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2.0版第24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本节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基本内容,需要对该部分内容重点把握。 包括人口分布,人口容量,人口问题,方便打印出来进行系统学习,后续会持续推出高三一轮复习的所有知识思维导图,记忆方法等,敬请期待和关注。
编辑于2024-03-23 11:32:08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全攻略:掌握核心技巧,轻松解题!内容涵盖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基础、二次函数平移规律、解析式确定方法(顶点式/交点式/一般式)及实际应用。重点解析图像性质、对称轴公式(x=-b/2a)、顶点坐标求法,以及通过自变量取值判断a±b c符号的诀窍。教你三种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并强调建立坐标系实现数形结合的关键作用融合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几何知识,通过最值分析解决利润优化等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精讲:掌握核心,轻松解题!本文系统梳理反比例函数要点:从坐标系基础到k的几何意义(k决定面积),详解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的三步操作设式、代点、算k。重点分析双曲线特性:图象对称性(y=±x为对称轴)、象限分布规律(k>0在一三象限,k<0在二四象限),以及跨象限比较坐标的技巧。特别强调坐标法在几何问题中的高效应用,通过典型例题揭示如何利用图象特征快速求解函数解析式。
"初中数学整式与因式分解精华指南来啦!掌握这些核心知识点,代数难题轻松破解: 1 整式运算:从单项式到多项式,涵盖加减乘除步骤、幂的运算法则(零/正/负指数),重点突破去括号符号变化规律与合并同类项技巧。 2 因式分解:紧扣"一提二套"核心方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积的形式。 3 求值策略:先化简再代入数值计算,代数式求解事半功倍。 附方法总结与符号变化口诀,基础考点一网打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全攻略:掌握核心技巧,轻松解题!内容涵盖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基础、二次函数平移规律、解析式确定方法(顶点式/交点式/一般式)及实际应用。重点解析图像性质、对称轴公式(x=-b/2a)、顶点坐标求法,以及通过自变量取值判断a±b c符号的诀窍。教你三种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并强调建立坐标系实现数形结合的关键作用融合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几何知识,通过最值分析解决利润优化等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精讲:掌握核心,轻松解题!本文系统梳理反比例函数要点:从坐标系基础到k的几何意义(k决定面积),详解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的三步操作设式、代点、算k。重点分析双曲线特性:图象对称性(y=±x为对称轴)、象限分布规律(k>0在一三象限,k<0在二四象限),以及跨象限比较坐标的技巧。特别强调坐标法在几何问题中的高效应用,通过典型例题揭示如何利用图象特征快速求解函数解析式。
"初中数学整式与因式分解精华指南来啦!掌握这些核心知识点,代数难题轻松破解: 1 整式运算:从单项式到多项式,涵盖加减乘除步骤、幂的运算法则(零/正/负指数),重点突破去括号符号变化规律与合并同类项技巧。 2 因式分解:紧扣"一提二套"核心方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积的形式。 3 求值策略:先化简再代入数值计算,代数式求解事半功倍。 附方法总结与符号变化口诀,基础考点一网打尽!"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2.0版第24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
特点
总体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少
主要特点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是北纬10°—50°最为集中
原因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且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气候适宜,平原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
主要分布于近海岸地带
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距离海岸200千米的沿海地区
原因
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水网密集,排灌方便,开发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区
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区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区人口密集
特点
这些地区沿海工商业经济发达,也是世界主要河流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农业区
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地带
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原因
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耕,人口稠密
高山、高原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大,人口较稀疏
特点
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
分布状况
各大洲、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人口稠密区
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
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
世界古老文明中心地
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历史悠久
农业经济发达
欧洲西部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工商业贸易繁荣
北美东部
美国东部,加拿大东南部
工业、金融、贸易繁荣,经济发达
经济发达区,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
人口稀疏区
中低纬干旱沙漠区
降水稀少,缺乏重组水源
低纬气候湿热地区
过量的水和热不利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高纬度严寒区
常年被冰雪覆盖,年降水量稀少
高海拔地区
地形非常崎岖,终年为冰雪覆盖,很少有人居住
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
各国人口分布不平衡
人口过亿的国家(截至2018年底)
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人口密度
概念
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民的数量
人口密度是一项表示地区人口稠密与稀疏平均状况的指标,人口密度大说明该地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小说明该地人口稀疏,它与人口数量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能反映人口数量)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及原因分析
2.人口容量
3.人口问题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2.0版第24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
总
人口分布不均衡
分
以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为界)
西北地区人口少,东南地区人口多
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和气候
北少南多,东多西少,东北少,西南多,西北少,东南多
西北地区
新疆
气候干旱,水源丰富的绿洲地带人口稠密
西藏
高寒特征,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人口稠密
东南地区
东北
开发历史短,冬季气候寒冷,人口较为稀少
鲁、豫、苏
开发历史悠久,地处温带平原,人口密度很大
特
多
沿海、沿河、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
少
内陆的高山、高原、荒漠地区人口少
经济欠发达、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相对少
原因
东南部
气候
温暖湿润,水热条件好
地形和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多,生态环境良好
经济和交通
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多且集中
开发历史
开发较早,发展历史悠久
西北部
气候
气候干早,降水少,有大面积的荒漠地区,条件恶劣
