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先秦文学
郭版先秦思维导图 ,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础,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编辑于2024-03-13 11:47:37先秦
口头文学
上古歌谣
神话
神话演变
历史化
文学化
宗教化
《山海经》
诗歌
《诗经》
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共有 305 篇。 ○另有 6 篇笙诗,有目无词。(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 “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赋比兴是其表现手法。内容丰富,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分类
表现手法
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赋运用得十分广泛,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很常见。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比:以彼物比此物 《诗经》中大量用比,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蝤蛴、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诗经》中多数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 (“有茂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 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
主要内容
艺术成就
直抒胸臆的特色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语言的声律节奏
1.四言为主 : 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2.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多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 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蒹葭》《柏舟》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周南 •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 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 “不我过”
《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 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以“丁丁”“嘤嘤” 摹伐木、鸟鸣之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以“依依” “霏霏”,状柳、雪之态
3.双声叠韵: 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音节舒缓悠扬,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经》 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辗转”“参差”“踊跃” 等,叠韵如“委蛇” “差池”“绸缪”“窈窕”等
4.押韵方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 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诗经》中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 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5.语言是经提炼加工的书面语,精于锤炼词语和善用各种句式、修辞
四家诗
汉代传授⻬、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诗》为⻬人辕固生所传。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流传至今。
四始六义
《楚辞》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诗歌总集,名称始见子 《史记•酷吏列传》,是战国后期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六字句和五字句为基本句式,形式自由,句式多变,极富于表现力。《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表现楚国的民俗风情,又吸取楚地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此外,也指以屈原为首的一群作家的诗歌总集名称,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以《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为代表作,还收有后人如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刘向等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vs赋
《离骚》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长诗。 对于“离骚”二字的解释,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无比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灿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的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风骚: 《诗经》与《楚辞》的并称,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 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简括而称为“风骚”。“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 国古代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发端之作。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
主要内容
1) 爱国之情:在朝殚精竭虑辅佐怀王,疏远后置个人进退生死于度外,始终将君国运运系于心中 2) 美政理想:希望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共建一个以民为本,举贤使能,修明法度的国家 3) 批判精神:揭露世俗浑浊,责数楚王昏惑,痛斥群臣谗邪
艺术手法
其他作品
《九歌》:原为远古歌曲的一种名称,现在指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一组抒情诗,共十一篇, 《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国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礼魂》为送神曲。在内容上,《九歌》受到楚国民间宗教巫术文化的影响,均是借神灵以抒情,多有恋情的描写。在艺术上,尤其善于把景物的描写、环境的衬托、气氛的渲染与人物思想情感的抒发完美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十分优美的艺术境界。语言清丽优美,自然生动,节奏舒缓,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九章》:作者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思美人》《桔颂》《抽思》《惜诵》、《惜往日》《悲回风》《涉江》《怀沙》《哀郢》九篇作品。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达身世和遭遇,较之《离骚》 具有更多的纪实性。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天问》: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语言别具一格,句式以四言为主,不用语尾助词,四句一节,每节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全诗通篇足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内容奇绝,显示出作者沉潜多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的个性,表现出超卓非凡
《招魂》《卜居》《渔父》
《楚辞》影响:遗世伟词,卓绝一世
散文
历史散文
《尚书》
《逸周书》
《春秋》
春秋笔法
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手法。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公羊传》由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后汉景帝时公羊寿及其弟子胡毋生写定;《穀梁传》由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撰,汉时由传人写定。这两传都注重阐述《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 《左传》重在补充史实,文学价值更高。
《国语》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八国史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 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 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左传》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艺术特色
长于叙事
1.运用多种叙述手法
《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但也运用了倒叙与预叙的手法,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 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烛之武退秦师》采用20多种叙事手法
2.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 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3.记事精妙绝伦,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辞、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4.善于描写战争
结构完整,情节精彩,运笔灵活,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内外因素
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代,而在行文中还揭示了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整饬军纪,遵守诺言,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则是君臣意见分歧,盲目进逼晋师
