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文学史(1)
关于外国文学史(1)思维导图,包含十七世纪文学三样式、 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 古代文学等。
编辑于2024-01-19 18:41:31外国文学史
古代文学
希伯来文学
乌尔——西迁至迦南
《旧约》:“摩西十诫”,犹太人与上帝订约
古希腊文学
基本内容
神的故事
神人同形同性;把神理想化;神和人的区别;虽崇拜神,但同时赞美人;人本精神
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特点
英雄传说
史诗《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
人类第一部写战争的文学作品
以神话“金苹果之争”开篇,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希腊联军攻打特洛伊)
主人公:阿基琉斯(希腊联军)、帕特洛克罗斯(阿基琉斯好友)、赫克托尔(特洛伊)
《奥德修纪》
围绕奥德赛的返乡展开叙述
故事有十年跨度
主线为奥德赛本人的返乡之旅
副线为其子特勒马科斯外出探寻父亲的消息
戏剧
悲剧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乞援人》、《波斯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七城功忒拜》
创造了“三联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即三联剧中的一部
索福克罗斯
《俄狄浦斯王》
主人公:俄狄浦斯
《安提戈涅》
主人公:安提戈涅
两难选择:
埋葬哥哥
国王叔叔不许任何人埋葬她哥哥
欧里庇得斯
悲剧的精髓:两难的选择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三要素:突转、发现、苦难
喜剧
抒情诗
品达
所开创的抒情诗传统
政治、伦理、教化担当
古罗马文学
“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喜剧
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征服和其后出现的几个王国,将希腊文化扩张开来,与不同的文明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种不同于古典希腊文化的新文化,史称“希腊化”。
诗歌
贺拉斯
《长短诗》、《歌集》、
《诗艺》
“寓教于乐”
《诗艺》明确肯定了诗歌当以“崇高”为 风格。指出诗人和诗歌都是神圣的,神的旨意是通过诗歌传达的,诗歌既指示了生活的道路,也带给人们以欢乐。
文艺批评作品
“合式”
又译为“妥帖得体”
“合式”首先要求文艺作品首尾贯通一致;其次是在人物塑造、艺术风格上的和谐;再次是体现在一些戏剧法则上面
“合式”原则既运用于作品结构,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必须和谐一致;也体现于人物性格,譬如要注意不同年龄的习性,给不同的性格和年龄以恰如其分的修饰;还体现在语言风格方面,诗人遣词造句既要独具匠心,也要务求适度。
维吉尔
《牧歌》、《农事诗》
《埃涅阿斯纪》
梗概: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天神护卫下逃出特洛伊,历尽艰辛,辗转来到意大利,建立了罗马城,开始了朱利安族的统治。歌颂罗马祖先建国的功勋,说明罗马称霸的使命是由神决定的。
与《荷马史诗》对比
永恒、一贯的事件:特洛伊战争。情节、人物相似。
前六卷模仿《奥德修纪》,埃涅阿斯海上漂泊七年,历尽艰辛。后六卷模仿《伊利亚特》,埃涅阿斯为实现神的命令而英勇奋战。
主人公:埃涅阿斯
埃涅阿斯身上有维吉尔理想中的政治领袖的品质。顾全大局,为集体荣誉而战。
埃涅阿斯和奥德修同是流浪者,但他负有重大使命,是神的意志的执行者。
埃涅阿斯不像阿喀琉斯那样为争夺一个女战俘这样的私事而放弃神圣的使命和责任,而是克制了自己的情感,服从神圣使命。
语言含蓄、隽永,不似荷马的奔放。
成就
欧洲文学史中第一次出现责任与爱情冲突的主题
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杰出的文人史诗。确立了文人史诗典范。
奥维德
不歌功颂德,而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作品中有浓重的享乐主义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享乐主义者。
大部分为情诗,如《恋歌》、《恋爱的艺术》(即《爱经》)。
《变形记》以超凡的想象力改写古希腊神话
修辞学时期
亚历山大里亚学者的文艺研究已从社会、现实关注层面转向了文艺本身的形式技巧等层面,其学术作品主要为修辞学、语法学方面的论著,因此,有人把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和后来的古罗马时期称为“修辞学时期”。
朗吉努斯
《论崇高》
五种崇高风格的因素
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
强烈深厚的热情、
修辞格的妥当运用、
高尚的文词、
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总体特征
在艺术活力、气势、艺术水平和原创性等方面,古罗马文学远不如古希腊文学。
古罗马文学的创作同古罗马共和国、古罗马帝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在这里找不到古希腊艺术奔放的个性。
古罗马文学承前启后,如文艺复兴从接触古罗马艺术开始,间接接触到古希腊艺术。
早期基督教文学
两希文明交融的产物
《新约》是早期基督教文学的代表作和集成。
中世纪文学
时期
5世纪至11世纪,中世纪初期,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2世纪至15世纪,中世纪中期,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世纪末期,即欧洲封建社会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不属于中世纪文学,属于文艺复兴时期)
受基督教影响很深
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为普及宗教教义服务
《旧约》与《新约》
《新约》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教会附会、歪曲、杜撰了一些教义,以此服务于自己统治、愚民政策的需要。
英雄史诗
有民间“异教”色彩,所以受到教会的摧残;但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也渗入了很多基督教的成分。
