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针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展开的思维导图。该导图从其含义入手,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等内容。
在明清沉暮与开新中,介绍了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早期启蒙思潮、古典文化的大总结以及西学东渐及其中断等。
一张图带您了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双重效应、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首先从理学建构开始阐述,介绍了其内容和影响。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市民文化之勃兴、教育和科技成就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记一篇有颜又有料的笔记-by babe
伯赞学习技巧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
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
人文地理环境
经济地理环境
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等
基本特征
疆域、政区
疆域变迁
秦朝建立统一国家
西汉至西晋,朝鲜半岛东北部是中原王朝的政区
西汉至明末,越南北部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唐、元朝北达西伯利亚,西抵中亚咸海
清乾隆,北起外兴安岭、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
96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三
政区划分
商、西周,分土而治
春秋战国,县、郡应运而生
秦汉,郡县制
东汉,州-郡-县制
隋,郡县制;唐:方镇(道)-州-县
宋,路-州-县
元,行中书省-路-州,路-州-府-县
明,布政使司,两京-13布政使司
改革开放,省-市-县,省-县
民族、人口
民族
多民族共同缔造历史
月氏族在BC2世纪迁到中亚
鲜卑、匈奴、契丹、女真、蒙古、满族曾统治中原
春秋,华夏诸族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体民族,中华民族的主体
民族分布,开发巩固边疆
藏族、吐蕃在青藏高原
西域诸族、维吾尔族在新疆
蒙古族在内蒙
契丹、女真、满族在东北
高山族在台湾
人口
分布不均衡
公元初,60%分布在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燕山以南
长江以南人口稀少,浙江南部、福建、两广、贵州无人区
人口稠密地区在长安及其近郊,山东菏泽、定陶、东明一带
经济发展、政治中心转移、人口迁移、自然条件变迁
淮河、秦岭、白龙江为界,北南人口比例14世纪2:8
明清,北南差稳定在4:6
10世纪,人口稠密地区在长江中下游、成都平原、福建。
19世纪前期,苏州人口为全国之冠。
20世纪初,云南腾冲-黑龙江瑷珲为界,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迁移频繁、规模大
14世纪前,由北向南
永嘉、安史、靖康之乱后的三次南迁
明初,长江以南迁至江淮、淮河、四川盆地,山西至华北平原
20世纪前期,平原进入山区,内地迁往边疆,农村到城市
集中首都,强制性、掠夺性移民、游牧边疆民族内迁
吸收其他民族人口,回族13世纪
移居海外,15世纪东南亚,19世纪中叶
地形、地貌
多山,65%山地、高原、丘陵
地势
西高东低,高差悬殊。三大阶梯
第三阶梯:青藏高原
第二阶梯: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
第一阶梯:往东
变化
湖泊的发育、消亡
水道、水系变迁
海陆变迁
黄土高原变迁
沙漠的变迁
气候
北温带
气候特点
季风气候明显
大陆性气候强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气候变化
温度变化
湿润状况的变迁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决定意义、保留相对广泛的自由(3)
不同生产方式作用不同(3)
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基础,形成于农业区
中纬度,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
黄河中下游
气候波动只影响南北界
面积和产量在东亚遥遥领先
与西方文明中心距离遥远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人类社会早期,被动适应自然
不同生产方式,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不同
中原,游牧地区
山区
西北沙漠
边远地区
不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农业民族,海滨民族,西域绿洲,北方游牧民族
文化传播影响很大,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四川、云贵与中原联系困难,与西南境外联系
东南沿海,海上交通发达
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
不同生产力条件地理障碍的影响不同
地理不是决定的惟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惟一途径。
长期缺乏开放动力,优越,文化交流带来障碍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