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禅定
这是一篇关于禅定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七种定名 ﹝出翻译名义﹞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
编辑于2024-11-05 13:52:58这是一篇关于禅定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七种定名 ﹝出翻译名义﹞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 [一、声闻众],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 [三、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
大者拣小为义,乘者运载得名,(名义互言)百数也,法谓世出世之法,故心法八、心所五十有一、色乃十一、不相应二十有四、无为法六,故为大乘百法也。明乃菩萨无漏之慧,以能破暗故。门以开通无壅滞为言,论乃拣择性相,教诫学徒之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禅定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七种定名 ﹝出翻译名义﹞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 [一、声闻众],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 [三、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
大者拣小为义,乘者运载得名,(名义互言)百数也,法谓世出世之法,故心法八、心所五十有一、色乃十一、不相应二十有四、无为法六,故为大乘百法也。明乃菩萨无漏之慧,以能破暗故。门以开通无壅滞为言,论乃拣择性相,教诫学徒之称。
禅定
七种定名 ﹝出翻译名义﹞ 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 [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也。) [二、三摩地],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法喜者,谓因闻法而得欢喜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
小乘二种禅
世间禅
十二门禅(根本味禅)
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禅, 欲大福者修四无量, 厌色笼者修四空。 为生一切出世善法之根本,故名根本。
根本四禅
四无量心
四无色定
四禅八定
八定
﹝出禅波罗蜜﹞ 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三禅天定],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 [四、四禅天定],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五、空处天定],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縠,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识,即心也。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是名识处天定。 [七、无所有处天定],谓离上空处、识处,故名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是名无所有处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禅天
(界名)新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禅定所生之色界四天处也。分别之以受与观觉(新曰寻伺):一、初禅天,初禅已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就眼耳身意四识有喜受,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三识相应,且有觉观之二者。此地萨婆多部立梵众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为三天(萨婆多以之于梵辅天中摄),故初禅天有三天。二、二禅天,二禅已上,亦无眼耳身之三识,仅有意识之一,因而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无眼等五识,故无乐受,又意识之怡悦粗大,故是喜受而非乐受。但无觉观二者,此地有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光音)之三天。三、三禅天,是亦仅有意识。有乐舍二受与上相应。此地意识怡悦之相,至极净妙,故立为乐受。此地亦有少净,无量净,遍净之三天。四、四禅天,此亦仅有意识,唯有舍受与之相应。此地萨,经二部立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于此加无想天为九天(萨经二部摄之于广果中),故萨婆多部有十六天,经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识与上座部之义同为十八天。 根据大涅槃经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
四禅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今次诸戒品而辨四禅者。上所明戒相。虽复粗细有殊。终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恶。既未除细乱。岂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尸罗皎洁。志在禅门。专修五法(五法在下别出科目)则色界清净四大自现身中缘。是以次第获得根本四禅种种胜妙支林功德尔乃因超欲网果居色界。通名禅者。禅是西土之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今不具释。而言根本者。以无量心背舍胜处一切处神通变化及无漏观慧等种种诸禅三昧。悉从四禅中出。故称根本 初禅有五支 一觉支 二观支 三喜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 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为觉。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 细心分别名为观。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为喜。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获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为乐。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踊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安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证禅时。乃即著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之散。若受喜乐心。自然与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二禅有四支 一内净支 二喜支 三乐支 四一心支 一内净支 心无观觉之浑浊。故名内净。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净。故名内净支也 二喜支 欣庆之心名之为喜。行者初得内净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为喜支 三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则恬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为乐支也 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谓之一心。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停不动。故名为一心支 三禅有五支 一舍支 二念支 三慧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 一舍支 离喜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则禅坏。故须行舍 二念支 念名爱念。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息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遍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受乐安快三禅之乐。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一。澄渟不动。名一心支 四禅四支 一不苦不乐支 二舍支 三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乐支 中庸之心。不苦不乐。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二舍支 离乐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三念清净支 念者爱念也。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念自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舍念将息。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木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何故此四禅中。独名不动定也。初禅觉观动。二禅喜所动。三禅乐所动。是四禅中先离忧喜。今复除苦乐。故名真定也。三界胜定。无复过此。若三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则因此定发真无漏。有漏外道无慧方便。入此定时。不坏身色。直灭其心。入无想定。谓为涅槃。是为邪倒。非涅槃也。从初禅至四禅。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从四禅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 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者大师 撰)】
