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言语理解
关于言语理解思维导图,在公考(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是必考的一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汇总了片段阅读、言语表达、逻辑填空等。
编辑于2024-01-19 15:55:15言语理解
第一章 片段阅读
中心理解
1.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
概括最恰当的是...
表达了作者...
关键词是...
2. 解题思路
寻找中心句
找到中心句-同义替换
找不到中心句-全面概括(并列)
3. 如何找到中心句
重点词语
关联词
1. 转折关系
典型标志词
虽然...但是...;尽管...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
理论要点
转折之后是重点
但凡文段有并列,命题人会在片面上挖坑,即以偏概全
正确答案特征
中心句的同义替换
错误选项特征
转折前的内容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
无中生有
逻辑错误
2. 因果关系
典型格式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理论要点
结论是重点
引导结论的标志词
所以、因此、因而、故而、故
于是、可见、看来
提示
若尾句出现结论词,大部分情况下是对前文的总结,尾句通常为文段的中心句
知识链接
结论句出现在文段开头/中间,之后仍有其他语句
1. 之后的语句是进一步解释说明,此时中心句仍为结论句
2. 之后又出现并列、因果、转折,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
选项新宠
文段结构:因果类文段(结论+原因、原因+结论、引入+结论+原因)
正确选项设置
直接选结论
解释结论的原因/缘由
3.必要条件(对策)
典型格式
只有...才...
理论要点
必要条件是重点
必要条件即“只有”和“才”之间的部分
对策标志词
1. 应该、应当、应、需要、要、必须+做法
2. 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3. 前提、基础、保障、关键
4. 负有...的义务/...的必由之路/...的法门之一/要领在于/势在必行
对策行文脉络
1.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说明(意义效果)
3. 对策+正反论证/原因论证
提对策的方式
反面论证
典型格式
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
具体应用
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
知识链接
当文段中只出现“问题”表述时,“解决问题”可能会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选项里
对策不万能,要有针对性
无效对策:主题词错误/对策解决不了问题
错误选项特征
非重点
转折前的内容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
结论词之前的内容
围绕问题的表述
围绕意义效果的表述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主题词(偷换/范围扩大或缩小)
4. 并列
理论要点
全面概括
文段特征
1. 包含并列关联词,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等...
2. 句式相同或相近
3. 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4. 没有关联词
围绕同一个话题的不同方面
错误选项特征
表述片面
主题词
定义
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 文段要围绕其展开
判断方法
一般高频出现,但不绝对
中心句围绕的核心话题,一般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
每句话都围绕的相同话题
理论要点
正确答案需包含文段主题词
错误选项
没有主题词、概念扩大、缩小、偷换
提示
一个主题词找准,两个主题词找全
程度词
典型标志词
更、尤其、正是、特别是、真正、根本、最核心、最突出等
非典型标志词
深为...倾倒、领任无比惊讶的是、极具特色等
理论要点
程度词可提示重点位置
行文脉络
类型
总分
分总
常考标志词
对此/有鉴于此/在这个意义上/从此这个角度来说等
换言之、换句话说、简而言之等
总分总
分总分
分分
理论要点
把握中心句和分述句的特点
中心句特征
形式
重点词提示(关联词、程度词)
内容
观点(一般情况下是明确的)
分述句特征
1. 举例子
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
2. 数据资料
3. 正反论证
反面论证与正反论证的区分
问题+反面论证
提对策
观点+正/反论证
解释说明
4. 原因解释
5. 并列分述
小贴士
选项陷阱总结
尾句内容迷你眼,并非全部是重点
非重点处设陷阱,无中生有需警惕
细节判断
提问方式
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符合/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从文段中可以得知/推出的是
提示
审题很重要,一定要仔细
做题顺序建议
1. 从文段特征看
文段晦涩难懂
建议先看选项,再回到文段作对比
文段通俗易懂
可以先读文段,再看选项
2. 从选项特征看
选项特征明显,可以先从选项入手
易定位特征
“三字一号”
数字、名字、字母、标点符号
错误选项类型
1. 无中生有
2. 偷换概念(替换、混搭)
3. 偷换逻辑(加强因果、因果倒置)
4. 偷换时态
将来时(将要、立刻、趋势、以后)
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
进行时(正在、在...中、着、尚未完成)
5. 偷换逻辑之并列偷换
A同时/加上B
干扰选项一:A导致/影响/反应B
干扰选项二: 以A为主,B是核心
答案的选择
对比择优
第二章 言语表达
语句排序
理论要点
1. 根据选项提示对比后确定首句
一、确定首句
(一)下定义
...就是/...是指/所谓.../指的是
(二)背景引入
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环境下
(三)非首句特征
指代词单独出现,指代不明确
他、她、它、他们、这、那、此等
关联词后半部分
然而、所以、同时、也等
举例子
比如、例如、就像等
2. 确定捆绑集团/确定顺序/确定尾句
二、确定捆绑集团
(一)指代词捆绑
这、那、他、该、其/这些、它们
(二)关联词捆绑
配套出现(虽然...但是...)
