖师及高僧之著作甚丰,亦为北传佛教特色之一。
中国地区自东汉时传入佛教,东汉末年陆续译出佛教典籍,佛教教义开始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至隋唐而臻于鼎盛,形成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等宗派。
宋代以后又渐与儒道融合。汉译佛典的数量极大,现存最古老的汉译佛典是二世纪后半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所译的。
后经历三国、两晋以至唐、宋各时代,均有译本推出,故现存汉译佛典为数在一千七百部以上,是研究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北传佛教是指从古印度经过中央亚细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尼泊尔、蒙古这一带的佛教的总称。北传佛教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是从古印度往北传播,所以为了方便理解,这一支脉就叫北传佛教或者北方佛教。
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为Theravada。佛教中最古老的流派,是和原始佛教一脉相承至今的。因其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故又称“南传佛教”。
现今,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
南传佛教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原始佛教的教义
佛教主要教义是比较确定的,主要集中于佛说的“四谛”。四谛即四种真理,分别称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原始佛教的主要思想。
原始佛学是指释迦牟尼及其最初的弟子所传的佛学,主要内容有四谛、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以及缘起、无我、中道、种姓平等说。
大小乘佛教的产生。
大成佛教。
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为北传佛教,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后,主要继承者为中国的汉传佛教,现代很多学者一般专指汉传佛教,但中国的汉传佛教实际也包含小乘教法。
大乘佛教按照佛陀的众生平等,人人本来均有如来智慧德相的理念,强调通过佛法无量劫的修持,众生都能成佛。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的修习,最终成就佛果。
佛祖释伽牟尼涅盘后,佛教分成了大乘教和小乘教。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主要为南传佛教或上座部佛教,现代学者用此概念仅用于分类,无褒贬之意)主要传播地区在南亚的泰国、缅甸、锡兰一带,中国南部云南等地也属该系佛教。
小乘教主张恪守戒律,托钵乞食,注重禅修,精密观照,以罗汉的解脱为目标,强调修炼自我的声闻乘。
小乘佛教通过“八正道”等自我修持,达到最高第四果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认为除释尊外其他众生能成就佛果。
藏传佛教 ——藏语系佛教有六大教派
雍仲本教派
古象雄佛法
西藏最古老的佛法雍仲本教就发源于象雄地区,也是古象雄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象雄王朝尊本教为国教,从国王到臣民都是忠臣的本教徒。本教起着扶持国政,左右王室,安民济世的作用。
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是辛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始苯教并不等同于雍仲本教,要理解这个概念。
原始苯教
原始苯教是藏族的原始宗教,原始苯教相信万物皆有灵,原始苯教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等自然物。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说,这样的“泛灵信仰”其实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最初朦胧认识的集合表现。
原始苯教是在藏族原始社会的土壤中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藏文有关历史资料中提到的原始斯巴苯教有很多种,有天苯(神苯)、地苯、苯钦(大苯)等等,最大的苯称为“贤若普”等等 。还有念诵苯 ,沐浴苯、招财苯、占卦苯、历算苯,神苯、龙苯、魔苯,沃苯,赞苯等等,共三十三种。
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的创始人是饶弥沃如来佛祖(敦巴辛饶),他在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波佛教中的地位与释迦牟尼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一样。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古象雄佛法”在古象雄传统文化中居于最至高无上的位置,是西藏本土最古老的佛法,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佛法。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改革了原始的宗教并创立了“雍仲本教”。幸饶佛祖创建了“雍仲本教”后,首先创造了象雄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
“雍仲本教”(简称本教)起源于古象雄(现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神山一带,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窍诀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国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