以简练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5.叙述颇具戏剧性,故事性强
《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
如“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
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
如“成公十年”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联的情节。写晋侯所梦大厉,画鬼如生,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
6.引入议论,发展了春秋笔法
以“君子曰”来评人论事,总结陈词,倾向鲜明。 事件叙述中往往不加褒贬,而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细节描写来表现其思想性格,行文冷静但倾向鲜明
善于写人
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
晋文公是《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成为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他在即位前的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等性格特点,并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言中见事,诗中有言,重视刻画人物的行动、对话,刻画了许多各具性格特征的动人形象
胸怀大志、坚定沉着的晋文公重耳、老谋深算的郑庄公
工于记言
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练含蕴,词约义丰,采用外交辞令并精心提炼,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战国策》
艺术特色
鲜明的人物形象
1.人物事迹集中
打破编年体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记述中心,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使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这类作品,显示了由《左传》 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2.对其他各类型人物有所刻画,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斶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还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3.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描写人物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生动形象
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博引史事,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抽象真理
巧于比喻
《楚策四》载庄辛说楚襄王,庄辛针对楚襄王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而进谏,说明国君如此行径必遭杀身之祸。他运用四种譬喻,即蜻蜓为五尺之童所黏捕,黄雀被王孙公子射杀,黄鹄被射者捕获,蔡圣侯因放荡逸乐被楚大夫子发用绳索捆缚。四种譬喻,由小到大,逐渐过渡到楚襄王本身,指出其所作所为正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是从切身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贴切深刻,饶有风趣,很有说服力。其他“唇亡齿寒”“危于累卵”
善用寓言
如“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 这些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铺厉张扬
沉而快,雄而隽,气势充沛,入江河直下,词风逼人,似高屋建瓴
eg.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极具鼓动力量。 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极力夸张渲染齐国之强,临淄之胜,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
明畅通俗
语言通俗明白,接近当时人们的口语,极少生僻词汇,别扭的句式或怪异的表达方式,把口语、今语自然和谐融为一炉,构成浑然的艺术整体
诸子散文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约成书于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通行本《论语》共 20 篇,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语言含蓄隽永、言简意赅,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富有启发性和哲理性。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春秋》《易书》合称“五经”
《墨子》
《老子》艺术特色
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文句大体整齐,有的全是韵语,有的整章用韵、韵散结合
押韵无一定格式,多随文成韵,较为自由,用韵规则不一
有遣词用语与“楚辞”相似者
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eg.天之道,犹张弓欤?
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方言、谚语、格言警句
《庄子》艺术特色
意出尘外的构思
题材的选择以寓言为主,着意拉大与现实的距离,“以厄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所接 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 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
“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一书中有寓言故事二百多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应帝王》中的“浑沌凿七窍” ; 也不乏自出机杼的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再如仅《逍遥游》前半部分,庄子就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 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
寓言故事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环环相套,连缀成整体,形成连环式结构
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
“北冥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 者九万里”(《逍遥游》),宏伟壮观,惊心动魄,写尽大之玄妙。 “杯水芥舟,朝菌蟬姑”(《逍遥游》),“蜗角蛮触”(《则阳》),曲尽小之情状。 而“骷髅论道”(《至乐》),“庄周梦蝶”(《齐物论》),人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想象奇特恣纵,伟大丰富。
穷形尽相的描写
汪洋恣肆的文风
《孟子》艺术特色
主要特点是好辩而善辩,极具雄辩特征。孟子文章的雄辩特征并非简单的义正言词,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的特征:
1.善用类比推理,循循善诱,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
如《梁惠王下》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可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欲情故纵,反复诘难)
2.气势丰沛,是非鲜明
气势浩然是 《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如《滕文公上》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此文表现的特点是:一旦对方被纳入自己的思路,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也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使其写起文章来,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 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 文气磅礴, 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3.善用比喻和虚构寓言说理
《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坊也”,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再如,“以若所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群士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还有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一曝十寒”等巧妙设喻。
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妾”,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成功地以齐人言行譬喻官场中那般钻营富贵利达之徒,讽刺他们的卑鄙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
4.散文语言特征
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和古奥难懂的 《尚书》 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荀子》
通才之文,博大精深
学者之文,严谨周详
长者之文,老练淳厚
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故事,广用比喻常用一连串对比eg.《劝学》
《韩非子》艺术特点
1.揭露实情,无所掩饰
例如 《备内》篇论君主如何防备宮内篡位夺权,指出人与人之问都是利害关系,亦揭露出丑恶、肮脏等实质。
2.高度的总结性和非凡的深刻性,既细致周详,又透彻锋锐。
3.多属政论,但体式多样,不一而足
如《五蠹》《显学》为长篇专论,《三守》《备内》则为短篇专论,《难一》《难二》属于驳论之体,《难势》《定法》 系辩难之文;以韵文为主的又如《主道》《扬权》,呈骈偶倾向的有《功名》《大体》,还有纲目式的经说文如《解老》,长编式的专辑体如《说林》及内、外《储说》……这些文体有的是对前人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的则为韩非所独创。
4.寓言荟萃
书中共有寓言三百多则,居先秦各家著作之首,《韩非子》第一次推出;尉为大观的寓言专辑,其中多为广譬博喻,宣扬法家思想的内容,著名的如“老马识途”“远水不救近火”(《说林上》)“滥竽充数”(《内储说上》)、“自相矛盾”(《难一》)、“守株待免”(《五蠹》)等等,多已演为成语,广为流传
《吕氏春秋》《晏子春秋》《管子》《孙子》《商君书》
先秦说理散文的逐步成熟
先秦散文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