单独一个(但、同时、然而 分析句子意思)
三、确定顺序
1. 行文逻辑
(1)观点+解释说明
(2)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2. 日常逻辑
(1)时间先后顺序
具体年份、朝代(唐宋元明清)、表示时间的词语(过去、现在、将来)
注意话题一致
(2)行动、事情发展的脉络
树立目标——实现目标
四、确定尾句
结论、对策
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应该、需要
关于验证
用1个点找到答案建议验证,且只验证你基本确定的答案
用2-4个点找到答案,建议不验证
验证的时候重点看逻辑
语句填空
提问方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项是...
(一)横线在结尾(主题词)
1. 总结前文
2. 提出对策
(二)横线在开头
1. 需对后文进行概括
2. 话题引入、前期铺垫
(三)横线在中间
1. 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
2. 把握好主题词,保证与文段话题一致
接语选择
提问方式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理论要点
通读全文,重点关注文段最后谈论的核心话题
核心话题保持一致与连贯,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干扰项特征
文段中已经具体讨论过的内容
与文段最后讨论的话题不一致、不连贯
提示
紧紧依托文段,不能无中生有
第三章 逻辑填空
国考+省考近6年真题、粉笔快练小程序、人民日报、学习强国(思想)
一、词的辨析
(一)词义侧重
1. 用不一样的字组词
2. 整词进行固定搭配
(二)固定搭配
瞻前顾后,找准搭配对象
常用固定搭配/热点词搭配
提示
横线所填词语搭配由“和、及、与”引导的并列结构
所填词语需与并列结构搭配恰当
(三)程度轻重
理论要点
所填词语的程度与文段意思的轻重保持一致
提示
文段中出现更、甚至、乃至等词语时,语义程度前轻后重
(四)感情色彩
理论要点
褒义、贬义、中性
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二、语境分析
关联关系
转折
标志词
但是、可是、然而、却、其实、实际上等
理论要点
前后语义相反
因果
标志词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从而、导致、使得、造成等
理论要点
横线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并列
标志词
同义并列
顿号、逗号
反义并列
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多一些...少一些...;要...不能...等
标志句式
句式现同或相近
理论要点
根据标志判断语义相近或相反
对应关系
解释类对应
有标志
即、就是、可谓、可以说、无异于、无疑是等
冒号、破折号
无标志
通过前后语句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______,......
理论要点
所填词语与解释说明的语句形成语义对应
重点词句对应
形象表达(比喻/拟人)
标志
比如、有如、就像、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
答题要点
所填词语与形象表达的词语形成对应
指代词
标志
这、此、那、彼
答题要点
所填词语与代词指代的内容形成对应
主题词
标志
主题词(核心话题)
答题要点
所填词语与主题词形成对应
前后呼应
文段无明显标志
答题要点
所填词语与前后文内容形成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