禅定八过
欲界及下地诸禅所有八种过患:欲界苦、忧,初禅寻、伺,二禅以下所有之喜,三禅以下所有出、入息,及三禅之乐,总为八过。 《藏汉佛学词典》 FROM:【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四禅比丘
(传说)智度论十七谓佛弟子中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道。得初禅谓是须陀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是得阿罗汉。恃是不复求进,命欲尽时见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谓无涅槃,佛为欺我。生此恶见,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便生阿鼻地狱。诸比丘问佛:某甲比丘,命终阿兰若,生于何处?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诸比丘皆大惊怪,此人坐禅持戒,何尔耶?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时,谓得四道。故临命终时,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谓无涅槃,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虚诈我。是故即时见阿鼻泥犁中阴相,生阿鼻地狱中。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
四无色定者,即无色界中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也。若诸外道,以有漏心,妄修邪定,以求解脱者,菩萨能以此四无色定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证解脱,则无妄修解脱之染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空处定
四空处定 ﹝出法界次第﹞ 此四通言空处定者,以其定体无形色,故名之为空,各依所证之境,名之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 [一、空处定],谓行者厌患色质,有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灭三种色故,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是名空处定。(三种色者,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无对色也。) [二、识处定],谓行者复厌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是名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缘多则散,能坏于定,唯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是名无所有处定。 [四、非有想非无想定],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有想,名非有想;舍前无想,名非无想。谓行者复厌无所有处定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可爱乐;于是一心加功,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是名非有想非无想定。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种色 ﹝出阿毗昙论﹞ [一、可见有对色],可见有对色者,即一切色尘也。谓世间之色,眼则可见,有对于眼故也。 [二、不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者,即五根、四尘也。谓眼识不可见而能对色,耳识不可见而能对声,鼻识不可见而能对香,舌识不可见而能对味,身识不可见而能对触,皆言胜义根也。四尘,即声香味触也;此四亦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身故也。 [三、不可见无对色],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无表色也。谓意识缘于过去所见之境,名为落谢五尘。虽于意识分别明了,皆不可见,亦无表对故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空定
一虚空处定 二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 四非有想非无想处定 次无量心而辨四空处定者。四无量心中。虽有大功德。而未免形质之患累。若行人厌色如牢狱者。则心心乐欲出离色笼。故次无量以明四空处定。通言空者。此四定体无形色。故名为空。各依所证之境。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 一空处定 若灭三种色缘空而入定者。名空处定。行者厌患色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破于色故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是为虚空处定 二识处定 若舍空缘识而入定者。名识处定。行者厌患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名为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 若舍识处心。依无所有法而入定者。名无所有处定。行者厌患于识三世之识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故舍缘识。转心依无所有法。心与无所有法相应。名为无所有处定。有人解云。舍多识取少识。缘之入定。名无所有处定也 四非有想非无想定。若舍二边之想而入定者。名非有想非无想定。行者厌患无所有处想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更有定名非有想非无想处。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非无想之法。心与非有非无想法相应。是为非有想非无想处定。亦云。凡夫外道得此定。谓证涅槃。断一切想。故言非有想。佛弟子如实知有细想。依四众而住。故云非无想得失。合而立名。故云非有想非无想处定。略明三界十二门禅。极在于此也 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者大师 撰)】
四无色
p0412 俱舍论二十八卷二页云:论曰:此与静虑数自性同,谓四各二。生如前说,即世品说,由生有四。定无色体,总而言之,亦善性摄心一境性,依此故说,亦如是言。然助伴中,此除色蕴。无色无有,随转色故。虽一境性,体相无差。离下地生,故分四种。谓若已离第四静虑生,立空无边处,乃至已离无所有处生,立非想非非想处,离名何义?谓由此道解脱下地惑,是离下染义。即此四根本,并上三近分,总说名为除去色想。空处近分未得此名。缘下地色,起色想故。皆无色故,立无色名。又云:下三无色,如其次第修加行时,思无边空及无边识、无所有故,建立三名。立第四名,由想昧劣,谓无明胜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故名非非想。虽加行时,亦作是念,诸想如病,如箭如痈,若想全无,便同痴闇。唯有非想非非想中与上相违,寂静美妙,而不就此加行立名。以若诘言:何缘加行作如是念?必应答言:以于彼处想昧劣故。由此昧劣故,是立名正因。 二解 法蕴足论七卷一页云: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信逝多林给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有四无色,何等为四?谓有苾刍,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是名第一。复有苾刍,超一切种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是名第二。复有苾刍,超一切种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是名第三。复有苾刍,超一切种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是名第四。如彼卷一页至三页广释。 三解 集异门论六卷十四页云:四无色者,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空无边处云何?答:空无边处略有二种:一定二生,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识,是名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云何?答:识无边处略有二种:一定二生,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识,是名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云何?答:无所有处略有二种:一定二生,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识,是名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云何?答:非想非非想处略有二种:一定二生,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识,及有一类定所等起心不相应行,即灭想受定,是名非想非非想处。 四解 如大毗婆沙论八十三卷十六页至八十四卷八页广说。 五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十页云:四无色者,谓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此亦二种,一修得,二生得。修得者,即彼地摄心一境性,若并助伴,即四蕴性。生得者,即彼地系,余四蕴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此四说名无色?答:此四地中,超过一切有色法故,违害一切有色法故,色法于此无容生故,说名无色。此四亦如余处广说。 此四处于五蕴无色蕴,正报唯为受想行识四蕴之假和合而无色身,又无依报之国土宫殿,故曰无色界,又名曰空处。因之非可以国土分四处,故由因行之禅定而说果以立四处之别也。其中前三者从所修之因行而立名,第四处从当体而立名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观门
