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乘集释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 [一、声闻众],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 [三、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
编辑于2021-07-08 11:57:18这是一篇关于禅定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七种定名 ﹝出翻译名义﹞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 [一、声闻众],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 [三、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
大者拣小为义,乘者运载得名,(名义互言)百数也,法谓世出世之法,故心法八、心所五十有一、色乃十一、不相应二十有四、无为法六,故为大乘百法也。明乃菩萨无漏之慧,以能破暗故。门以开通无壅滞为言,论乃拣择性相,教诫学徒之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禅定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七种定名 ﹝出翻译名义﹞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 [一、声闻众],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 [三、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
大者拣小为义,乘者运载得名,(名义互言)百数也,法谓世出世之法,故心法八、心所五十有一、色乃十一、不相应二十有四、无为法六,故为大乘百法也。明乃菩萨无漏之慧,以能破暗故。门以开通无壅滞为言,论乃拣择性相,教诫学徒之称。
三乘
﹝出法华经﹞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众],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乘观门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声闻观苦谛为初门],苦即三界生死之苦也,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知果苦而断集,因慕寂灭而修道品,谛观五阴生死之身,即是众苦之本,故观苦谛为初门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缘觉观集谛为初门],集即招集之义。谓烦恼之因则能招集生死之苦果也。缘觉之人,于十二因缘中,初从无明观起,无明即属集谛,了知苦果实由集因而生,故观集谛为初门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萨观道谛为初门],道即六度也。谓菩萨为利他故,广行六度,化诸众生;故观道谛为初门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声闻众
四谛
声闻乘法,不出四谛。四谛又名四圣谛、四真谛,为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谛者真实不虚之义,谓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俗谛,涅槃寂灭之道理名真谛。见此谛理者曰圣者,不然曰凡夫。苦谛者,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迷之果也。集谛者,贪嗔等之烦恼,及善恶之诸业,此二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是迷之因也。灭谛者涅槃也。涅槃灭惑业,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名曰灭,是悟之果也。道谛者,八正道也。能通涅槃,故为道,是悟之因也。初二为流转之因果,又名世间因果。后二为还灭之因果,又名出世间因果。分述四谛如次: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四谛
四谛先后次第
p0457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二页云:复言:世尊!何缘四谛,如是先后次第说耶?世尊告曰:由是世间诸病、病因、病灭、良药、相似法故。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四谛十六行相
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每一谛皆有四种行相,要一一观之分明方可。兹列表说明如下: 
四谛十六行观
p0457 瑜伽五十五卷十三页云:问:如声闻地已说于四谛中有十六行观;何故于苦谛为四行观?答:为欲对治四颠倒故。谓初一行,对治初一颠倒。次一行,对治次二颠倒。后二行,对治后一颠倒。问:何故于集谛为四行观?答:由有四种爱故。此四种爱,当知由常乐净我爱差别故;建立差别。初爱为缘,建立后有爱。第二第三爱为缘,建立喜贪俱行爱,及彼彼希乐爱。最后爱为缘,建立独爱。当知此爱,随逐自体。又爱云何?谓于自体,亲昵藏护。后有爱云何?谓求当来自体差别。喜贪俱行爱云何?谓于现前,或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法,起贪著爱。彼彼希望爱云何?谓于所余可爱色等,起希求爱。问:何故于灭谛为四行观?答:由四种爱灭所显故。问:何故于道谛为四行观?答:由能证彼四爱灭故。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八忍八智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谛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 一、苦法忍,即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 二、苦法智,即断苦惑已,而证正理之智; 三、集法忍,即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 四、集法智,即断集惑已,而证正理之智; 五、灭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 六、灭法智,即断灭惑已,而证正理之智; 七、道法忍,即断欲界道谛下见惑之智; 八、道法智,即断道惑已,而证正理之智; 九、苦类智忍,即断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 十、苦类忍,即断苦惑已,而证正理之智; 十一、集类忍,即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 十二、集类智,即断集惑已,而证正理之智; 十三、灭类忍,即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 十四、灭类智,即断灭惑已,而证正理之智; 十五、道类智忍,即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 十六、道类智,即断道惑已,而证正理之智。 