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汉语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古代汉语思维导图,主要包含知识要点、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等,欢迎点赞收藏!
编辑于2024-03-20 22:29:51思维导图
知识要点
通假字
《子路、曾皙、冉 有、公西华侍坐》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劝学》
1.輮以为轮:“揉”通“燥”,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师说》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语意未尽须停顿。
《六国论》
1.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暴露,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厌”通“屡”,满足。
《鸿门宴》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遨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早些。 6.令将军与臣有郤:“邻”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沛公不胜梧构:“梧”通“杯”,盛酒的器皿,这里代指酒。 10.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
古今异义
《子路、曾、冉 有、公西华侍坐》
1.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劝学》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 2.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制品,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广泛的学习 今:知识丰富 4.蚂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 今:帮凶、走狗
《师说》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因果关系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4.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六国论》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它实际上的数 今: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和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3.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又,又一次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先例,旧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鸿门宴》
1.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 今:因果关系连词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 今:副词,很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 古:黄河以北河南 今:指河北省 古:黄河以南 今:指河南省 6.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说来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鱼和肉 今:鱼的肉
一词多义
《子路、曾、冉 有、公西华侍坐》
方:①方(方圆)六七十,如五六十 ②且知方也(道理,是非准则) 知: ①如或知(了解,动词)尔,则何以哉 能: ②可使有勇,且知(知道,懂得,动词)方也 ①非日能(胜任,动词)之,愿学焉 ②敦能(能够,动词)为之大
《劝学》
利:①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②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一:①骐骥一跃(数词,一) ②用心二也(形容词,专一)
《师说》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a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六国论》
兵:①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②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③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事:①以地事秦(动词,侍拳)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始:①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②始速祸焉(副词,才) 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鸿门宴》
辞: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别,告辞) ③大礼不辞小让(计较,讲究) 意: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②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谢:①旦日不可不蛋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 ②哙拜谢(感谢) ③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去:①亡去不义(动词,离开) ②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 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作名词,交情) ②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尽) ②沛公不胜构(动词,禁得起)
词类活用
《子路、曾、冉 有、公西华侍坐》
1.可使足民(足,使动用法,使……富足) 2.名词作动词 端章甫(端,穿礼服:章甫,戴礼帽) 风乎舞雩(风,吹风) 三子者出,曾晳后(后,落后) 3.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敢的精神)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小事)
《劝学》
1.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日,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向上/向下)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形容词作名词 登高而招(高,高处) 积善成德(善,善行)
《师说》
1.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师,学习) 师道之不复/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师,从师) 君子不齿(齿,并列,排列) 2.名词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3.形容词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耻,以……为耻) 4.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明,高明的地方)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5.形容词作动词 位卑则足羞(羞,感到羞耻)
《六国论》
1.使动用法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亏,使……亏损)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 2.形容词作动词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 始速祸焉(速,招致) 3.形容词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小的地盘/大的地盘) 4.名词作动词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事:侍奉;礼,以礼相待) 5.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1月,一天天/一月月) 理固宜然(理,按道理)
《鸿门宴》
1、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称王) 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吾得兄事之(事,侍奉) 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 2.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命)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率领) 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止;内,通“纳”,使……进入)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裂) 3.名词作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夜,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毫毛不敢有所近(近,接触,占有) 入关破秦(破,攻破) 5.形容词作名词 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的事)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词性
代词
助词
动词
用法
①代人、代物、代事。 ②指示代词,常组成“之类”“之徒”“之人”等短语。
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表修饰关系。 ②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补足音节,舒缓语气。
用在表示处所的词前。
词义
他(她、它) 这些人,这类人
的
不译
不译
不译
不译
往,去,到……
例句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 𫐓使之然也(《劝学》,代物)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荀以天下之大(《六国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而”的用法
词性
连词
助词
用法
①表示并列关系。 ②表示递进关系。 ③表示顺承关系。 ④表示转折关系。 ⑤表示假设关系。 ⑥表示修饰关系。 ⑦表示目的关系。 ⑧表示因果关系。
复音虚词“而已”,表示限制语气。
词义
不译,或译为“又” 并且,而且 就,接着(或不译) 但是,却 如果,假如 地,着(或不译) 于是,就
相当于“罢了”
例句
蟹六跪而二鳌(《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舍瑟而作(《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 侍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吾尝终日面思矣(《劝学》)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于”的用法
词性
代词
副词
介词
语气助词
用法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 ②放在动词后,表示被动。 ③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 ④固定搭配“于是”。 ⑤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①表动作、行为。 ②表判断。
①表示被动,常与“所”搭配。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词义
在,到,从 被 对,向,对于 表示承接或因果 比
做,作为,充当,变 成,成为,认为等 是
被 替、给
呢
例句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青,取之于蓝(《劝学》,从) 不拘于时(《师说》)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对) 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 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劝学》,凝结)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认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房(《鸿门宴》)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何辞为(《鸿门宴》)
“以”的用法
词性
介词
连词
用法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所用的办法、工具。 ②表示凭借。 ③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①表示目的。 ②表示承接关系 ③表示因果关系。
词义
用、拿 凭借、依靠、凭……身份 把
用来 而,来(或不译) 因为(表原因),才表结果)
例句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具告以事(《鸿门宴》)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因为) 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才)
“其 ”的用法
词性
代词
副词
用法
①第三人称,作为定语,可代人、代事物。 ②第三人称,一般代人作为主谓短语中的主语。 ③指示代词。
表示揣测语气。 表反诘语气。
词义
他(们)的、它(们)的 他,它,(不能加“的”) 那,那些
大概,或许,恐怕 难道,岂
例句
吾令人望其气(《鸿门宴》)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其可怪也欤(《师说》)
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篇目
《子路、曾晳、冉 有、公西华侍坐》
《劝学》
《师说》
《六国论》
《鸿门宴》
判断句
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臂非加长也 声非加疾也 君子生非异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此亡秦之续耳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被动句
篇目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劝学》
《师说》
《六国论》
《鸿门宴》
被动句
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拘于时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泊牧以谗诛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省略句
篇目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劝学》
《师说》
《六国论》
《鸿门宴》
省略句
鼓瑟希,铿尔,(曾皙)舍瑟而作
揉(之)以(之)为轮 揉(之)使之然也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日师日弟子云者,(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为(吾)击破沛公军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之)俱死也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则与(之)一生彘肩 竖子不足与(之)谋 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加彘肩(于盾)上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毋从(其)俱死也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倒装句
篇目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劝学》
《师说》
《六国论》
《鸿门宴》
倒装句
【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定语后置】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状语后置】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僅 浴乎沂,风乎舞雪 为国以礼 以吾一日长乎尔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状语后置】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定语后置】 苟以天下之大 【状语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宾词前置】籍何以至此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状语后置】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