二十五方便
二十五方便,本台宗所立,然乃通于一切教乘者,故行者于此前方便,应须具足也。 一、具五缘 具五缘者: 一、持戒清净 二、衣食具足 三、闲居静处 四、息诸缘务 五、近善知识 二、诃五欲 诃五欲者: 一、诃色如热金丸 二、诃声如涂毒鼓 三、诃香如憋龙气 四、诃味如沸密汤 五、诃触如卧师子 三、弃五盖 弃五盖者: 一、弃贪欲观不净 二、弃嗔恚观慈悲 三、弃睡眠以精进 四、弃掉悔以数息 五、弃疑以信心 四、调五事 谓五事者: 一、调心,不沉不浮 二、调身,不缓不急 三、调息,不涩不滑 四、调眠,不节不恣 五、调食,不饥不饱 五、行五法 行五法者: 一、欲,欣习无厌 二、精进,晓夜匪懈 三、念,念念相续 四、巧慧,善得其意 五、一心,一心无异 止观云:‘夫道不孤运,弘之在人。人弘胜法,假缘进道,所以须具五缘。缘力既具,当割诸嗜欲,嗜欲外屏,当内净其心。其心若寂,当调试五事。五事调已,行于五法,必至所在。’四教仪云:‘此二十五法,为前方便,故应须具足。’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六行观
六行观 ﹝出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观。 [一、厌苦观],谓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苦。复思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苦。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也。(心数者,受、想、行也。) [二、厌粗观],谓思惟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为因粗,复思此身为三十六物屎尿臭秽之所成就,是为果粗。粗因、粗果,皆须厌恶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三十六物者,外相十二,谓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也。身器十二,谓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也。内含十二,谓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 [三、厌障观],谓思惟烦恼障覆真性,不能显发,是为因障。复思此身质碍,不得自在,是为果障。因障、果障、皆须厌恶也。 [四、忻胜观],谓既厌欲界下劣贪欲之苦,即忻初禅上胜禅定之乐,是为因胜。复厌欲界饥渴等苦,即忻初禅禅味之乐,是为果胜。得乐胜苦,皆须忻喜也。 [五、忻妙观],谓既厌欲界贪欲五尘之乐,心乱驰动为粗,即忻初禅禅定之乐,心定不动,是为因妙。复厌欲界臭秽之身为粗,即忻受得初禅之身,如镜中像,虽有形色,无有质碍,是为果妙。得妙胜粗,皆须忻喜也。 [六、忻出观],谓既厌欲界烦恼盖障,即忻初禅心得出离,是为因出。复厌欲界之身质碍不得自在,即忻初禅获得五通之身自在无碍,是为果出。得出胜障,皆须忻喜也。(五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五停心
﹝出天台四教仪﹞ 停者,止也。谓修此五法,以止其五种过失之心也。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谓多贪欲之人,于男女身分,互相染着,须假作九想不净之观治之,令其贪着之心不起。故云多贪众生不净观。(九想者,胖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也。) [二、多嗔众生慈悲观],谓多嗔恚之人,于诸违情之境,辄生忿怒。当用慈悲观治之,爱念愍伤一切众生,不于彼而起嗔心。故云多嗔众生慈悲观。 [三、多散众生数息观],谓心多散乱之人,当用数息观治之。数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数出息,或数入息,端心正念,从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复始,令心不散乱。故云多散众生数息观。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谓愚痴不了之人,当以因缘观治之。因缘观者,即观十二因缘也。以其迷倒,拨无因果,执着断常二见。故令观此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不断不常,以破愚痴之心。故云愚痴众生因缘观。(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谓障重之人,当用念佛观治之。障有三种:一、昏沉暗塞障,当想念应身佛,三十二相,相相分明,以治于昏沉也。二、恶念思惟障,当想念报身佛十力、四无所畏治之。三、境界逼迫障,当想念法身佛,空寂无为治之。故云多障众生念佛观。(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境界逼迫者,谓火焚水溺之类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念处
﹝出法界次第﹞ 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乐受是坏苦者,乐坏则苦生,即乐极悲生也。苦苦者,于苦身上更加苦受,故名苦苦。行苦者,虽是不苦不乐,念念心有生灭,是故名行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七方便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证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嗔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 [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暖位],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暖气,故名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证,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顶位],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二乘共禅(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 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禅”。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亦世间亦出世间禅(根本净禅)
慧性多者修六妙门, 定性多者修十六特胜, 定慧均等者修通明。
六妙门
﹝出法界次第﹞ 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定爱慧策者,爱谓爱乐于禅,策谓策进真行也。真明者,真性之明也。) [一、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无漏方便者,漏谓因见、思惑,漏落生死也。将断此惑而证无生,故名无漏方便。) [五、还门],还者,转心反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六特胜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八受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 次六妙门而辨十六特胜者。此二种禅定。大意虽同。而六妙门。一往竖浅横广。十六特胜。则竖长横局。长则位远难穷。次后而明也。皆称特胜者。解释别有因缘事。具出(云云)。但此禅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而无厌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诸师多以此十六对四念处观。若作此释。则进退约位。但与六妙门齐。分别二种。对特胜之相。竖横不同。略如下辨。适取意用之 一知息入 修习特胜之初。正依随息。故以知息入为门。即代初数息调心之法。所以然者。数息则闇心而数。故观慧不明。今知息入。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发。是以用知息入为调心法也。若将十六特胜。横对四念处者。从知息入去。有五特胜。并属身念处观 二知息出 修特胜者。当以此知息出代数息初调心法也。意如前释。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观也 三知息长短 修特胜者。藉观以调心。心既静细。则照了渐明。若得粗住细住。及欲界定。定中暗障薄。即便觉息入出。长短之相也。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观也 四知息遍身 修特胜者。从欲界定。与观相扶。入未到地。故证未到地定时。即觉身及定法。悉皆虚假。息之入出。遍身微微。如有如无。既于定中。照了分明。染著心薄也。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也 五除诸身行 修特胜者。从未到地。欲入初禅时。常应观析。因此若发初禅觉观之法。则身心豁然开朗。如明眼人开仓。即自了了。见仓中所有。分别所证境界。皆虚假空无人我。既无人我。谁作诸事。谁受禅定。是则颠倒所起身业。皆悉坏灭。故云除诸身行。若对念处。齐此犹属身念处观 六受喜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喜支即能照了。因是喜生无过。故云受喜。