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材分析思维导图,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1-03 13:27:28三年级上册一单元内容分析
单元分析
要素脉络
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②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③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单元主题
“学校生活”
核心概念
“有新鲜感"
何为 : “有新鲜感”不是陌生感,更是美感,主要体现在表达内容、形式、感受的新鲜感。
何如:
单元联动
①《大青树下的小学》——发现新鲜感的词句
单元聚焦
在阅读中引发关注的内容
在品赏中形成关注的视角
在想象中丰富关注的画面
单元实践
迁移
拓展
创新
为何:
为语言表达更为适切
为情感抒发更加充分
为语文生活更有乐趣
课标要求
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在生活中对有新鲜感的事物要有观察和发现的能力,在阅读中能够对有新鲜感的语言有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倡导学生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描摹与分享,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①篇章页: 从本册开始,每个单元都编排了篇章页,这是本套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新增的体例。
②人文主题:“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启航的地方”,点明了“学校生活”的重要作用。
③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④插图:篇章页上还配有插图,丰富多彩的可爱事物,小女孩畅想的神情,能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充满期待。
学情分析
①识字:二年级时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自主识字的方法,三年级已经基本能独立完成识字写字。
②阅读: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三年级学生还会学习查字典等多种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提取主要信息和展开联想等方法来理解文中句子和课文内容,三年级在此基础上新增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二年级时学生已初步知道默读课文的要求就是不指读,三年级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去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③口语交际: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如何倾听与表达,要求较之前更高了。
④习作:与一二年级的写话不同,三年级开始尝试习作练习,很多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但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活用积累和规范使用标点的方法,相信通过不断的练习可以克服难题。
单元内容
1.《大青树下的小学》(抒情散文)
教学目标
关注文中新鲜感的边疆风貌,陌生的民族名称、反复的句式。
主题概括
本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对这所小学的赞美和自豪之情。
整体内容
课前: 团结友爱(来处、民族、穿戴不同)
课上: 严肃认真→认真读书,动、植物们安静地听
课下: 活泼有趣→尽情玩耍,动物们来看热闹
感悟: 边疆小学,美丽、可爱、祥和
有“新鲜感”
表达内容的新鲜感
(边疆小学的大青树、少数民族、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铜钟以及铜钟敲响的声音、跳孔雀舞、摔跤等)
表达形式的新鲜感
词语搭配
”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
“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来看热闹”
修辞手法
排比:”有、向、从“字开头的排比句
衬托、对比:课上、课下动静态描写
表达感受的新鲜感
描绘了边疆小学的风貌,景物描写,增添了学校的乡土气息和特色。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令人感觉既陌生又新鲜。
2.《花的学校》(散文诗)
教学目标
关注文中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句子和丰富其他的想象。
主题概括
课文想象丰富而奇特,充满儿童情趣。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现得自然深厚。
整体内容
花在风雨中成长: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花在雨中发芽并快乐地成长。
花在学校的生活: 诗人以孩子的眼光,想象花朵在地下的学校上课、放假等种种充满童趣的场景。
花去天上找妈妈: 写出了花朵们的家在星星所住的地方,那里有他们的妈妈。
有“新鲜感”
表达内容的新鲜感
(“云雷”、“口笛”、“花孩子们”、“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等)
表达形式的新鲜感
词语搭配
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vs“沙沙地响”
“一群一群”的花vs“一朵一朵”“一簇一簇”的花
语序变化
“碰触”vs“触碰”,词义相近,略有差别,”碰触“更有力量感
(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类似的”孪生词“ a.意思相近:”别离“vs"离别”、“情感”vs“感情”; b.意思相距甚远:“蜂蜜”vs“蜜蜂”、“出发”vs“发出”。
修辞手法
拟人:“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雷云拍着大手”
反问: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店慌吗?
对比: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璧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表达感受的新鲜感
用花作为主角,把花当人来写,丰富的想象将学生带入内心充满自由、快乐的校园生活中。
3.《不懂就要问》(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关注文中时代色彩鲜明、陌生的词语和通俗易懂、蕴含道理的句子。
主题概括
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告诉我们要养成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
整体内容
起因: 私塾只背不讲,孙中山不懂就问,吓呆同学
经过: 先生厉声质问,孙中山熟练背出;先生讲解意思,同学们认真听讲
结果: 不懂就问,挨打也值得
有“新鲜感”
表达内容的新鲜感
(“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先生拿着戒尺……厉声问道”、AABB式成语—咿咿呀呀,ABAC式成语—糊里糊涂等)
表达形式的新鲜感
词语搭配
“私塾”vs“学校”
"先生“vs”老师“
”照例“vs”照样“
”功课“vs”作业“
修辞手法
反问: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表达感受的新鲜感
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热爱与自觉,进而领悟到“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的治学道理。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题材选取
有趣、难忘、快乐、有意义的事
思路
到过什么地方?
做了什么事?
吃过什么美食?
哪些是自己感兴趣的?
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发?
有什么感受?
交际小技巧
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
借助图片或实物讲
习作:猜猜他是谁
写作要求
①抓住一两个印象深刻的地方,介绍自己的同学。
②重点描写深刻的印象,写出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
写作指导
①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注意人物特别的地方
②定好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③抓特点:外貌、性格、爱好等
④抓住行为,突显人物的性格。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描写。
⑤写爱好,表达人物的优点,值得学习的情惑。
⑥注意分段,每段开头空两格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教学目标
交流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主动积累。
交流重点
主要围绕新鲜感的词句展开交流
对比句子发现“新鲜感”
对比句子
发表看法
感受句子
重温“新鲜感”
整合课内外阅读,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课内回顾
课外摘抄
词句段运用
成语特点
①这8个成语都含有身体部位名称、都和人有关,每个成语中都含有一对近义词。 ②前四个成语采用“动词+名词”的并列结构,第一和第三个字意思相近。 ③后四个成语采用“名词+形容词”的并列结构,第二和第四个字意思相近。
表达句子意思
要求:结合对句子的理解,根据语义,把部分字词重读/轻读/慢读,突出句意。
日积月累:《所见》(五言绝句)
主旨:这是一首反映乡村儿童生活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的喜爱之情。
诗结构:第一句动态描写(见与听)+第二句静态描写(猜与看)
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他大概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借助图片或实物讲诗的内容
单元目标
①会认、会写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引导学生交流发现成语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能和同学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借鉴课文的表达仿说或仿写。
③能选择自己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把经历讲清楚。
④能选择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⑤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⑥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⑦能初步了解略读课文的基本学习要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会写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能和同学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借鉴课文的表达仿说或仿写。
教学难点
1.能选择自己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把经历讲清楚。 2.能选择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3.能初步了解略读课文的基本学习要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浮动主题
从①到②再到③,体现了从关注词句到感受词句,再到体会词句的递进,难度增加面对阅读要求也有所提高。
让“有新鲜感”成 为学生的生活常态
⑤写作:猜猜他是谁?——抓住特点,鲜明写出特别之处
⑥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在生活中运用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表达
④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分享新鲜事
③《不懂就要问》——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②《花的学校》——体会新鲜感词句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