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教育史
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教育机构的兴起。教育思想中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教学著作有大学、中庸、学记。
编辑于2021-07-26 13:58:20古代
氏族公社末期
原始社会
夏朝
西周
春秋战国
教育机构
私学兴起
原因
官学衰落,学术下移
士阶层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
意义
教育性质: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师成为专门职业
更新了教育内容和形式:内容不局限于六艺,场所不固定,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
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促进百家争鸣
讲求自由原则,发展教育事业:自由讲学,自由就学,自由游学,自由竞争,自由办学
表现
养士之风盛行
百家争鸣
私学发展(儒 墨称为显学)
稷下学宫(齐国)
简介:战国时期,齐国齐恒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
地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缩影,闻名于各国的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
特点: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欢迎游学,来去自由
自由择师,且学无常师
各家各派学术地位平等
相互争鸣与吸收,促进学术繁荣
待遇优厚
物质待遇高
政治待遇高:不治而议论
含义:学者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可以资政议政,畅所欲言
意义:
君臣关系等同于师友关系
自由独立,待遇高
干政议政的作用明显
管理规范形成中国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教育思想
孔子
教育实践
办私学: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
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育作用
对社会:庶富教
对个人: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先天素质很接近,之所以在成长中出现差别是后天习染的结果
意义:
肯定了教育环境的作用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促进了求学积极性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简介
含义
学习是通往做官的条件
只有德才兼备的君子,才能做官
政治目的,培养官员
意义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促进了求学积极性
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特点: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
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启发诱导
含义: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训练学生思考能力:由博返约,叩其两端
因材施教
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了解学生的特点,通过谈话观察进行针对性教育
道德教育:
内容: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原则与方法:
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但要有志向,并坚持自己的志向
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
力行:言必信,行必果,提倡言行一致
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待人处事要中庸,做到恰到好处
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日常所做的事,自觉进行反思
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
论教师: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温故知新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简介
含义: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有受教育的意愿
实践:自行束修而上
意义:打破奴隶主贵族传统教育,进一步促进文化下移,百家争鸣
孟子
教育实践:思孟学派,主张仁政
教育作用
对个人:性善论
善:人有四心
恻隐之心
仁
羞恶之心
义
恭敬之心
礼
是非之心
智
内涵:人非生而向善,而是有向善的可能,教育的作用就是扩充善性
对社会:扩充每一个人的善性,以达到国泰民安
教育目的:明人伦
含义: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意义:明确了此后2000年来中国古代教育性质,宗法,社会伦理教育
教育方法
深造自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深入学习,自己独立思考
盈科而进:循序渐进
教亦多数:因材施教
专心致志
教育内容:理想人格—大丈夫
简介
内涵
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只向真理低头,不向权势低头
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途径
持志养气
动心忍性
存心养性
反求诸己
荀子
教育实践:口口相传六经
教育作用
对个人:性恶论
性伪之分
性: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
伪:后天一切努力使人发生的变化
性恶论人的本性是恶的,本性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而不加以节制,必将产生暴力
性伪之合
人可以被教育向善
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通过教育的作用,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
对社会:使每一个人化性起伪已达到国泰民安
教育目的:培养大儒
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知识广博,以已知推未知自如的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
教育内容:儒经,以礼为重点,五经,无易
教育方法
闻见:学习的起点,知识的来源
知:学习且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兼陈万物而中悬衡,全面认识,综合分析
虚壹而静:广则能坚,专则能深,亦动亦静
行:知识的实践,学习的最高阶段
论教师:最为提倡尊师
地位:治国标准
师生关系: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要求:
有尊严而令人起敬
德高望重
见解精深,表述合理
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
评价:对后世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墨子
教育实践: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教育作用:素丝说
对个人:以素丝和染丝为例来说明教育对人性的塑造,强调教育环境的作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对社会: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教育目的:兼士或贤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教育内容
科学与技术教育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三表法衡量言谈是否正确
第一表的内容是历史的经验和知识
第二表的内容是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闻
第三表的内容是在社会实践中检查思想与言论正确与否
用形式逻辑突出思维与论辩的法则
教学方法
主动即主动说教
不赞成儒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主张虽不扣必鸣者也
创造,即善述善作
批评孔子述而不作,认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古代的好东西,既要继承,又要创新
实践即合其志功 志:动机 功:效果,动机效果辩证统一
量力:中国教育首次提出,学生量力而行,教师量力而教
道家:老子
教育实践:对社会文明的批判,道,宇宙本体和法则,主张自然无为为法则
教育作用:法自然,以自然天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任自然,主张没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理想人格:逍遥,个性自由追求,摒弃社会责任义务的束缚
学习方法:善于怀疑,反对对书本传统和圣人亦步亦趋
法家
教育实践:提倡耕战
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基于这样的人性说法家提倡法治教育
教育内容:禁诗书以法为教
教师:禁私学,以吏为师
教学著作
大学
简介:出自礼记,思孟学派写的关于大学之道的著作
内容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将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
亲民:由己推人,从事治民
止于至善:每个人在不同身份时都要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八条目
格物 致知: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
诚意 正心:诚意—人的意念和动机要纯正,正心—不受各种情绪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
修身:人品质的全面养成
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特点
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行性
具有极强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
三纲领和八条目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中庸
简介:出自礼记,思孟学派,论述人生哲学,修养
性与教:人性与教育的作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
顺从和发扬本性叫做道
人性得到保存和发展,就要依靠教育
中庸:过犹不及,两端执其中,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是最高道德准则
自诚明与自明诚
自诚明:向内省察
自明诚:向外求知,以完善自身
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概括了知识获得的基本环节和顺序
学记
简介:出自礼记,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作用与目的:
对社会:化民成俗,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
对个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特点:教育与政治结合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在学制方面,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
在学年方面,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五级九年,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视学:天子视察学宫开学典礼
考试:循序渐进,德行并重
教育教学原则:
预防性:禁于未发之谓豫,事先预计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治措施
及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习内容要有先后顺序,要求教师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来施教
学习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
长善救失: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倾向,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要注重启发
藏息相辅:教学校即要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劳逸结合
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秦
汉
西晋
南朝宋
北魏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