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七八章:辨厥阴病、辨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情。霍乱病的发生常为散发性,传染途径一般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以下介绍了这几种病症的并治分类及方法,赶快收藏下图学习吧!
方剂学笔记分享。该思维导图合集系统梳理了中医的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方剂分类、组成原则、煎药方法、功效应用等多个方面。
中药学笔记分享。该合集系统整理了中医的中药学的核心知识点,从药材分类到功效应用,再到配伍禁忌,一应俱全。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siweidaotu思维导图分享,该指南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据和医学进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规范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
该系列学习笔记来源于近期指南,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适用于各科临床应用,不定时更新中。
在世界万物中,精神现象最为复杂。精神病学不仅与各医学学科关系密切,还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问题。精神病学的诊断主要是症状学诊断。所以在各医学学科诊疗过程中,有必要将精神病学运用其中,该系列导图根据《精神病学Psychiatry》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六七八章:辨厥阴病、辨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本证
厥阴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伤寒论》: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 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热寒错杂,土虚木旺。
《金匮》: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 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十九*七】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十九*八】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伤寒论》: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 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8】上热下寒
麻黄升麻汤证
《伤寒论》: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 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上热下寒,正虚邪陷,阴阳错杂。
厥阴寒证
当归四逆汤证
《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血虚寒滞,气血运行不畅。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伤寒论》: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血虚寒滞,胃素有寒。
吴茱萸汤证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肝胃寒凝,浊阴上 泛
厥阴热证
白头翁汤证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辨厥热胜复证
辨厥证
热厥
热厥轻症
热厥重症
白虎汤证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无形热伏于里,热 深厥深。
寒厥
阳虚阴盛厥
四逆汤证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阳亡于外,寒盛于内。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阳虚阴盛。
冷结膀胱关元厥
痰厥
瓜蒂散证
《伤寒论》: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166】痰 涎壅塞胸膈。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 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355】痰涎壅阻胸中,阳气受阻。
《金匮》: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十*二十四】
水厥
茯苓甘草汤证
《伤寒论》: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 之。【 73】水停中焦,气化不行。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 胃,必作利也。【356】水停心下,胸阳被遏。
辨呕哕下利证
辨呕证
阳虚阴盛证
《伤寒论》、《金匮》: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 汤主之。【3776】阴盛格阳,胃气衰败。【十七*十四】
邪传少阳证
小柴胡汤证
《伤寒论》、《金匮》: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厥阴转出 少阳。【十七*十五】
痈脓致呕证
辨哕证
误治胃寒证
哕而腹满证
辨下利证
实热下利证
小承气汤证、栀子豉汤证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燥屎内结,热结旁流。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375】余热 未尽,郁于胸膈。
虚寒下利证
阳虚阴盛下利证
通脉四逆汤证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70】阴寒 内盛,逼阳外越。
虚寒下利兼表证
四逆汤、桂枝汤证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 枝汤。【372】表邪未尽,里虚寒甚。【十七*三十六】
第七章、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五苓散证、理中丸证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 中丸主之。【386】表里受邪,气化失司。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8】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 主之。【389】阴寒内盛,阳气浮越,阴阳俱亡。
四逆加人参汤证
《伤寒论》: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5】阳虚液脱。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伤寒论》: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 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390】阴竭阳亡。
桂枝汤证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第八章、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枳实栀子豉汤证
《伤寒论》: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393】 病后余热未尽。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 解之。【393】差后余热未尽。
牡蛎泽泻散证
《伤寒论》: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三395】腰以下水气不化。
理中丸证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96】大病后脾胃虚寒。
竹叶石膏汤证
《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7】病后气津两伤,胃虚气逆,余热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