在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见道,最后道类智一心,是摄于修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叫“法忍”,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四教──化法四教
﹝出天台四教仪﹞ 化法者,佛化众生之方法也。 [一、藏教],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 [二、通教],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证真空之理时,能于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后之别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后之圆教也。) [三、别教],别即隔别不同之义。谓别前藏、通,别后圆教,故名别教。(别前藏、通者,谓此教独被菩萨,不涉二乘所修也。别后圆教者,谓此教所谈法门,行相隔历次第,而不圆融也。) [四、圆教],圆即不偏之义。谓此教所诠中道之理,性相圆融,事理无碍,法法具足,故名圆教。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教──化仪四教
﹝出天台四教仪﹞ 化仪者,如来出世一代化物之仪式也。 [一、顿教],谓不谈小乘,直说大法,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 [二、渐教],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谓如来初于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经也。次于方等会上,弹斥二乘小机,令其归向大法,此名渐中,即净名等经也。后于般若会上,广谈空慧之法,淘汰二乘执小之情,会一切法皆归大乘,此名渐末,即般若经也。如是自浅至深,次第而进,故名渐教。(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秘密教],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众同会听法,所闻各异,彼不知此,此不知彼,隐密赴机,故名秘密教。 [四、不定教],不定者,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听法之众,或闻小法而证大果;或闻大法而证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故名不定教。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教──龙树四教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龙树论师乃西天第十三祖。尝立四教判释经论,故云龙树四教也。 [一、有门],谓阿含小乘等经,说一切因果之法,悉皆实有,是为有门。(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空门],谓大品般若等经,说真空实相之理,荡除众生情执,是为空门。(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三、亦有亦空门],谓深密等诸大乘经,说有谈空,互相无碍,是为亦有亦空门。 [四、非有非空门],谓中论等说一切法皆即空之有,是非有;即有之空,是非空;互泯互融,即第一义,是为非有非空门。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种四谛
(名数)四谛之法,虽为初对小乘浅近之机之法门,然其理则通于大小一切佛法,故天台从涅槃经圣行品所说,而安立四种之四谛。以配藏通别圆之四教: 一、生灭四谛,苦集道之三谛,依因缘而有实之生灭,灭谛者可视为实之灭法,如此立于实生实灭上之四谛,谓之生灭四谛。是小乘教即三藏教所说也。 二、无生四谛,苦集道之三谛,如幻即空,无实之生,无灭,灭谛本来自空,不生不灭,了此苦集道之因果当体即空,而不见生灭,故谓之无生四谛。即通教之所说是也。 三、无量四谛,于苦谛涉于界之内外,而有无量之相,乃至就道谛而有无尽之差别,此是乃大菩萨之所修学,故谓之无量四谛,是别教之四谛也。 四、无作四谛,烦恼即菩提,故无断集修道之造作,生死即涅槃,故不须灭苦证灭之造作,如此离断证造作之四谛,故谓之无作四谛。是圆教之四谛也。法华玄义三曰:“四种四谛者:一生灭,二无生灭,三无量,四无作。其义出涅槃圣行品。”同释签曰:“其义出涅槃圣行品者,第十一第十二经广明圣谛,今多依彼。然圣行中明四谛义,兼合大小。若解生灭及以无量,其文则显。无生无作,文稍隐略。”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四谛──藏教生灭四谛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藏教者,经律论三藏之教也。生灭者,此教诠因缘生法,有生有灭也。四谛者,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用析空观,谛审苦集灭道之法一一不虚,是名藏教生灭四谛。(因缘生法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所起之心,名为生法。析空者,析即分析,谓分析五阴等法皆空也。) [一、苦谛],苦即逼迫之义,有三苦八苦。总而言之,不出三界生死。声闻之人谛审生死实苦,故名苦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也。) [二、集谛],集即招集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烦恼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谛。 [三、灭谛],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既厌生死之苦,谛审涅槃,实为寂灭之乐,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能通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戒定慧之道,实能通到涅槃,故名道谛。(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谛──通教无生四谛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通教者,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无生四谛者,谓此教三乘之人根利,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即于真空之理,能知不空,证入中道之理;与后别、圆二教是同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苦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五阴生死等苦,当体即空,而无逼迫之相,故名苦谛。 [二、集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惑业之因,当体即空,了无惑业和合之相,故名集谛。 [三、灭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五阴生死等苦,昔本无生,今亦无灭,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戒定慧之道。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所破之集,能破之道,同一真空,无有二相,故名道谛。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谛──别教无量四谛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别教者,别前藏、通,别后圆教也。无量四谛者,谓此教独菩萨法;菩萨所化众生既无量,其所用法门亦无有量。故云: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法门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是名别教无量四谛。(别前藏、通者,此教纯是菩萨所修之法,不同藏、通二教,是三乘共修也。别后圆教者,此教所明法门行相,隔历次第,不同圆教一切圆融也。十法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五住烦恼者,一切见住地惑、欲爱住地惑、色爱住地惑、有爱住地惑、无明住地惑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也。) [一、苦谛],谓此教菩萨,谛审十界众生生死诸苦,一一不虚,故名苦谛。(十界众生,佛亦在列者,大论云:众生无上者,即佛是也。) [二、集谛],谓此教菩萨,谛审十界众生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谛。 [三、道谛],谓此教菩萨,谛审无量道法,实能自利利他,故名道谛。 [四、灭谛],谓此教菩萨,谛审六度之行,实能证于涅槃寂灭之理,故名灭谛。(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谛──圆教无作四谛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圆教者,谓事理无碍,法法融摄也。无作四谛者,大乘菩萨圆观诸法,事事即理,无有造作;故云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尘劳本清净,无集可除;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是名圆教无作四谛。(阴入皆如者,阴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也。入即六根六尘,互相涉入,通为十二入也。此阴入之法皆言如者,如即理也;边邪皆中正者,谓空有二边邪倒之见,皆即中正也。) [一、苦谛],谓此教菩萨,谛审五阴十二入之法,皆即真如,实无苦相可舍,故名苦谛。 [二、集谛],谓此教菩萨,谛审一切烦恼尘劳,性本清净,实无招集生死之相,故名集谛。 [三、道谛],谓此教菩萨,谛审一切诸法,皆即中道,离边邪见,实无烦恼之惑可断,亦无菩提之道可修,故名道谛。 [四、灭谛],谓此教菩萨,谛审生死涅槃,体元不二,实无生死逼迫之苦可断,亦无涅槃之寂灭可乐、可证,故名灭谛。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五蕴
﹝出大乘广五蕴论﹞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眼识受色尘,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触尘,意识受法尘也。)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四、行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五、识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五蕴与四谛相摄
p0283 瑜伽五十五卷十三页云:复次如是五蕴,几谛所摄?又此诸谛,几蕴所摄?当知三谛、五蕴、更互相摄。灭谛、诸蕴、互不相摄。由灭谛性、是彼寂静所显故。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四谛三界空《少室六门》
四谛兴三界。顿教义分明。苦断集已灭。圣道自然成。声闻休妄想。缘觉意安宁。欲知成佛处。心上莫留停 FROM:【禅宗语录辞典 V1.3 (中华佛典宝库编)】
缘觉乘
十二因缘
