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第十一章 老舍
这是一个关于第十一章 老舍的思维导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第十一章 老舍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生平
老舍(1899—1966),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出身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有利于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
创作
20年代:赴英、加入文学研究会、新加坡逗留
三部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30年代(高峰):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等任职
长篇(六部):《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
中篇:《我这一辈子》
短篇:《断魂枪》《月牙儿》《微神》《柳家大院》……
抗战时期:只身赴武汉、主持文协
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
《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建国后:以戏剧为主;《龙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茶馆》,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
第二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的全景式的描写,写到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舍第一个表现了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变革中市民的思想、命运。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已经成为文化史的象征。
老舍的小说创建了独特的文体风格:“京味”小说,体现了现代小说民族化、个性化的方面巨大的突破。
老舍“视点”的独异性在于他关注的并非阶级或阶层的划分,而是“文化”对于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探讨“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市民形象(四种)
“老派市民”——“乡土中国的子民”
如:张大哥(《离婚》)、祁家老太爷(《四世同堂》)、老马(《二马》)、牛老四(《牛天赐传》)、老张(《老张的哲学》)、猫民(《猫城记》)寓言体小说
特点
他们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教法思想包袱
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很保守、闭塞,迷信某种道理,墨守成规,恪守某种哲学,思想僵化
缺少活力,在时代转型中表现出一种精神病态
塑造手法
作家通过揭示其精神病态,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进行批判,这种批判延续着鲁迅的“国民性”思考
执着地探讨城市与人的关系,探讨文化对人性及人伦关系的影响,通过市民反思传统文化
典型:《二马》老马、《离婚》张大哥、《四世同堂》祁老太爷、《猫城记》“猫民”
老派市民的形象特征
《离婚》张大哥
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
第一代:祁老人
中国老派市民因循守旧、保守苟安的弱点;懦弱、善良
讲礼仪、好气派、重面子。国民性弱点中的文化;排拒洋式生活、排斥资本主义文明
由一个传统礼教的维护者成为了民族尊严的捍卫人,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第二代:祁天佑
缺乏自己的独立位置和个性的一代人
“新派市民”
如:纨绔子弟:《离婚》的张天真,《四世同堂》的祁瑞丰、冠招弟;西崽:蓝小山、丁约翰之类。显示了老舍对五四以来资本主义气质的个性解放的质疑
特征
受到了外来“洋风”的鼓动,希望过上洋人式的西式生活,貌似洋派,却实则无力场无操守,无聊而无所事事,只顾眼前,贪图享乐,为了一己私利可以出卖尊严,出卖国家,甚至做败家子、做亡国奴、做汉奸也无所谓,他们的无聊连日本人都看不上,甚至看得更贱。
总结为:虚荣、浅薄、堕落。文化冲突
方法
老舍用白描的手法,又进行浓墨嘲讽,如画粗俗的漫画,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蕴涵有对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交织着作家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谨慎以至排拒的态度
“正派”或“理想”的市民
典型:《老张的哲学》赵四,《赵子曰》赵景纯,《二马》李子荣,《离婚》丁二爷,《四世同堂》天佑太太、韵梅、钱默吟
本性善良,平时操心油盐酱醋,侠客兼实干家,不浮夸,没架子,有头脑,有能力,有追求;不受日本人欺辱,民族危难时便挺身而出,坚毅沉着,忘我地成为独立支撑的大柱,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中,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手法
“大团圆”式的戏剧结构,暗喻他们为建设新民族、新国家的精神力量。表现了老舍对这一类市民的欣赏(理想):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唤起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探索文化转型的出路。体现老舍倾向传统的道德观
城市底层平民
如:《月牙儿》母女,《骆驼祥子》祥子、二德子、老马祖孙、小福子
以《骆驼祥子》中的骆驼祥子为例,对城市文明病、城市与人性的关系的探讨
祥子(进城者)
品性:勤劳、有活力 → 堕落
心情:相信自己 → 凭什么?怀疑 → 无所谓
资产:无 → 有 → 无
人物形象分析(祥子)
第一阶段:进城打工的流动者
小农意识的蜕变、农业社会价值观向资本主义理想前进
价值依托——车(生产工具)
第二阶段:骆驼祥子
虎妞的“酒肉宴”
捡骆驼、摆脱虎妞、曹先生家拉包月被敲诈,怀疑世界的公道
心理特征:从农村来的祥子,朴实而倔强,保留男人的血性,想做的正大光明,不想被女人安排生活。祥子的心理定式受到城市规则的冲击,但是祥子还要强、“争做人”
第三阶段:虎妞的丈夫
二次失车:大志和理想大大减弱
认命:回到人和车厂
反抗(挣扎):不愿认同虎妞,苦奔拉车——自尊、反抗懒
毁灭:虎妞的死
第四阶段:“无赖的车夫”
第三次失车:失去目标、依托、理想,已失去了车夫的职业操守
渐变成无赖:处处占别人便宜
堕落:不爱惜车、不拼命跑,淡而不厌地出车,对顾客瞪眼,不遵守交通规则,抽烟喝酒、赌钱,接受夏太太引诱而惹病并泄露给大家
挣扎:找曹先生拉包月、寻找小福子。已不再争“人”的权利、独立、自由,“往野兽坑里直坠”
第五阶段:“走兽”
坠入深渊
活着的僵尸,只等着到乱坟岗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