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新诗(二)
这是一个关于新诗(二)的思维导图,主要包含中国诗歌会诗人群、臧克家、后期新月派、现代派诗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新诗(二)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中国诗歌会
成立于1932年九月,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直接承续了上一时期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又是本时期所产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有机关刊物《新诗歌》,其发起人有穆木天、浦风、杨骚、任均等人。作为其前驱诗人的殷夫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
诗歌观念
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狂雨”,要求诗歌缩短与大众的距离,“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上把握与反映现实,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
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创作特点
及时迅速的反应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但由于奉行作战集体主义的群体即革命队伍及其领导者革命政党作为诗歌主体,因此必定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艺术表现上,大多采用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
诗歌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强调“诗歌应当与音乐结合一起,而成为民众歌唱的东西”
影响
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并表现了强烈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别具刚健、粗犷、壮阔的力的美,以及历史沸腾时期的昂扬的激情。
导致了抒情性因素减弱,叙事性因素加强的趋势,促进了叙事诗的发展。
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
其所作诗歌大都是急救之章,艺术上比较粗糙。
把反映现实生活重大题材推向极端,完全抹杀与否定了非重大题材的作品,也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
臧克家
形式上,受新月派影响。
对下层人民表示极大同情,坚持现实主义精神。
为苦闷彷徨中的中国青年提供了另一种人生态度——“坚忍主义”,体现了与中国农民在精神上的深刻联系。
农民式的写作态度,苦吟特色——对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的继承
讲究形式凝练整齐、节奏韵律。
后期新月派
定义
创作特色
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势
诗感发生变化,对自我生命的体悟是后期新月诗的基本诗感
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艺术表现和抒情方式上越来越趋近现代派,通过暗示和象征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十四行诗
1920年代闻一多推崇十四行诗,将其译为“商籁体”
在后期新月派诗人的带动下,各大报刊纷纷发表十四行诗,形成形式试验的热潮。
在十四行诗体里发现了中西诗歌诗体形式的某种契合点,为新诗的形式创造提供了新的经验。
孙大雨《决绝》、饶孟侃《弃儿》、卞之琳《一个和尚》,这些作品为绵延至今的汉语十四行诗的写作开辟了道路。
现代派诗人
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成为在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由后期新月派于1920年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
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戴望舒被视为现代诗派的“诗坛首领”,他的《我的记忆》是现代诗派的起点
施蛰存在《现代》第4卷第1期上发表《又关于本刊中的诗》是现代派诗歌的宣言,强调写纯然的诗、写“现代”的诗
诗的现代性
现代生活上,现代派诗为中国新诗坛提供了“现代都市风景线”
1930年代现代派诗人典型的“现代情绪”是“都市怀乡病”
艺术特点
在诗的表达上,强调“适度地把握真实与想象,表现与隐藏,隐与显的关系”。
现代诗形上无意的采取一些比较生疏的古字或虚词,与李金发的语言实验产生关联
重新举起“诗的散文化”的旗帜,强调打破诗的格律,重视诗的思维、诗的情绪,在此基础上建立诗的韵律,追求诗的朦胧美,仍是诗的贵族化的路子,内容是诗的,形式则是散文的。
代表人物戴望舒
汉园三诗人
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
东西方诗学融合的新一代诗人
卞之琳
“小处敏感,大处茫然”
贡献
由主情向主智的转变。
诗的非个人化
废名
离奇与晦涩
联想的突然性
林庚
新的格律诗试验
前期多为自由诗,到了《北平情歌》时代开始从现代生活语言全新节奏的把握与中国民族诗歌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规律的探讨中寻找新诗的新的格律,具有“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