若对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受念处观 七受乐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得乐支时。即能觉了。便于乐支。不起见著。以无所受。而受乐触。故云受乐。若对念处。犹属受念处观 八受诸心行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扶。若证初禅一心支时。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于一心中。获得正受。故云受诸心行。若对念处。齐此犹属受念处观也 九心作喜 修特胜者。离初禅入二禅时。常自照了。因是若发二禅内净喜。则真喜从观慧而生。故名心作喜。若对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心念处观也 十心作摄 修特胜者。既因观慧。得二禅一心支。即照了一心。因是倒想不起。故云心作摄也。若对念处。犹属心念处观 十一心作解脱 修特胜者。离二禅入三禅。常有观照。是故若发三禅即能照了。虽得妙乐。心不耽著。无累自在。故云心作解脱。若对念处。齐此犹属心念处观 十二观无常 修特胜者。离三禅入四禅时。常修观照。是故若发四禅不动定时。即自观达。定中心识虚诳。念念生灭。故云观无常也。若对念处。从此有五特胜。皆属法念处观 十三观出散 修特胜者。从四禅入虚空处时。加修观智。内外照了。是故若证空定之时。即知能离色界。缘空之识。自在逍散。而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故云观出散。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四观离欲 修特胜者。离虚空处定。入识处时。常以观慧。内自推捡。欲离虚空处。离欲之心。是故发识处定。即能观达。识定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故云观离欲。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五观灭 修特胜者。离识处入无所有时。以智照了所修之境。能修之心。是故若发无所有处定。即自观达无所有处虚诳不实。心不住著。故云观灭。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六观弃舍 修特胜者。离无所有。修非有想非无想定时。即自以智观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是故若发非想定时。即观照分明。知非想处两舍之定。犹有细想。四众和合而有虚诳不实。非是涅槃安乐真法。则心不爱著。特胜行者。若于地地。修观照了。则地地之中。颠倒不起。心不染著。随其因缘会处。即于是地。发真无漏。证三乘道。略辨特胜竟。言少则意难见。读者必须细心比类令知地地之中。与根本禅四空证定。一往虽同。而观慧有别也
通明观
通者从初修习,即通观息、色、心三事。若观息时,即通照色心。若观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闇蔽也。观一达三,彻见无碍,故名通明。又善修此禅,必发六通三明,故名通明。 一、云何修习?行者从初安心,即观息色心三事,俱无分别。 一、云何观息?谓摄心静坐,调和气息一心谛观,想息遍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觉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所经由,去无所履涉。虽复明觉息入出遍身,如空中风,性无所有。是则略说观息如相。 二、次观色如,既知息依于身,离身无息,即应谛观身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缘招感。今世四大造色,围虚空故。假名为身,一心谛观头等六分三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各非实,尚自不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物?尔时无身色可得,心无分别,即达色如。 三、次观心如,当知由有心故,则有身色去来动静,若无此心,谁分别色?色因谁生?谛观此心,藉缘而有,生灭迅速,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达心如。 复次若观息时,既不得息,即达色心空寂,何以故?三法不相离故。若不得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阴入界,众苦烦恼,善恶行业,往来五道,流转不息。若了三事无生,则一切法本来空寂。是则略说初心修习之相。 二、其证入相,亦有欲定、未到地定、四禅、四空,种种支林功德。而与根本诸禅,其相永殊。若二乘人,于一一禅中,皆能获得不坏解脱、无碍解脱、三明、六通,故名为通明观。若大士住此一一禅时,即得无碍大陀罗尼也。今亦一往约次第门,较逾十六特胜而已。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出世间禅
观禅
观为观照之义,明观照不净等之境,故名为观。
坏法观
九想
﹝出禅波罗蜜门﹞ 谓佛为众生贪着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证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胖胀想](胖,普降切。胀,知亮切),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胖胀,如韦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胖胀想。(韦囊者,皮囊也。囊本空虚,盛风则满。以譬死尸胖胀之状也。) [二、青瘀想](瘀,依据切),谓修行之人,观胖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黯(依槛切),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谓修行之人,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六分者,头身手足也。五藏者,脾肺肝心肾也。) [四、血涂漫想],谓修行之人,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谓修行之人,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藉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九孔者,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便、小便也。) [六、虫啖想],谓修行之人,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子余切)唼(色甲切)食,鸟兽咀(在吕切)嚼(疾雀切),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谓修行之人,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谓修行之人,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藉,如贝如珂,是为骨想。(贝,海中甲虫也。珂,螺之类也。) [九、烧想],谓修行之人,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八念
﹝出大智度论﹞ 念者,内心存忆也。论云:佛诸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存心于此,恐怖即除也。 [一、念佛],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二、念法],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法,法力广大,通达无碍,能灭烦恼。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三、念僧],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证圣果,为世福田。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四、念戒],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能遮诸恶,得安隐处。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念舍],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之时,应当念舍。舍有二种:一舍施,能生大功德;二舍烦恼,因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也。 [六、念天],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如是等天,果报清净,利安一切。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他化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也。) [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气。念出入息者,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之时,应当念息,息是治散乱之良药,入禅定之捷径,如是念念不已,则心不驰散,怖障即除也。 [八、念死],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死,死有二种:一者,自死,谓报尽而死;二者,他缘死,谓遇恶缘而死。此二种死,从生以来,常与身俱,无可避处。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想