地形和土壤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耕地少,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和交通
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城镇少且分散
开发历史
开发较晚,发展历史短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及原因分析
知识拓展
产业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各类职业农民和各类水生、土生等农业原始产品,如粮农、菜农、棉农、猪农、豆农、渔民、牧民、瓜农、茶农,以利用生物的自然生长和自我繁殖的特性,人为控制其生长和繁殖过程,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一类行业。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是包括各类专业工人和各类工业或产品。如注塑工、操作工、压铆工、缝纫工、焊工。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对产业划分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产业部门。
第三产业
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现代服务业或商业),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产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业、教育、公共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发达国家
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芬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挪威、冰岛、葡萄牙、希腊、斯洛文尼亚、捷克、卢森堡、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马耳他、塞浦路斯、以色列,韩国
2.人口容量
3.人口问题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2.0版第24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
一般而言,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地区,人口较为稠密
自然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可能因为人文条件的不同,人口数量也会存在显著差异
自然因素
气候
分布
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原因
高纬度地带
严寒限制人类生产生活
雨林地区
过于湿热
干旱的沙漠
降水量稀少、生存环境恶劣
地形
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平原地区
人类主要聚居地
原因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交通便利
易于开发
举例
长江中下游平原
印度的恒河平原
华北平原
特殊
在热带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往往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热带高原、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较为凉爽,雨量适中,不易积水,而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建在巴西高原上,因为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
水源
河流、湖泊沿岸
原因
供水方便
交通便利
水产养殖
举例
北美五大湖地区
特殊
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主要城镇和人口就分布在这些星星点点的绿洲上
分布
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
水源
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不同
如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也高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人文因素
生产力水平
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
工业社会
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人口向城镇聚集
在一些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
产业重心
产业重心从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第三产业倾向于分布在气候更加温暖的地区
东部人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历史
开发时间
开发时间久,人口稠密
开发时间短,人口稀疏
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东亚
南亚
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因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
政策
一些政策能够影响人口的流动或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政治
军事
文化
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及原因分析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2.0版第24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分布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文因素
政治
印巴分治后,大量的穆斯林教徒迁往巴基斯坦,而大量印度教徒则迁往印度,人口分布出现变化
“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
军事
战争等军事活动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致使人们向安全地区迁移,进而影响地区人口密度
有时可以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人口空间分布
文化
婚育风俗等影响人口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盛行早婚早育,增加了出生人口
发达国家和地区盛行晚婚晚育,甚至不育,减少了出生人口
宗教、习俗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
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及原因分析
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
总
描述人口分布均匀还是不均
分
描述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
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递增(递减)
哪些地方分布多,哪些地方分布少
找到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明显)
特
极值区域
什么地方人口分布最多或分布集中,什么地方人口分布最少
分布形状
分布呈点状、环状、线状还是面状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呈面状
河流、海岸线、交通线附近人口分布呈线状
沙漠中城市多分布在绿洲上,人口呈点状
人口分布的原因分析
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
土地矿气水
气候
温和湿润
地形
平坦开阔
水源
水资源充足
土壤
土壤肥力高
一般冲积平原土壤肥力高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社会经济条件较好
经历交
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高
交通
对外交通便利
历史
开发历史悠久
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
自然条件恶劣
气候
气候湿热(干旱、寒冷)
地形
地形复杂,平原面积小
水源
水资源短缺
土壤
土壤肥力低
社会经济条件较差
历史
开发历史较短
交通
对外交通不便
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低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2.0版第24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及原因分析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人口容量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
既定的
经济技术水平
社会文化条件
对外联系
保证前提
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良好生态环境
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在人口数量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前,可以控制人口,最终人口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稳定