﹝出天台四教仪﹞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宁玛派据自宗见地,对十二因缘有比较特别的观点。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述说如下—— 依十二缘起顺次流转,有情由是迷失于轮回,其流转次第,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然而欲解释此流转,却须知轮回的“因”与“缘”。说为“三无明”及“四缘”。 近代莲花业缘力尊者解释道——三无明为“一味自因无明”、“俱生无明”、“遍计无明”。 不能了知“本始清净根本觉”之如实自性(即不能了知根本觉为本始清净),是为“一味自因无明”。 一切法皆为法尔显现,不待造作始显现,且无自性,若于此不能体悟,是为“俱生无明”。 有情不能证悟力用及寻伺为无自性,实为自体性与自力,于是即堕能所二边。起遍计云: “我由彼生”、“彼由我生”等等,是为“遍计无明”。 是故由三无明之生起,即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至于轮回之“四缘”,则为—— 不能了悟自体性之俱生无明,即是“因缘”。 外生显现为五种光,即“所缘缘”。 生起悲心之力用成寻伺,乃“增上缘”。 成寻伺而堕入能、所边见,由是离光明界而陷入异熟习气,此为“等无间缘”。 由是十二因缘之顺次流转可解释如下—— 无明——三无明生起,由是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行——形成轮回之四缘。 识——由“行”生起粗识,此粗识对外境种种相皆受用。 名色——由“识”因种种业力而生起名色。 六入——由“名色”生起六根。 触——“六根”所缘六尘(外境)。 受——由“触”生起乐、苦及无苦乐之受。 爱——由“受”生起贪乐厌苦之心。 取——由“爱”生起对外境之追求。 有——由“取”而造作种种业及烦恼污染,由是轮回之因缘已成。 生——由“有”故,令有情生诸趣中。 老死——由“生”而有老年及死亡。 有情于出生至死亡,为十二因缘之顺次推动。然临死时 (外呼吸断绝前后,直至死亡前)所出现之种种粗分及细分消散,却为十二因缘之逆行。于是种种幻象显现皆随之而空,生起本净,随即生起“法性中有”之显现,此实为涅槃缘起的显现。无奈有情不能当下证悟此胜义自性,由是又复顺行十二因缘而堕轮回。 由上所述,即可知宁玛派中有法的依据。除中有法外,一切法轨皆著重于光明的修习,实旨在令行人能在“法性中有”时,依“老死尽则生尽”、“生尽则有尽”……以至“行尽(轮回四缘尽)则无明尽”,此十二因缘逆行而得解脱于法性光明之中。 《密宗名相》(谈锡永著) FROM:【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十二因缘
四种十二因缘
(名数)一、刹那。是于刹那立十二支也。谓刹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识,与其识俱之色想行三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于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于过去而原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根,合其余识境而生之心所,是触,领触之心所是受,贪即是爱(即行杀之贪心),与贪相应之诸烦恼是取,依此所起之身语二业,是有,如是诸法之起,是生,其法熟变,是老,其法终灭坏是死。然则于刹那完具十二支也。 二、连续,是十二支因果无间连续而起也。 三、分位,是如前所释,各于其起位而分别之也。故此缘起支,十二支各具五蕴。 四、远续,是依顺后受及不定受业,而前分位之五蕴,隔越多生,从无始远续之因果也。见俱舍论九。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三人观十二因缘
﹝出涅槃经﹞ 三人者,谓通教声闻、缘觉、菩萨,虽同观十二因缘,然随智浅深,法成高下,故有三种之异也。 [一、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声闻之人,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证真空之理,是名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体空者,体达诸法性本空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因缘生者,即无明缘行、行缘识等是也。因缘灭者,即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也。) [二、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谓缘觉之人,亦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更能侵除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声闻稍胜,故所证真空之理亦深,是名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侵除者,犹渐除也。习气者,见、思余习之气分也。) [三、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谓菩萨之人,虽亦用体空之智,观十二因缘生灭,了悟非生非灭,而能顿断见、思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缘觉复胜,故所证真空之理最深,是名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明十二因缘之三道
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种道。 一、烦恼道 二、业道 三、苦道 是三道,更互为因缘。从无始已来,生死不绝,至于今身,若不修观智,未来流转,忧悲苦恼,无有边际。若修观智,则无明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悉灭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灯,其室方将永闇。若置之一灯,则故闇皆灭,新闇不生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四教仪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缘者,此但约现在随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为辟支佛人说此因缘也。经曰: 一、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名为无明。 二、为爱造业,名之为行。 三、至心专念名识。 四、识色共行,名为名色。 五、六处生贪,是为六入。 六、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若心贪着,名之为爱。 九、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此等法生,名之为有。 十一、次第不断,名之为生。 十二、次第断故,名之为死。 生死因缘,众苦逼切,名之为恼。乃至意法生贪,亦复如是。