﹝出大智度论﹞ [一、无常想],想即观想,谓观诸众生及诸世界一切有为之法,迁流代谢,皆悉无常。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断生灭,是名无常想。 [二、苦想],谓观五阴之身,一切有为之法,常为诸苦之所逼迫。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灭众苦,是名苦想。(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无我想],谓观一切诸法毕竟空寂,皆无有我。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灭我想,是名无我想。 [四、食不净想],谓观诸饮食,皆从不净因缘而生;如肉从精血水道所生,实为脓虫住处;又如酥乳及酪,血所变成,与烂脓无异;厨人汗垢种种不洁。作是想者,智慧相应,断不净食,是名食不净想。 [五、世间不可乐想],谓观世间一切色欲滋味、车乘服饰、宫室园苑皆是恶事,心生猒离,不可乐着。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断贪乐,是名世间不可乐想。 [六、死想],谓观此身,念念无常,刹那生灭,迁谢不停。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灭死相,是名死想。(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七、不净想],谓观此身,从烦恼业种为因,父母不净为缘,和合成就。内有三十六物,外则九窍常流,皆悉不净。作是想者,智慧相应,远尘离垢,是名不净想。(三十六物者,谓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九窍者,两眼、两耳、鼻、口、大便、小便也。) [八、断想],谓观有余涅槃之相,断诸结使,得无漏道。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断三毒,是名断想。(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有余涅槃者,谓二乘之人,虽断见、思之惑,尚余色身未灭也。结即结缚,使即驱使,谓烦恼之缚,驱使众生入生死海也。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三毒者,贪毒、嗔毒、痴毒也。) [九、离想],谓观涅槃之相,远离烦恼,离结使缚。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离爱欲,是名离想。 [十、尽想],谓观无余涅槃之相,灭一切苦尽,诸结使一切烦恼不复更生。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尽诸漏,是名尽想。(无余涅槃者,谓二乘人烦恼断尽,色身亦灭而无余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不坏法观
八背舍(八解脱)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净洁五欲也。无漏智慧者,谓二乘等由此智慧断除惑业,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花;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证],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证。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余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云识处背舍。(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六、无所有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着,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八胜处
﹝出禅波罗蜜﹞ 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三、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三禅不立胜处者,以三禅天乐多心钝,故不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嗔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嗔恚也。(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无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华;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观于内身色相既熟,则观外色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十百千万等死尸。若观一胖胀时,悉见一切胖胀,乃至坏烂青瘀剥落亦复如是。故云外观色多,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嗔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嗔恚也。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心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嗔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嗔恚也。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观内身色相既无,则外观色相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千万死尸;若观一胖胀,悉见一切胖胀,乃至坏烂剥落亦复如是。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嗔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嗔恚也。盖行人为欲界烦恼难破,故于第二禅中重修第三、第四胜处,除灭欲界烦恼,令无遗余,亦令观道增进牢固,不失工力转胜也。 [五、青胜处],谓行人观青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青相,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六、黄胜处],谓行人观黄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黄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七、赤胜处],谓行人观赤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赤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八、白胜处],谓行人观白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白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一切处
(名数)新曰十遍处。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之十法,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也。十中之前八者,如前之第三净解脱,观色之清净,其所依之禅定亦如前,依第四禅定缘欲界之色也。后二者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定为所依,缘其他受想行识之四蕴也。修观行者由解脱入于胜处,由胜处入于一切处,起于后后者胜于前前也。盖修解脱,但于所缘,总取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之四胜处,虽能分别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之行相,又前之四一切处,青黄赤白一一观为无边,而思此青等以何者为其所依?知依于大种,故地水火风一一观为无边。复思此所觉之色,何所依而广大?知由于虚空,故次观虚空无边。又思此能觉之识,以何者为所依?知依于识,故次观识无边。此所依之识别无所依,故更无第九之遍处。 次八胜处而辩十一切处者。胜处虽能少。观中转变自在而未普遍。今十一切处所观普遍。是以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通称一切处者。皆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亦名十一切入 一青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也 二黄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也 三赤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赤色。使遍一切处皆赤也 四白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白色。使一切处皆白也 五地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地色。使一切处皆地色 六水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水色。使一切处皆水色也 七火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火色。使一切处皆火色也 八风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风色。使一切处皆风色 九空一切处 还入前虚空背舍定。使一切处皆空也 十识一切处 还入前识处背舍。使一切处皆有识也 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者大师 撰)】
炼禅
练禅者,九次第定也。练为鍜练之义,前之观禅,行用未调练,出入之中间,尚杂异念,此禅自浅至深,顺次鍜练四禅灭尽定,不杂异念,故名为练。又以无漏鍜练有漏,故名为练。
九次第定