“雍仲本教佛法” 就是以人为 “本”,将一切有情众生都作为普度的对象,令世人破迷开悟、断障除惑、解今生来世之苦、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的大乘佛法。
“雍仲本教“符号
雍仲“卍”这个古老的符号有“永恒不变”、“善妙”、“吉祥”之意,在古老的雍仲本教传统中,雍仲就是不坏的象征,而在今天的本教这个符号有着与密宗里“金刚”相同的含义。
“卍”雍仲这个符号象征着集中的能量。参照印度文化,这个左旋雍仲的符号可能来自古老的巴利语字母中的“阿”字。同样的在象雄语也如此,左旋的雍仲符号也与其字母中的“阿”字非常相似,雍仲是藏地常见的吉祥符号,卍还常常与卐(右旋雍仲)、十字金刚杵一起出现在藏传佛教其它教派僧人法坐上的图案中。
雍仲本教《象雄大藏经》
《象雄大藏经》内容原本篇幅浩大,历经数千年岁月变迁,其中一些内容已轶失不存,现存178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
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信仰和生产、生活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它是青藏高原本宗教的文献经典总结 ,雍仲本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雍仲本教《甘珠尔》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它全面的记载了藏地的原始历史,文化习俗,以及佛学,科学、天文、艺术、医学等学科学术成就,深刻地体现着藏地人民群体性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本教《甘珠尔》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印度佛教与雍仲本教佛法的历史传承: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雍仲本教佛法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雍仲本教佛法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
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雍仲本教佛法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 “雍仲本教” 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
雍仲本教与大乘佛教
有些不了解历史的人问?雍仲本教是佛教吗?当然是佛教,而且是大乘佛教,因为雍仲本教就是万法之根本和万法之源,雍仲本教(古象雄佛法)的创始人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就是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也就是"然灯古佛"。雍仲本教就是如来正法。
“大乘雍仲本教”就是以人为 “本”,将一切有情众生都作为普度的对象,令世人破迷开悟、断障除惑、解今生来世之苦、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的大乘佛法。由于“古象雄文明”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雍仲本教的大圆满法
大圆满法是普贤王如来的教法、是最高的佛法、密法的精髓、圆满成佛的诀窍。大圆满藏语叫做”佐巴钦波“,是佛教的最高法门。大圆满法在实修正行方面有「彻却」与「脱噶」并不认为佛高众生低,「佛」和「众生」的不同处只在于「觉」和「迷」。行者其实离佛境非常接近,每一刻都有机会明心见性。众生只是不识实相,自迷自缚而枉受轮回。
雍仲本教大圆满传承分为三支,称为阿车、佐钦和象雄耳传,此三支属于雍仲本教的最高精神训练范畴。
阿车译为“阿的指导”,”阿”代表无因缘的原初本来,心的根源;阿是白色的,意味着心原初的清净。
佐钦的教授则包括了雪顿额珠扎巴的《洛扎玛》伏藏的教授。他也是著名的《玛尼宝训集》的发现者。他伏藏发现的是龙界、人界、天界以及扬泽隆钦四类经文,教授内容包含了扎陇、幻轮拳法、彻切、脱噶、黑关的各类大圆满要点。
象雄耳传法是大圆满习惯上修行最高的法门。藏语“佐巴钦波象雄年居”,“佐巴钦波”是“大圆满”;“象雄”是指古代象雄国;“耳传”是历代上师辗转附耳亲传的窍诀法,象雄耳传法因此意为:曾经大鹏鸟居住的圣地象雄地方传来的大圆满耳传法。
雍仲本教大圆满的修法:
大圆满修习者必须先完成共同加行、九加行训练和抛瓦,有时还要求修一个本尊念诵。同时也是对修习者决心与毅力的一次考验。共同加行是:说恶趣痛苦、轮回因果、生死无常、暇满难得的四反感;心向解脱、依止善友上师三宝、菩提愿行等。
九加行是:1、依止,2、嗑头,3.提供避护的上师三宝,4、培养对所有众生同情的发菩提心,5、供曼扎以圆满资粮,6、修百字明以清净业障,7、上师瑜珈三精华咒: 7、8、9 《阿格沙来俄》。九加行的每一种必须被完成十万次,共计九十万次。
宁玛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其教派传承于“前弘期”(8世纪),后人称“旧派”,以区别于“后弘期”形成的“新派”。
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初期阶段,有三位宁玛派大师对宁玛派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三位大师史称“三素”,即索波切·释迦琼乃(1002-1062)、索琼·喜饶札巴(1014-1074)、索·释迦桑格(1074-1134)。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为悠久的教派,其渊源可追溯到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然实际开创者为“三素尔”。“宁玛”在藏语中是“古”和“旧”的意思,所谓“古”,是说它的教理是从公元8世纪时由莲花生大师传下来的,历史悠久;所谓“旧”,是说它的一些教义教规是以古时候吐蕃的旧密咒为主。因其僧人都戴红色僧帽,所以被误称为“红教”。
宁玛派在藏族地区有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宁玛派有六大传承寺院,分别为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协庆寺、竹庆寺、噶陀寺、白玉寺。