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若闻此因缘,心开意解,发无漏慧,亦名因缘觉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佛人说也。’此十二因缘,现在有十,未来有二。 一、现在十者: 一、无明 大集经云:‘何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爱有三事:一命、二识、三暖。过去世中业缘感果,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有三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暖,是中心意。名之为识。’ 二、行 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于念心,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内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燋,有风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以出入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名行也。 三、识 三行因缘,则有识生,故名为识。 四、名色 着识因缘,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 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皆亦如是。 七、受 触因缘故,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爱 贪着于色,乃至于法,名之为爱。 九、取 爱因缘故,四方求觅,名之为取。 十、有 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二、此下二因缘属未来也: 十一、生 有因缘故有生,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 生因缘故,则老死种种诸苦。 若闻此因缘,发真无漏,亦名因缘觉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明十二因缘因果
四教仪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 一、过去二因 谓无明、行。 二、现在五果 谓识、名色、六入、触、受。 三、现在三因 谓爱、取、有。 四、未来二果 谓生、老死。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正明十二因缘
法界次第云: 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支佛。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与四谛
(杂语)若但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即无明行爱取有之五支为集谛,余七支为苦谛也。若依生灭二观顺逆二观,则其生顺二观,为苦集之二谛,灭逆二观为道灭之二谛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十二支与四谛相摄
p0136 瑜伽十卷九页云:问:几支、苦谛摄,及现法为苦?答:二。谓生、及老死。问:几支苦谛摄?当来为苦?答:识乃至受种子性。问:几支集谛摄?答:所余支。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十二因缘空《少室六门》
"十二因缘有。生下老相随。有身无明至。二相等头齐。身尽无明尽。受报却来期。智身如幻化。急急悟无为。 FROM:【禅宗语录辞典 V1.3 (中华佛典宝库编)】
菩萨乘
六度
(名数)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 
﹝出六度集经﹞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 [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 [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六度
六种违六度
即:吝啬;破戒;瞋怒;怠惰;放逸;恶慧。 《佛学词典》 FROM:【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六度说意
(术语)有二义:一对治之故,二次第生之故。对治之故,对于善法有六事:一悭法,二恶业,三恚心,四懈怠,五乱心,六愚痴也。以此六法因缘之故,不得无上菩提。为欲坏六法之故,说六波罗蜜。次第生者,菩萨舍一切世俗之物,出家学道,名为檀波罗蜜。既出家,受菩萨戒,名为尸罗波罗蜜。以护戒之故,虽有骂打,亦默受而不报,名为羼提波罗蜜。戒既清净,勤修善道,名为毗梨耶波罗蜜。以精进之故,五根调伏,名为禅波罗蜜。五根既调,知真法界,名为般若波罗蜜。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六度果报
(杂语)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进感寿,五禅感安,六智感辩。见善戒经。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六度行──广六度行
﹝出成具光明定意经,亦名六德行﹞ [一、广施],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广戒],戒,律也。戒品虽多,不出身口意之三业,谓或见众宝珍琦,凡诸可意之物,身虽贫乏,不妄贪取;或见细妙之色,内观朽烂,生厌离心,乃至不杀、不盗、不淫等,皆身戒也。或以恶言加己,乃以善言和语至诚而答,乃至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皆口戒也。复能思惟生死,常怀解脱,又能修习道品之要,深入无为之理,乃至不贪、不嗔、不痴等,皆意戒也。修行之人,于此三业之戒,自既坚持不犯,复能展转化他,广弘戒法,故曰广戒。 [三、广忍],忍者,耐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人骂詈,知其从声,而出于此,观了言语性空,意亦如是,视诸惭辱,空无所有,如此则嗔恚不生,忍行可进。身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行忍耐,故曰广忍。(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四、广精进],谓菩萨修行道品,当勤精进,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教愚顽,不辞劳倦。