﹝出法界次第﹞ 次六通而辩九次第定者。上所明禅。虽体用具足。而并是观禅。未明练熟调柔之相。今欲修练观禅体用。令纯熟入体。及起时心无间念。故次明也。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 [初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是初禅之定相。离生喜乐者,庆悦之心名为喜,恬淡之心名为乐;初禅既离欲界恶不善法,故生此喜乐也。定观均齐者,观即是慧,所谓定慧平等也。) [二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无觉无观者,既入二禅,即离初禅觉观动散也。定生喜乐者,既无觉观,摄心在定,则生喜乐,此即二禅之定相也。) [三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而复舍念行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离喜行舍者,谓厌离二禅大喜动散,摄心不受也。受身乐者,既离二禅之喜,而身受三禅之乐也。圣人能说者,此乐极胜,超过一切之乐,非凡夫所知也。舍念行乐者,谓能舍二禅之喜念,而行三禅之乐也。) [四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断喜乐者,谓断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也。不喜不乐者,谓心无善恶,寂然平等,即是四禅之定相也。) [五、虚空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色界入无色界。则灭一切色相,不念种种异相,入无边虚空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灭一切色相者,谓灭根境可见、可对一切色相也。既得四禅定已,犹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于是心求出离,灭一切色相,而修虚空处定,心与虚空之法相应,则不念种种异相也。) [六、识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既得虚空处定已,心缘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则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过一切无边虚空处者,既入识处,则超过虚空处也。)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无所有处者,即不缘一切内外境界也。谓人修禅定,既得识处定已,三世心识,无量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缘之识,转心缘无所有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内外境者,内即识处,外即虚空处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非想者,非识处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无所有处之无想也。谓人修禅定,既得无所有处定已,深知无想处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如痴者,譬无心想也;如痈如疮者,有痛即觉,譬有心想也。) [九、灭受想次第定],灭受想者,即受想心灭,而不复起也。谓人修禅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其心明利,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是为灭受想次第定。若得此定,不久即证阿罗汉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熏禅
狮子奋迅三昧
熏禅,狮子奋迅三昧也。熏,为熏熟自在之义,于前之九次第定,虽得入次第无间,而不能出逆次无间,今入次第无间,亦能出于无间,因能除粗间味禅法爱之念,犹如狮子之能进能却而奋诸尘土。行者入出于此法,而能遍薰诸禅,悉使通利,转变自在,如薰皮使熟,随意作物。故名薰禅。 有二种师子奋迅三昧 一奋迅入 二奋迅出 次三三昧而辩师子奋迅三昧者。大品经中佛自诚言。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三三昧与九定法相既同。故次三三昧而明。于义无乖也。所言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也。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一则奋除障定细微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异上所得诸禅定也。故名师子奋迅三昧 一入禅奋迅 师子奋迅入三昧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灭受想定。是为奋迅入也 二出禅奋迅 师子奋迅出者。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起。还入无所有处。如是识处空处四三二禅初禅。乃至出散心中。是为奋迅出 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者大师 撰)】
修禅
超越三昧
修禅,超越三昧也。是更修得前之九次第定而使精妙,因得近远(如自初禅入三禅,近也,又如自初禅入灭尽定,远也)超入,近远超出,近远超住自在,故名修禅。是功德最深,故又名顶禅。 一超入 二超出 次师子奋迅而辩超越者。大品经佛自诚言。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 一超入三昧 云何名超入三昧。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不用处。不用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是为诸佛菩萨超入三昧相。若声闻人但能超入一。而不能超二。况能如上所明自在超也。是中明超入有三种。一顺入超。二逆入超。三顺逆入超也。细心约义自作可解 二超出三昧 云何名超出三昧。从灭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禅。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禅。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禅。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是为诸佛菩萨超出三昧之相。若声闻人超出。但能超一禅出。而不能超二。何况能自在超出也。是中超出有三种。一顺超出。二逆超出。三顺逆超出。足前三种超入。合为六种超越三昧。如来于此六三昧。而入涅槃也。齐此明三乘行行共禅竟也 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者大师 撰)】
愿智。无诤三昧。乃至三明六通如是等禅。 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 一行三昧 略。 三三昧 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 四种三昧 坐、行、半、非。 五种三昧 地、水、风、金沙、金刚轮。(五轮禅) 十喻三昧 幻、乃至化。 十种三昧 普光明、乃至无碍轮等十。 百八三昧 首楞严、乃至离着虚空不染。 阿字月轮观 略。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刹那心、流注心、甜美心、摧散心、明镜心。 五相成身观 通达菩提心、乃至佛身圆满。 五字严身观 略。
此观练熏修之四种禅,虽是缘有为法之事禅。而能离欲过,不俟观谛理。以是能发无漏智,故总称为出世间禅。
(出世间上上禅)亦名不共禅。不与凡夫二乘共也。
于一法中,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九种大禅
九种之大乘禅也。此为不共于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禅定。 ﹝出地持经﹞ 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九种大禅
自性禅
谓于菩萨藏,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俱分,无不摄也。(菩萨藏者,菩萨所修之法藏也。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者,闻持思念已往所行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也。止分者,谓摄心不散,即定也。观分者,谓分别照了,即慧也。俱分者,谓止观双修,定慧平等也。分者,位也。谓安于止观相应位分也。菩萨于所修法藏,闻持思念过去所行一切善法,一心安住,止观平等大慧利益众生也。而言自性者,谓菩萨所修之禅,观心实相,不从外得,即本有之定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一切禅
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禅,谓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舍离味着,及一切相,现得法喜之乐,而住于定也。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谓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一切三昧功德也。三者,利益众生禅,谓众生所作,皆与同事;复以法义开导饶益,莫不令其离苦得乐也。(舍离味着及一切相者,谓内于禅定之味,外及一切诸相,心能舍离而不乐着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同事者,谓随诸众生,同其行事而饶益之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难禅
难禅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三种:第一难禅,谓久习胜妙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愍众生,欲令成就,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也。第二难禅,谓依此定,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也。第三难禅,谓依此定,得无上菩提也。(第一禅乐者,即胜妙禅定之乐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梵语菩提,华言道。)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一切门禅