宁玛派的教法仪轨,既继承了吐蕃佛教即西藏佛教“前弘期”的传统,又得以在“后弘期”重新构建,因此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从教义而言可分为九乘判教和大圆满法。
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后藏仲曲河谷白色土地上的寺院称为萨迦寺。因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被俗称为“花教”。
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
萨迦派教义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中有较大影响的宗派,从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在西藏地方占有统治地位。因为主寺萨迦寺建在后藏萨迦地区而得名。“萨迦”在藏语中意为灰土,因为该寺的围墙涂有红、白、蓝三色,分别象征着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与金刚手菩萨“三怙主”,因此,被戏称为“花教”。
萨迦派的主寺是萨迦寺。其佛殿后的藏经库可称作是智慧的储存库,所藏一万余钟佛经、佛典,是八思巴时期集中了卫、藏、康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汁、银汁、朱砂、宝石和墨汁精心抄写的,堪称佛教中之珍宝。
噶举派
噶举派形成于西藏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瑜伽师的继承,最后至塔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宗派。
藏传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的宗派之一。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
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由玛尔巴大师所创立。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口耳相传的密法。由于噶举派的创立者玛尔巴与米拉日巴大师在修法时,沿用印度僧人穿白色僧裙的习惯,所以又被人误称为“白教”。
噶举传承的“四大派”是由冈波巴的四大弟子所创立,包括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
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性空,这是唯一的;就世俗说,色心二法是缘起相对而有,虽有如幻。 缘起是承认两点,成佛两点则统于一点,二合为一,消除差别,达到平等圆融境 地。以上这就是《大手印》的双运之义,也是噶举派的中心教义。
觉囊派
觉囊派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该派创始人是裕莫·弥觉多杰。因其五传弟子衮邦·吐吉尊追(1243-1313)在觉摩囊建寺(今西藏日喀则市的拉孜县境彭措林寺东的一个山沟内)而称为觉囊派。教义以“他空见”为核心。
觉囊派以独特的教理阐释著称于藏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界,从历史而言,觉囊派从一个学说发展成为一支宗派,经过了较长的历史进程。
觉囊派自认为其学说和传承源于印度佛教的显密教法,主要继承了龙树、无著、世亲等大乘佛教教义。
觉囊派在藏传佛教中可算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觉囊派持他空见:承认事物有真如本体,与宁玛派的大圆满,噶举派的大手印,萨迦派的轮涅无别均承认有明空本性,颇为相似,不过各派又各有说法不同,但均属于“胜义有”类。
觉囊派也说他们的见地是遵循佛教释迦牟尼在印度三转法轮中的末转法轮的意旨,是究竟了义中观之教。
格鲁派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汉语中俗称黄教。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大师(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
宗喀巴在构建寺院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主张学密必须先学显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达显教的学习以后,才方可进入密教的学修。
格鲁派学经制度: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严谨系统的教学体制,并一直沿习至今。三大寺的寺院管理和教学制度基本上一致,基层单位一般都由“拉基”、“扎仓”和“康村”三级管理机构组成。
格鲁派的基本教义是宗喀巴奠定的,是属于大乘中观应成派。所谓“应成”是印度佛学大师佛护、月称的一种辩论方式,以逻辑推理的方法应对和批驳论述过程中的过失或错误,在这种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中观理论为中观应成派。
宗喀巴大师认为一切正法包含教、证两种,而一切“教”的正法,又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正法,又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提倡三藏不可偏废,三学必须全学。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汉语中俗称黄教。
作为藏传佛教各教派总领袖的地位得到清朝的确定。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廷又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乾隆十六年(1751),清廷命 * 七世掌管西藏地方政权,此派遂成为西藏地区执政教派。
格鲁派在藏区、蒙古等民族地区流传甚广。格鲁派在藏传佛教史上最晚兴起的教派,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建造甘丹寺,标志该教派的正式形成。由于当时僧纪废弛、寺院生活腐化,宗喀巴大师倡导宗教改革,提出僧人严格持戒、不事农作、独身不娶,并加强僧院制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