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大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册上半部分,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编辑于2021-07-11 15:25:33世界古代史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交往与冲突对世界中古史的历史作用
(1)先进的农耕世界和落后的游牧世界 1)农世界:广泛使用铁器工具,农耕不断发展;手工业成就突出,防治、治金 及金属加工、制陶、造船等已普遍,精神文化亦获得相当成就;社会组织比较完备 呈现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先进性。 2)游牧世界:仍处于原始闭塞状态,畜牧为主要生产部门,偶有农耕,几乎无手 工业,所需农产品及手工业产品从农耕世界取得,比之农耕世界其社会经济相对落后。 (2)两大世界的交流与滲透 两大世界交流方式 一是和平友好,二是暴力冲突。 1)和平友好:是主要交流方式。南方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输入北方游牧民族,并 带去了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及社会管理制度等。东西方各帝国还在便捷地区建立治所或据点,这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进化起着积极作用:同样,游牧民族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及战马、战车、舞乐等也输入到南方农耕世界,对推动农耕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起了积极作用,此外游牧民族还承担着沟通东西文明的媒介作用,还出现了丝绸之路。 2)暴力冲突:指两大世界的互相敌对暴力劫掠、侵略和征服等。南富北穷,农耕世界国家常以上国和优秀文明自居,部视游牧民族,常以“蛮人”“蛮族”。中国古代称北方民族为蛮,夷,我,狄即为此种态度。农业大国在强盛的时期时常以武力掠取北方土地,役使北方民族,对其进行统治,北方游牧民族,亦常借机入侵南方,携劫人口,财物 等,因而相互战争不断。 (3)两大世界交流的后果:两大世界之间闭塞状况突破,人类文明地区不断扩大, 农耕经略征服,游牧扩张入侵,在这种互相渗透交往打破闭塞促进不同民族和文明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明发展的基本态势,历史地位
1.基本态势
1.虽然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政权繁多且更迭频繁,但影响深远
2.农耕文明区域扩展,游牧民族南下内迁,走向农耕化,晋人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农业都得以发展
3各种生产关系得以发展社会动荡,三国先后推行屯田制,直接控制剥削依附小农,坞壁经济得以发展,西晋“以均政役”颁行占田,课田,户调,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均田制,三长制)
民族融合加速(北魏孝文帝改革)
2.历史地位
到6世纪末,隋朝统一中国之时,民族大融合过程基本完成,一个以多民族统一国家为基本框架的内聚性文明整合态势已经定型。这不仅是促使隋唐迈入中国中古顶峰的重要历史前提之一,也奠定了此后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十分鲜明的基本态势
匈奴以及诸游牧民族西迁对西方世界的历史影响
摧毁罗马奴隶制
改变了西欧土地占有形式因其阶级关系变化
文化中心转移
促成中古西欧文化的形成
日耳曼人早期社会的基本状态
1.军事民主制是当时日耳曼人的主要政治组织形式2.氏族贵族议事会掌握实权处理一般公众事务3.作战重大犯罪民众大会3.氏族贵族显赫人物负责指挥作战部落军事首领,亲兵制。
1.公元前后生产力低下,农业不重要,刀耕火种,没有定居没有奴隶,处于游牧业向定居农业过度,氏族社会,土地公社共有按照贫贱分给个人不再平均,耕畜住宅已私有。百年后停止流动,定居农业进步但畜牧业仍占重要地位,轻便铁器,部分地区罗马货币,公元一世纪商业有所发展,经济自给自足,手工业发达,无货币,物物交换牲畜是最重要货物
罗马帝国衰落后地中海地区历史演变的基本格局
民族大迁徙,日耳曼诸多王国建立,西罗马帝国覆灭,地中海世界大裂变,进入新的时代
奴隶制破产
基督教广泛传播
法兰克成为该地区文明中心东罗马帝国控制东地中海地区进入另一种演进,且东西地中海地区关系愈发疏离。东罗马帝国希腊化特点
7世纪上半叶,阿拉伯不足百年征服地中海东南沿岸地区,南部及北非地区以及西部沿岸比利牛斯半岛,这对古典地中海世界格局最后一击倒
古代地中海世界崩塌,西北部西方经历了日耳曼-拉丁化,东北部东方希腊化,南部西部东南部伊斯兰化,分别形成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最后在这新的文明地缘格局中,三大文明环地中海鼎足而立,相互交往,规定制约中古时代亚欧大陆历史的运行轨迹
东亚
唐宋
隋唐在中国历史地位
隋朝
天下大定重归一统,结束西晋末年以来270余年的分裂局面,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重新统一,顺应时事深得民心,开创了中国国历史上有一个统一发展的新时代