门即出入之义。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一者,有觉有观禅,谓初心在缘名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色界初禅定也。二者,喜俱禅,谓得此禅定,喜心共发,即第二禅也。三者,乐俱禅,谓得此禅定,则发胜妙之乐,即第三禅也。四者,舍俱禅,谓入此禅,则心平等而无善恶憎爱之意,即第四禅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善人禅
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善根众生之所共修。名有五种:一者,不味着,谓于禅定之味,不乐着也。二者,慈心俱,谓爱念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三者,悲心俱,谓悲愍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四者,喜心俱,谓欢喜众生离苦得乐之心,与禅俱发也。五者,舍心俱,谓无憎无爱,平等之心,与禅俱发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一切行禅
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名有十三种:一者,善禅,谓此禅定,能摄一切善法也。二者,无记化化禅,谓不待作意思惟,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也。三者,止分禅,谓摄心不散,与定相应也。四者,观分禅,谓分别照了,与慧相应也。五者,自他利禅,谓正定现前,则能自利利他也。六者,正念禅,谓于定中,正念思惟,无诸杂想也。七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谓得此大定,则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之而出生也。八者,名缘禅,谓于一切诸法名相因缘,悉得通达无碍也。九者,义缘禅,谓于一切诸法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也。十者,止相缘禅,谓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也。十一者,举相缘禅,谓能照了诸法起灭因缘,悉皆清净无碍也。十二者,舍相缘禅,谓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着也。十三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谓因此定,现得法喜之乐,而安住于第一义也。(第一义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除恼禅
谓修此禅定,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一者,咒术所依禅,谓因此定,能以咒术之力,除诸毒害霜雹寒热鬼病,一切苦患也。二者,除病禅,谓因此定,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众病也。三者,云雨禅,谓因此定,能兴致甘雨,销灭灾旱,救诸饥馑也。四者,等度禅,谓因此定,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怖也。五者,饶益禅,谓因此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也。六者,调伏禅,谓因此定,能以财物调伏众生也。七者,开觉禅,谓因此定,能觉悟迷惑众生也。八者,等作禅,谓因此定,能令众生所作悉皆成就也。(非人者,即龙鬼之类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此世他世乐禅
谓修此禅定,能令众生,悉得现在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而能变现种种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也。二者,随说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而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也。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诲诫谕调伏一切众生也。四者,为恶众生示恶趣禅,谓因此定,能为恶业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趣,令其改恶迁善也。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谓因此定,而于众生不能辩说正法者,即以辩才而饶益之,令其心识开悟也。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谓因此定,而于众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饶益之,令其邪见不生也。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谓因此定,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之论,而令正法流通,久住于世也。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谓因此定,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法,如是等种种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也。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谓因此定,放大光明,暂令修罗等趣,息其苦恼也。(神足者,谓神通满足也。梵语摩得勒伽,亦云摩怛理伽,华言本母,即论名,谓能兴立教义,为本为母故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清净净禅
谓依此禅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一者,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谓依此定,于一切天人所修世间禅定,悉不味着,亦不见有染污之相,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出世间禅、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三者,方便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说无量妙法,化度一切众生,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了不可得也。四者,根本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五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虽得最上殊胜增进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六者,入住起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舍而复入,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八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能以种种神通力用变现自在,利益一切,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而于断常有无一切诸见,悉皆远离,而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十者,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见、思等诸烦恼惑,及障理之智,皆已断灭,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四禅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根本定者,谓四禅之定,为诸禅之根本。能出生一切禅定也。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灭已更不再生,名断见;复计此身灭已还生,名常见也。障理之智者,谓声闻虽得人空之智,若大乘菩萨,以此智,即是障理之惑故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次九次第定而辩三三昧者。九次第定体。乃即是三三昧。但有离合名数。多少不同制立有异。其意(云云)。所以者何。九次第定。通练诸禅。自无别体。三三昧亦尔。故知体无异法。而无定名。九定名数虽多。不取中间。三昧名数虽少。而通中间合取九定。一往从诸禅理事以得名三昧。一往从诸禅事理而受称。是为小异。故次九定以明三三昧也。通言三昧者。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已来。常曲不端。得是直故。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初禅及方便中。则一切觉观俱禅。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中间禅。则一切无觉有观禅。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无觉无观禅中。则从二禅乃至灭受想定一切定。观诸无觉无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无观三昧也 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者大师 撰)】