“埃达”与“萨迦”
“埃达”
诗体埃达:包括神话诗和英雄史诗
散文埃达:对前者的诠释性著作
“萨迦”
散文叙事文学,反映氏族社会
价值:保存了丰富且较完备的北欧神话传说和史传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重要的的英雄史诗:法国《罗兰之歌》、西班牙《熙德之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伊戈尔远征记》
骑士文学
封建社会(长子继承制和“光蛋骑士”)的产物。
骑士精神
“忠君、护教、行侠”;
“文雅知礼”、崇尚荣誉;
骑士向往世俗生活的欢乐,突破禁欲主义的束缚。
效忠主人;
效忠女主人,博得贵妇欢心。
骑士抒情诗
对典雅爱情的推崇
以《破晓歌》最著名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
长篇叙事诗
法国的《列那狐传奇》
以动物的生活反映中世纪社会的现实生活,列那狐象征市民阶层。
城市戏剧
道德剧、傻子剧、闹剧(笑剧)等
但丁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文艺复兴的第一位诗人
《飨宴》
意大利通俗语言写成,向民众介绍科学文化知识,通过提升人的修养来减少纷争
《论俗语》
意大利语写成,论证意大利语的优越,批判了只推崇拉丁语的偏见
《帝制论》
拉丁文写成,集中阐述可但丁的政治观点
《神曲》
三部曲:
《地狱篇》
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重,直至地心。
《炼狱篇》
炼狱(净界)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洗涤罪恶,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宗罪(骄、妒、怒、惰、贪、食、色),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加上炼狱外的山脚和山顶上的乐园,一共九层。在第九层受罪的是叛国者,被冻在冰湖里,是但丁最痛恨的人。但丁一层层往上升,最终维吉尔不见了,初恋情人贝亚特丽丝出现了,引导但丁游历天堂。
《天堂篇》
天堂分为九重,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恒星、水晶天。生前为善、有德行的人:虔诚的教士、为基督教信仰殉难的人、圣明的君主、学界贤者、基督和天使等可以在天堂。九重天之上,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灵光闪现。
主旨:“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
深意:但它为人类指出了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途径。人类在理性指引下认识罪恶与错误,从而醒悟,获得新生;又通过忠于信仰而达到思想的至善。
文艺复兴时期
拉伯雷
《巨人传》
欧洲现代长篇小说开篇
集古代神话、英雄史诗、骑士故事诗和民间故事等多种艺术体裁之大成的作品
第一部:庞大固埃的父亲:巨人高康大骇人听闻的传记。写高康大的出生、教育,在若望修士协助下打败侵略者的过程。第二部:渴人国国王庞大固埃传,还其本来面目并附惊人的英勇事迹。主要写高康大的儿子庞大固埃的故事以及他与巴奴日的友谊。第三部到第五部:巴奴日为了解决要不要结婚的问题,远渡重洋寻访神瓶找答案。
故事来源:民间传说
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的影响
德廉美修道院
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突破了中世纪韵文叙事文学,标志着近代长篇小说的诞生。
为什么只有拉伯雷能把各种民间体裁、题材及其各自的艺术特长熔于一炉,变成长篇小说,开风气之先?
在中世纪,文化被僧侣和贵族所垄断,作家几乎都是上流社会的王宫贵族。而拉伯雷独特的人生经历让他把视野拓展到了民间,并真正扎根于此获得灵感和滋养。长篇小说的兴起,本身就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文学上的体现:市民阶层日渐活跃,并逐渐形成自己日益扩大的生活圈、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巨人传》关键词:“喝”
在小说末尾,巴奴日在一个小殿堂里终于找到了神瓶,听到了神瓶发出了“喝”这个字音。“不是‘笑’、而是‘喝’才是人类的本能。不过,我所说的不是简单的、单纯的‘喝’,因为任何动物都会喝,我说的是喝爽口的美酒……酒能使人清醒……因为它有能力使人的灵魂充满真理、知识和学问。”全书尾声高唱“畅饮”之歌,与高康大出生时“喝呀”的叫声前后呼应:畅饮知识、真理和爱情。挣脱一切束缚人性的桎梏,昭示新时代的来临。
薄伽丘
《十日谈》
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
是故事集,不是小说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尖锐而全面地批判了这一时期西班牙的封建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私有财产制度,成为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
骑士文学的堕落:骑士文化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十五世纪开始出现了一批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强盗骑士,骑士文学开始变得愈发庸俗化。
故事概括:故事发生在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的时代背景中,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堂·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
堂吉诃德性格的两面性
沉入漫无边际的幻想,使他的许多行为非常可笑;
而其动机是高尚的、美的、善的,毫无自私自利的目的。
莎士比亚
早期创作阶段(1590-1600),历史剧、喜剧时期。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等9部历史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10部喜剧,
1594年《仲夏夜之梦》标志着莎士比亚在艺术上的成熟,摆脱了模仿的境界,有了自己的风格。
人们对于爱情的态度是衡量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莎士比亚手中,爱情升华为美的情感,构成了精神上的伊甸园。爱可以征服一切。