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其精进。故曰广精进。 [五、广一心],一心者,心不杂乱也。谓菩萨修行禅定之时,一心寂静,离诸散乱。于孝事父母,尊敬师友,断爱远俗,空闲寂寞,皆当专一其心;乃至多欲、多诤、多作、多恼,或誉或毁,或利或失,于是等处,并当专一其心,不挠不动。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于一切时处,皆一其心。故曰广一心。 [六、广智慧],智慧者,照了万法,通达无碍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堕见闻,则有一切尘境所蔽,当以智慧一一照了,观其所起,察其所灭;处爱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寄浊恶界,心游清净之乡;入险隘路,心思方便之道。故能绝三界之妄想,证涅槃之真空。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修智慧。故曰广智慧。(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六度相满
六度相满者,谓菩萨修行六度之相圆满也。如尸毗王代鸽,即檀度满也。普明王舍国,即戒度满也。羼提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慈忍不动,血变为乳,即忍度满也。大施太子抒海,即精进度满也。尚阇黎鹊巢顶上,即禅度满也。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为七分,城邑山川均等,故能息诤,即智度满也。如上六人,皆释迦往昔所修之行,是为六度相满。(梵语尸毗,华言与。代鸽者,遍割身肉与鹰以代鸽命,身肉俱尽,不恼不死,自誓真实,感身平复也。梵语羼提,华言忍辱。梵语歌利,华言恶世无道。大施太子求如意珠济贫,得珠堕海,抒海取之,言欲酌海干而取之也。筋骨断坏,终不解废,诸天见而问之,答曰:吾生生不休。诸天愍之,助其抒海,海水减半,龙恐海干,令夜叉送珠还之。尚阇黎者,螺髻仙人,名此人得四禅定,出入息断,鸟谓为木,于髻生卵。定起欲行,恐鸟母不来,即更入定,待鸟飞去,方始出定。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释迦,华言能仁。)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释迦菩萨何时修满六度
p1456 俱舍论十八卷九页云:我释迦菩萨、于何位中,何波罗蜜多、修习圆满?颂曰:但由悲普施,被折身无忿,赞叹底沙佛,次无上菩提,六波罗蜜多、于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论曰:若时、菩萨普于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舍、但由悲心;非自希求胜生差别。齐此、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被析身支,虽未离欲贪;而心无少忿。齐此、戒忍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勇猛精进,因行遇见底沙如来、坐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专诚瞻仰,忘下一足,经七昼夜,无怠净心。以妙伽他、赞彼佛曰: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如是赞已;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处金刚座,将登无上正等菩提,次无上觉前,住金刚喻定。齐此、定慧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能到自所往圆德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罗蜜多。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悟在于心。非关六度万行
问心既本来是佛。还修六度万行否。师云。悟在于心。非关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尽是化门接物度生边事。设使菩提真如实际解脱法身。直至十地四果圣位。尽是度门。非关佛心。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诸度门中佛心第一。但无生死烦恼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所以道。佛说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从佛至祖。并不论别事。唯论一心。亦云一乘。所以十方谛求更无余乘。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所以此意难信。达摩来此土。至梁魏二国。秖有可大师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会。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FROM:【禅宗语录辞典 V1.3 (中华佛典宝库编)】
四无量心
﹝出法界次第﹞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通名无量者,谓菩萨利他之心广大也。所缘众生既无量,而能缘之心亦无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慈无量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心],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名悲无量心。 [三、喜无量心],谓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故名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嗔、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慈、悲、喜、舍是菩萨的四种品德。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著 修四无量心,是大乘发心的基础。 大乘所发的心,为“菩提心”,即不唯自利,抑且利他,故学佛不唯为了自己的解脱,抑且为利乐有情,令彼亦得解脱,是即大乘行人的菩提心。 菩提心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释迦当日亲教的弟子,亦有不能发菩提心者,更何况今时学佛的人。是故必须以四无量心作为基础,然后才有圆满菩提心的可能。 ’ 四无量心即是慈、悲、喜、舍。 与一切众生乐,是慈无量心。 拔一切众生苦,是悲无量心。 见人行善,见人离苦得乐,自己亦深生欢喜,是喜无量心。 不生分别心,怨亲平等,不起爱憎,是舍无量心。 四种无量心之所以称为无量,是因为其对象为无量有情,且能生无量功德,以此两种原因,即称之为“无量”。 在实修方面,依密乘的说法,宜先修舍无量心。因为慈悲喜三无量心,皆以无分别的平等舍为基础,否则一有怨亲爱憎的分别,慈悲喜等便都有所偏差,一偏差就不能叫做“无量心”了。然而四无量心尚非究竟,须继之以发菩提心,始为修道之阶。 《佛家名相》(谈锡永著) FROM:【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四无量心
