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邓小平理论
包括邓小平理论形成条件和过程,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定义,产生和意义,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要内容
编辑于2021-07-08 17:00:21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时代背景(国外):和平和发展
历史根据(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现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二大(1982)
基本结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义:“中国特色是主义”
邓小平理论主题形成
党的十三大(1987.10)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对中国特色是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党的十四大(1992.10)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创新中国特色是主义理论的杰出贡献
党的十五大(1997.09)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
把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99.03)
党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关键在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四项基本原则
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总结性理论概括
解放社会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层面,基础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化
生产力关系
达到共同富裕
目标
遵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意义
生产力靠生产关系的统一
完善发展公有制支出了明确方向 (在改革中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
遵循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国情)
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两层含义 (两个不能:离开超越)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与新民主主义的根本区别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奋斗目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富强”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民主”主要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文明”主要是实现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基本途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兴国之要
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思想基本原则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三步走”战略
1981-1990,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91-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 第二次革命: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1984)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
核心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中衡量一切工作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综合国力的增强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美舍河主义也有市场
从根本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而是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但是二者属于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
改革目标
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根本原则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基础
坚持共同富裕
要点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对市场经济认识的重大突破: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资源配置最有效的形式:市场配置资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优势所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两手抓思想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一国两制”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是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核心:坚持一个中国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坚持一个中国
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自治权:中央授予的地方事务管理权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 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其他内容
以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
处理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独立自主: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