《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
中期创作阶段(1601-1607),悲剧时期。
《哈姆雷特》
《奥瑟罗》
《李尔王》
《麦克白》
主人公:麦克白、麦克白夫人、邓肯
体会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一个闪念,把人物灵魂深处的另一面(常常是隐含的,却对我们理解整部作品至关重要)交代出来——这是莎剧的高超艺术功力。悲剧恰恰在于,毁灭的是一个卓越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对于麦克白和夫人都适用。
《雅典的泰门》
古希腊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
古希腊悲剧常常表现主人公的两难抉择。古希腊悲剧线索单一,只表现一个故事,主要故事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发生,而且不允许有很长的时间跨度。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侧重于描绘处于特殊情境中的悲剧主人公与敌对势力的冲突以及内心折磨斗争的复杂性,借以展示人生价值,探寻现实。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是复杂、丰富而生动的,其发展过程有时延续十几年,地点常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
后期创作阶段(1608-1612),即传奇剧时期。
《暴风雨》等传奇剧4部,
《亨利八世》历史剧1部。
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多元丰富性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性格复杂、丰富、生动,其发展过程要经过长时期的多维度生活、历经各种斗争才能完成。
优美的语言与俚俗、粗野的语言并存。其丰富多彩的语言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莎剧中生活内容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自由、仁慈、善良、正义、爱情、友谊。
莎士比亚悲喜剧的划分是模糊的
十七世纪文学三样式
巴洛克文学
与反宗教改革有关
奢华、绚丽的风格以蛊惑人心、彰显权威
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艺术、文化上的承上启下:上接文艺复兴,下启古典时期、浪漫时期。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画派:推崇理性主义,追求崇高、永恒、和谐的创作原则。
古典主义就是为了反对巴洛克文学而兴起的。将人类的理性发挥到极致,追求一种形式的完美和简约
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以理性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誉观念的矛盾,因而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
“古典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法国的一种文学艺术思潮,它首先表现在文学和戏剧方面,崇尚唯理主义,倡导共性和严格的规范。它同时影响到艺术,在美术中表现为以希腊罗马艺术为楷模,以模仿写实为基本手段,在观察对象的基础上复制美的概念,强调理性和客观,排斥情感和主观的艺术思潮。
古典主义戏剧规则
三一律:单一情节(一件事),单一时间(一天内),单一地点(一个地方)
题材合理:戏剧不能有暴力、流血、裸露这种过激的题材,同时不能渎神,不能批评国王,不能讽刺政治。
一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意识上的和谐,
二是为了让戏剧的语言更加精细
逼真:情节不一定是在现实中真有其事,但是作者前后的设定要使故事合乎理性的逻辑。、
古典主义戏剧特点
王权直接干预,表现感情服从责任,个人服从义务的主题。
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悲剧成为古典主义文学典范
高乃依
《熙德》
基本冲突是义务与情感之间的矛盾,是典型的古典主义戏剧冲突
拉辛
《安德洛玛克》
严守三一律的创作原则,此剧剧情紧凑,有极高的艺术性
莫里哀
贡献:莫里哀的喜剧是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对人生和社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他这种基于对现实的反思而写成的喜剧开创了风俗喜剧的传统。
《可笑的女才子》
辛辣地讽刺了资产者的附庸风雅,抨击了贵族社会所谓“典雅”生活的腐朽无聊
《伪君子》
主人公:答丢夫
概括: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丢夫混进富商奥尔恭家中,企图勾引其妻子,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答丢夫锒铛入狱,奥尔恭幡然醒悟,一家人皆大欢喜
《吝啬鬼》
清教徒文学
清教徒是16世纪在英国国教内部出现的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主张宗教改革。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资格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教会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他们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时代呼声。
约翰·班扬
《天路历程》
小说表现了清教徒在信仰的指引和激励下,靠个人意志以及与上帝的“心灵交流”来战胜人性弱点,走向理想境界的主题
寓言化小说
主人公经历“困难山”、“安逸平原”、“名利场”、“绝望泥淖”,历经种种险阻和诱惑
心路历程:自我超升、自我拯救
弥尔顿
《失乐园》
取材于《旧约·创世记》和《新约·启示录》,上帝被描述成暴君形象,撒旦被塑造成革命清教徒形象,体现了弥尔顿惊世骇俗的反叛精神
《复乐园》
取材于《新约·路加福音》,通过耶酥拒绝魔鬼诱惑的故事,表现清教徒的革命气节
《力士参孙》
取材于《新约·路加福音》,通过耶酥拒绝魔鬼诱惑的故事,表现清教徒的革命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