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
四无量即慈悲喜舍之心也。妄行谓所行非正也。功德谓所求邪福也。若诸众生淫祀求福,妄修功德者,菩萨能以此四心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诸善业,则无妄行功德染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种修四无量
p0205 瑜伽四十四卷九页云:云何菩萨修四无量,慈、悲、喜、舍?谓诸菩萨,略有三种修四无量。一者、有情缘无量。二者、法缘无量。三者、无缘无量。若诸菩萨,于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以为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于其最初欲求乐者,发起与乐增上意乐;普缘十方,安住无倒有情胜解,修慈俱心。当知是名有情缘慈。若诸菩萨,住唯法想增上意乐;正观唯法,假说有情;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法缘慈。若诸菩萨,复于诸法,远离分别;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无缘慈。如有情缘、法缘、无缘、三慈差别,悲喜舍三,当知亦尔。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四无量加行
p0448 大毗婆沙论八十二卷一页云:问:此四无量,加行云何?答:缘七有情而起加行。七有情者:谓分欲界一切有情为怨亲中三品差别。怨亲二品,复各分三。谓下中上。中品有情,总为一种。无差别故。于此七品有情境中,若欲修慈;先缘亲品。于亲品中,先缘上品。上品亲者:谓自父母,轨范,亲教,或余随一可尊重处,智慧多闻,同梵行者。于此上品亲有情境,作是思惟:云何当令此有情类,得如是乐?然心刚强,难可调伏。从无始来,串习成故。于极有恩诸有情所,恶阿世耶,任运生长;善阿世耶,虽作意起;而不能住。复应勇励,思其重恩,制心令住。如以芥子,投于锥锋,虽有住时;而难可住。久习不已,加行乃成。由善巧力,投之方住。如是行者,于上品亲,要勤修习与乐意乐,经于多时,乃得坚住。于上品亲与乐意乐得坚住已;次于中亲,复修如是与乐意乐。此既成已;次于下亲,复修如是与乐意乐。此既成已;次于中品。次于下怨,次于中怨,后于上怨。各修如是与乐意乐。渐次修习至成满时,普于欲界一切有情,与乐意乐,平等相续。如于上亲,上怨亦尔。齐此名为修慈究竟。修悲,修喜,次第亦然。拔苦,庆慰,意乐有别。云何当令此有情类,离如是苦,是悲意乐。此有情类,得乐离苦,岂不快哉;是喜意乐。欲修舍时,先缘中品。谓于彼起舍置意乐。中品有情,最易舍故。缘亲发爱,缘怨发嗔。故缘处中,初修于舍。舍中品已,次舍下怨;次舍中怨;次舍上怨;次舍下亲;次舍中亲;次舍上亲。先舍其怨;后舍亲者。嗔心易舍,非爱心故。渐次修习,至成满时,普于欲界一切有情,舍置意乐,平等相续,无异分别;犹如持秤。缘有情类,如总观林。齐此名为修舍究竟。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四无量不断结
p0456 大毗婆沙论一百六十二卷二页云:慈断何系结?答:无。悲、喜、舍、断何系结?答:无。问:何故四无量,不断烦恼?答:行相异故。谓十九行相,能断烦恼。无量非彼行相。四行相,是无量。断烦恼,不以此行相故。复次无量是胜解作意。唯真实作意,能断烦恼。复次无量是增益作意。唯不增益作意,能断烦恼。复次无量唯缘现在。要缘三世,或无为道,能断烦恼。复次无量缘有情。要法想能断烦恼。复次无量缘一分境。非缘一分境道,能断烦恼。复次无间道能断烦恼。无量是解脱道时得故。问:若无量不能断烦恼者;经说云何通?如说:慈,若习,若修,若多修习;则能断嗔。悲,若习,若修,若多修习,则能断害。喜、若习,若修,若多修习;能断不乐。舍、若习,若修,若多修习;能断贪恚。答:断,有二种。一、暂时断。二、究竟断。契经说暂时断。此阿毗达磨遮究竟断。如是则二说善通。如暂时断,究竟断;如是有余断,无余断,有影断,无影断,有随缚断,无随缚断,摧枝叶断,拔根本断,制伏缠断,害随眠断,应知亦尔。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四无量中舍最为胜
p0464 大毗婆沙论八十三卷四页云:问:四无量中,何者最胜?有作是说:慈最为胜。所以者何?不可害故。有余师说:悲最为胜。所以者何?佛以大悲说正法故。或有说者,喜最为胜。所以者何?断不乐故。复有说者,舍最为胜。所以者何?断贪嗔故。大德说曰:由二因缘,舍最为胜。一、由所作。谓若修舍;能断贪嗔。二、由寂静。谓于有情,无分别转。故舍最胜。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四摄法
﹝出法界次第﹞ 此四通言摄者,摄即摄受也。谓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故维摩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布施摄],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以法施摄之。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 [二、爱语摄],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慰喻,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 [三、利行摄],谓菩萨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 [四、同事摄],谓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摄。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摄法