开凿运河
创科举
唐朝
唐承隋制,不断完善建成空前强固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三省六部
专设御史台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州县,置刺史
唐朝是中国古代律法与礼制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
礼乐制度发展
均田制
南方经济
工商业发达城市兴起,交通发达
两税法,土地买卖兼并合法化私人地主强大,地主租佃制经济巨大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主要成分
国子监设六学,官学私学发展,门阀没落庶族地主上升
文化繁荣
宋朝经济与文化的成就
朝鲜半岛
简述中古时代朝鲜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卫氏朝鲜,三韩部落联盟,新罗,百济,高句丽,
新罗统一,口分田永业田确定土地国有制基本框架
后三国
高丽王朝再次确定土地国有制(田柴科制,登记身份制)
内外动荡
日本
日本早期国家的性质
绳纹时代,古坟时代,邪马台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及阶级统治的机构),大和国家
圣德太子改革
六世纪时为应对国内豪族相争,地方势力对抗中央的局面,圣德太子改革。内容为冠位12阶,颁宪法17条,提倡佛教,遣使隋朝,但此次改革不彻底是大化改新的准备
大化改新
6世纪中期,日本模仿唐朝进行的改革,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废除部民制
律令制
《养老律令》日本建成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半天制动摇
假名
摄关政治
天皇年幼,病弱,女帝,藤原氏摄政掌权,天皇长大亲政后改关白,两者结合便是
院政
排斥关白,1086白河天皇让位皇子自己称法皇上皇,另立院厅,摄政40余年由此开始一个多世纪的院政时代
公武政治
1192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有一套独立的军事行政法律及地方控制的官僚机构,日本逐渐形成了公家与武士共同执政的局面
御家人制度
将军与武士主从制度,武士为家臣,成为御家人,御家人对将军尽忠,无条件服从领导承担纳贡和服军役等义务成为奉公。将军赐给御家人官职土地,保护其利益称为御恩。
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子主题
南亚
种姓制度
印度教,新婆罗门教,是对四世纪前后,南亚次大陆兴起的若干新教派的泛称。主要经典《吠陀》基本教义有婆罗门教,佛教等各派学教理论,兼收吠檀多派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等混合而成教徒多分为毗湿奴,湿婆,尸魔多,铄伽多四派,至八九世纪,经改革逐渐演变为现代雏形
戒日王:印度戒日帝国创建者,定都曲女城,欢迎玄奘
德里苏丹国: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固的伊斯兰政权共存320年,经历5个王朝对印度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巴克提教派运动:虔信运动,12世纪兴起于印度南部,13世纪以后传入北方,代表人罗摩难陀(反对种姓制度),喀比尔(印度教伊斯兰教合一)放映人民痛恨种姓制度,人们对伊斯兰政权不宽容政策的反感
阿拉伯帝国
哈里发国家的经济与社会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农业与工商业阿拉伯人的迁徙与交往
哈里发国家的宗教与文化
天文学与数学:花刺子蜜《天文表》英国人翻译拉丁文,成为东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花刺子蜜最早编写算数和代数《积分和方程计算》直到16世纪依旧是欧洲各大学教科书。欧麦尔.海雅木提出二次方程的几何解法以及各种方程分类法;艾卡.瓦法发明正割和余割,他还用几何法解四次方程,圆锥曲线解三次方程;阿拉伯数字介绍到欧洲
医学:拉齐斯《天花与麻疹》以及《医学集成》,阿维森纳《医典》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著作之一
文学艺术:《天方夜谭》
历史地理:《历代先知与帝王史》《古兰经》《地形学》《金牧场》
哲学: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吸收东西方主要是希腊的某些哲学为主而形成的哲学体系,阿维森纳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宇宙万物不是安拉直接创造的,而是安拉流出的第一精神,宇宙万物由此精神开端。
建筑
音乐书法
特点:
宗教本位,实质上是一种以宗教——伊斯兰教为本的文化如果没有其实际伊斯兰教诞生,就没有阿拉伯文化的问世。
承上启下,继承古代世界如希腊,罗马,印度的优秀文化,又通过自身的发展创新为近代文明的兴起提供有益经验。
连贯东西充当中世纪东西媒介
多民族性阿拉伯,埃及,波斯,西班牙,叙利亚
地位: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西方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