六神通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 次变化而辩六神通者。此有三意不同。若依报得神通。得神通方能变化。若是修得神通。则先修变化。方得神通。今此既约修得次第。故次变化而辩神通。此皆名通者。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 一天眼通 修天眼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眼根中即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是为天眼通 二天耳通 修天耳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耳根中即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为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修他心智者。若于深禅定中。发他心智。即能知六道众生心及数法。种种所缘念事。是为他心通 四宿命通 修宿命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宿命智。即能知自过去一世二世百千万世乃至八万大劫宿命。及所行之事。亦能知六道众生所有宿命。及所作之事。是为宿命智也 五身如意通 修身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身通。通有二种。一者飞行速到山障无碍。二能转变自身他身。及世间所有。随心自在。是为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 修漏尽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见思真智则三漏永尽。是为漏尽神通也 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者大师 撰)】
十四变化
初禅二变化 二禅三变化 三禅四变化 四禅五变化合十四变化 次十一切处而辩十四变化者。上所明观禅。正体虽备犹未辩其功用。今欲学六通之用。必须先修变化心也。通言变化者。能使无而欻有有而欻无。故名为变化也 一初禅二变化 一初禅初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初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 二禅三变化 一二禅二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二禅初禅化。能变化下初禅地也。三二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也 三禅四变化 一三禅三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三禅二禅化。能变化下二禅地也。三三禅初禅化。能变化下初禅地也。四三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也 四禅五变化 一四禅四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四禅三禅化。能变化下三禅地也。三四禅二禅化。能变化下二禅地也。四四禅初禅化。能变化下初禅地也。五四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也 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者大师 撰)】
四无量心
﹝出法界次第﹞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通名无量者,谓菩萨利他之心广大也。所缘众生既无量,而能缘之心亦无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慈无量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心],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名悲无量心。 [三、喜无量心],谓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故名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嗔、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慈、悲、喜、舍是菩萨的四种品德。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著 修四无量心,是大乘发心的基础。 大乘所发的心,为“菩提心”,即不唯自利,抑且利他,故学佛不唯为了自己的解脱,抑且为利乐有情,令彼亦得解脱,是即大乘行人的菩提心。 菩提心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释迦当日亲教的弟子,亦有不能发菩提心者,更何况今时学佛的人。是故必须以四无量心作为基础,然后才有圆满菩提心的可能。 四无量心即是慈、悲、喜、舍。 与一切众生乐,是慈无量心。 拔一切众生苦,是悲无量心。 见人行善,见人离苦得乐,自己亦深生欢喜,是喜无量心。 不生分别心,怨亲平等,不起爱憎,是舍无量心。 四种无量心之所以称为无量,是因为其对象为无量有情,且能生无量功德,以此两种原因,即称之为“无量”。 在实修方面,依密乘的说法,宜先修舍无量心。因为慈悲喜三无量心,皆以无分别的平等舍为基础,否则一有怨亲爱憎的分别,慈悲喜等便都有所偏差,一偏差就不能叫做“无量心”了。然而四无量心尚非究竟,须继之以发菩提心,始为修道之阶。 《佛家名相》(谈锡永著) FROM:【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四无量心
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
四无量即慈悲喜舍之心也。妄行谓所行非正也。功德谓所求邪福也。若诸众生淫祀求福,妄修功德者,菩萨能以此四心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诸善业,则无妄行功德染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种修四无量
p0205 瑜伽四十四卷九页云:云何菩萨修四无量,慈、悲、喜、舍?谓诸菩萨,略有三种修四无量。一者、有情缘无量。二者、法缘无量。三者、无缘无量。若诸菩萨,于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以为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于其最初欲求乐者,发起与乐增上意乐;普缘十方,安住无倒有情胜解,修慈俱心。当知是名有情缘慈。若诸菩萨,住唯法想增上意乐;正观唯法,假说有情;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法缘慈。若诸菩萨,复于诸法,远离分别;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无缘慈。如有情缘、法缘、无缘、三慈差别,悲喜舍三,当知亦尔。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四无量加行
p0448 大毗婆沙论八十二卷一页云:问:此四无量,加行云何?答:缘七有情而起加行。七有情者:谓分欲界一切有情为怨亲中三品差别。怨亲二品,复各分三。谓下中上。中品有情,总为一种。无差别故。于此七品有情境中,若欲修慈;先缘亲品。于亲品中,先缘上品。上品亲者:谓自父母,轨范,亲教,或余随一可尊重处,智慧多闻,同梵行者。于此上品亲有情境,作是思惟:云何当令此有情类,得如是乐?然心刚强,难可调伏。从无始来,串习成故。于极有恩诸有情所,恶阿世耶(阿世耶此云意乐,亦云种子),任运生长;善阿世耶,虽作意起;而不能住。复应勇励,思其重恩,制心令住。如以芥子,投于锥锋,虽有住时;而难可住。久习不已,加行乃成。由善巧力,投之方住。如是行者,于上品亲,要勤修习与乐意乐,经于多时,乃得坚住。于上品亲与乐意乐得坚住已;次于中亲,复修如是与乐意乐。此既成已;次于下亲,复修如是与乐意乐。此既成已;次于中品。次于下怨,次于中怨,后于上怨。各修如是与乐意乐。渐次修习至成满时,普于欲界一切有情,与乐意乐,平等相续。如于上亲,上怨亦尔。齐此名为修慈究竟。修悲,修喜,次第亦然。拔苦,庆慰,意乐有别。云何当令此有情类,离如是苦,是悲意乐。此有情类,得乐离苦,岂不快哉;是喜意乐。欲修舍时,先缘中品。谓于彼起舍置意乐。中品有情,最易舍故。缘亲发爱,缘怨发嗔。故缘处中,初修于舍。舍中品已,次舍下怨;次舍中怨;次舍上怨;次舍下亲;次舍中亲;次舍上亲。先舍其怨;后舍亲者。嗔心易舍,非爱心故。渐次修习,至成满时,普于欲界一切有情,舍置意乐,平等相续,无异分别;犹如持秤。缘有情类,如总观林。齐此名为修舍究竟。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四无量不断结
p0456 大毗婆沙论一百六十二卷二页云:慈断何系结?答:无。悲、喜、舍、断何系结?答:无。问:何故四无量,不断烦恼?答:行相异故。谓十九行相,能断烦恼。无量非彼行相。四行相,是无量。断烦恼,不以此行相故。复次无量是胜解作意。唯真实作意,能断烦恼。复次无量是增益作意。唯不增益作意,能断烦恼。复次无量唯缘现在。要缘三世,或无为道,能断烦恼。复次无量缘有情。要法想能断烦恼。复次无量缘一分境。非缘一分境道,能断烦恼。复次无间道能断烦恼。无量是解脱道时得故。问:若无量不能断烦恼者;经说云何通?如说:慈,若习,若修,若多修习;则能断嗔。悲,若习,若修,若多修习,则能断害。喜、若习,若修,若多修习;能断不乐。舍、若习,若修,若多修习;能断贪恚。答:断,有二种。一、暂时断。二、究竟断。契经说暂时断。此阿毗达磨(译曰大法)遮究竟断。如是则二说善通。如暂时断,究竟断;如是有余断,无余断,有影断,无影断,有随缚断,无随缚断,摧枝叶断,拔根本断,制伏缠断,害随眠断,应知亦尔。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四无量中舍最为胜
p0464 大毗婆沙论八十三卷四页云:问:四无量中,何者最胜?有作是说:慈最为胜。所以者何?不可害故。有余师说:悲最为胜。所以者何?佛以大悲说正法故。或有说者,喜最为胜。所以者何?断不乐故。复有说者,舍最为胜。所以者何?断贪嗔故。大德说曰:由二因缘,舍最为胜。一、由所作。谓若修舍;能断贪嗔。二、由寂静。谓于有情,无分别转。故舍最胜。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又闇证而为观慧,故名隐没。于其禅定生爱味,故名有垢。所观之境界不分明,故名无记(此中出世善,非于四禅四无量四空直生,乃以之为所依,更修谪观而生)
根本净禅,根本之义与前同。是不隐没,无垢,有记,与前相反。然而前之根本味禅,为凡夫外道厌下地欣上地者。以六行观修得之。或佛弟子以八圣种修得之。因而发有漏智,无生无漏智者,故名为世间禅。后之根本净禅,利根之外道凡夫,于佛出世前亦修之。因而发有漏智,故名为世间禅。但逢佛之出世,闻佛之说此法,则得依之而直发无漏智,故此与前之纯有漏殊别,称为净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