六波罗蜜多及四摄事所感果
p0315 瑜伽四十三卷二十一页云: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广说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无上正等菩提、金刚坚固身、正法久住果。此中所有难行施、难行戒、广说乃至难行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成就无等希奇法果。此中所有一切门施、一切门戒、广说乃至一切门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一切最胜有情天人所供养果。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广说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于诸有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以非想非非想处,于此一切有情类中最尊胜果。此中所有一切种施、一切种戒、广说乃至一切种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无量殊胜福德所摄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身果。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广说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恼触、不倾动果。此中所有此世他世乐施、此世他世乐戒、广说乃至此世他世乐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最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乐果。此中所有清净施、清净戒、广说乃至清净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四一切种清净果。谓所依净、所缘净、心净、智净。亦感如来三不护、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极清净果。如是菩萨施等善法,能感无上到究竟果。当知亦感生死流转顺菩萨行所余无量无边可爱无罪胜果。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四摄事
p0418 集异门论九卷一页云:四摄事者,一、布施摄事,二、爱语摄事,三、利行摄事,四、同事摄事。云何布施摄事?答:此中布施者,谓诸施主布施沙门及婆罗门、贫穷苦行道行乞者饮食、汤药、衣服,花鬘,涂散等香,房舍、卧具、灯烛等物,是名布施;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布施中法施最胜,是名布施。摄事者,谓由此布施于他等摄、近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布施,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布施摄事。云何爱语摄事?答:此中爱语者,谓可喜语、可味语、舒颜平视语、远离颦蹙语、含笑前行语、先言庆慰语、可爱语、善来语,谓作是言:善来具寿,汝于世事可忍,可度安乐住不?汝于饮食衣服卧具,及余资缘勿有乏少?诸如是等种种安慰、问讯语言,名善来语。此及前说,总名爱语。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爱语中最为胜者,谓善劝导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属耳听法时时说法、时时教诲、时时决择,是名爱语。摄事者,谓由此爱语于他等摄、近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爱语,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爱语摄事。云何利行摄事?答:此中利行者,谓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难困苦无救,便到其所起慈愍心,以身语业方便供侍,方便救济,是名利行。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利行中最为胜者,谓不信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信圆满;若破戒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戒圆满;若悭贪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施圆满;若恶慧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慧圆满。诸如是等,说名利行。摄事者,谓由此利行于他等摄、近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利行,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利行摄事。云何同事摄事?答:此中同事者,谓于断生命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断生命;若于不与取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不与取;若于欲邪行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欲邪行;若于虚诳语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虚诳语;若于饮诸酒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饮诸酒。诸如是等,说名同事。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同事中最为胜者,谓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与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而为同事,是名同事摄事者。谓由此同事,于他等摄、近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同事,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同事摄事。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