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于饥荒、疾病、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新建立
人类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上具有主观能动性
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是有限度的
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来表示,大小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自然资源状况
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自然资源的“短板”决定的
如西北地区估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依据是水资源
资源丰富的区域能承载的人口较多
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土壤、水、矿产等
案例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
依靠岛国的位置、众多的良港,发达的科学技术,通过进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出口本国产品,提高了本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的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开发新的资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
科学技术的提高
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促进区域间的贸易
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
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均消费水平
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消费水平而言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2.0版第24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人口容量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是有限度的
各因素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资源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贫乏,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利用率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
保证前提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
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特点和意义
特点
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意义
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追求人口合理容量的原因
现代社会人口过快增长,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人口数量增多
对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
资源短缺问题
造成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
环境问题
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
社会问题
追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态度
有合理人口意识,敬畏人口合理容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措施
制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整个世界
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消除贫困
各国、各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制定人口战略、人口政策
整个世界
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城市化、关注老龄化
各国、各地区
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数量
提倡合理消费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2.0版第24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比较
含义比较
环境承载力
某种资源养活的人数
长短不齐的板
环境人口容量
最多能养活的人口数量
取决于最短板
生存
合理人口容量
适宜养活的人口数量
发展
数量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 = 最小的环境承载力(最短板)
环境人口容量 ≥ 人口合理容量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3.人口问题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人口结构不合理(如男性比重偏高)
措施
转变生育观念
人口老龄化
措施
放宽生育政策,延迟退休
人口素质较低
措施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措施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措施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措施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等
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打印2.0版第24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3.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
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影响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社会需求不旺,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创新能力下降,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滞缓先进制造业发展;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社会财富中用于养老支出增加较快,阻碍储蓄率提高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延迟退休,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有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原因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
措施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趋势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知识点睛
北京(大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规律
人口数量多,青壮年占比逐渐增大
人口老龄化加剧
劳动力人口占比减少,数量急剧减少
乡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规律
人口数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占比大
人口老龄化严重
典例
北京常住人口中外国及外省来京人口占比大的原因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各国派驻外交机关及人员集中于此,各省市政府及文化等派出机构多
北京是区域经济中心,就业机会多,大量劳动力大量涌入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高校及文化部门多,使得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人员多
北京的人口问题
人多
就业难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老龄化
城市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
合理解决北京人口问题的措施
人多
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市功能
增加幼儿园、中小学数量,减轻入学难
出台相关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中高端人才落户
老龄化
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增加赡养老年人的服务设施
城市问题
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
老年人口密度重心≠老龄化
社会现状:吸引大量外来人口的同时也会吸引大量的老年人
我国大量老年人远距离迁移的原因
帮子女带孩子或与子女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