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教资4.1 认知过程
4.1 认知过程
注意
注意的概念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感觉
感觉的概念
感觉种类
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
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
平衡觉(静觉或姿势感觉) eg:晕车、晕船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能力)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感觉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感觉阈限(量、数值)
绝对感觉阈限(感觉出最小自己的量)
差别感觉阈限(感觉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
暗适应
明适应
嗅觉的适应
皮肤觉的适应
听觉的适应
味觉的适应
……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正后像
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补偿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
知觉
知觉的概念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诱导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错觉
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对象性)
整体性
理解性
很场景
观察
观察的含义: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感知觉的发展和应用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感觉发展的特点:发展迅速
中学生知觉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
中学生知觉的精确性不断提高
逻辑性知觉开始出现
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逐步完善
观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强度律
差异律
活动律
组合律
记忆
记忆的概念
记忆的主要类型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形象记忆
视觉记忆
听觉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概念
特点
时间极短
容量较大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
瞬时记忆向短时记忆转换取决于注意
编码
图像记忆(形象特征、视觉器官的编码)
声像记忆(听觉器官的编码)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概念
特点
时间很短
容量有限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复述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
编码
听觉编码(主要)
视觉编码
长时记忆
概念
特点
容量无限
保存时间长久
编码
分类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都不同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记忆过程
识记
保持
回忆或再认
遗忘
遗忘的原因
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说)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
主张
干扰抑制说
代表人物:詹金斯、达伦巴希
主张
动机说
提取失败说
同化说
遗忘的规律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捷性
持久性
准确性
准备性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质量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复习的时间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
复习的方法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
复习的次数
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一次性复习内容的数量不宜过多
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及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
思维
概念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思维的品质
1. 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度)
2. 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度)
3. 思维的独立性
4. 思维的批判性
5. 思维的灵活性
6. 思维的敏捷性
7. 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分类
思维的发展水平(凭借物)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思维的指向型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思维的创造程度
再造型思维
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
比较和分类
抽象和概括
具体化和系统化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
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
定势与功能固着
酝酿效应
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原型启发
情绪与动机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与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重视非逻辑思维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方法
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射击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
表象与想象
概念
想象的分类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痛觉是最难适应的,因为痛觉具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