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思维导图,包含心理、教育研究与科学方法论、课题选择与研究设计、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等。
编辑于2024-04-09 21:45:57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篇 心理、教育研究与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一、科学与科学研究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性质和地位
三、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四、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
二、研究过程的特殊性
三、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第三节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五、伦理性原则
第四节 心理、教育科学研究与理论建构
一、理论及其与研究的关系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特征和功能
三、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建构
四、评价理论的标准
第二章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概述
一、科学方法与科学方法论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三、心理与教育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四、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哲学方法论
一、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哲学前提
一、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哲学前提
二、科学的心理观与教育观
三、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一、系统方法论的基本思想
二、系统方法论对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主要类型
二、心理与教育研究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三、心理与教育研究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新特点
第一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总特点
一,研究背景的现场化
二,研究方法的多学科化
三,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四,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五,研究结果的数学化
第二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生态化特点
一,生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二,生态化趋势的基本特点
三,生态化趋势的意义
第三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一,跨文化研究的兴起
二,跨文化研究的特殊价值
三,跨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第四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计算机化特点
一,计算机在心里教育研究中的主要应用功能
二,计算机在心理与教育研究各领域的应用
三,使用计算机的优点
四,使用计算机的局限性
第二篇 课题选择与研究设计
第四章 研究课题的选择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课题选择
一、研究问题的特征
二、研究课题的类型
三、课题选择的意义与原则
四、课题确定的程序
五、目前研究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课题选择的策略
一、社会需要与课题选择
二、理论发展与课题选择
三、研究文献与课题选择
四、研究过程与课题选择
五、科技进展与课题选择
第三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假设的特征与功能
二、假设的基本类型
三、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
四、评价研究假设的标准
第四节 研究课题的论证与评价
一、课题论证的意义
二、课题论证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三、课题论证报告的撰写技巧
四、论证报告撰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课题评审程序与方式
第五章 研究文献的查阅
第一节 研究文献的类别与特点
一、研究文献及其类别
二、目前研究文献发展的新特点
三、研究文献查阅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节 研究文献搜集的原则、渠道与方法
一、研究文献搜集的原则
二、研究文献搜集的渠道
三、研究文献搜集的方法
第三节 研究文献的阅读与记录方法
一、研究文献阅读的原则
二、研究文献阅读的方法
三、研究文献记录的方法
第四节 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特点与作用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与内容
三、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
四、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法
第六章 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
二、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
三、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
四、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
五、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
六、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的标准
一、研究的信度
二、研究的效度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取样的设计
一、取样设计的意义与原则
二、取样的一般程序
三、取样的基本方法
四、取样误差的计算
五、样本大小的确定
第四节 研究变量的确定与研究指标的设计
一、变量的基本类型
二、研究变量的选择
三、研究指标及其测量水平
四、研究指标设计的原则
第五节 研究变量与指标操作定义的设计
一、操作定义及其特征
二、操作定义的作用
三、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
四、操作定义设计的方法
第六节 无关变量控制方法的选择
一、无关变量的主要类别
二、无关变量的两种影响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
第三篇 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
第七章 观察法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观察法的含义以作用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
观察法的特点
一、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的活动。
二、观察是在自然条条件下发生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
三、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四、观察是在一定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
五、观察总是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
观察法的类型
(1)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3)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4)有结构观察,无结构观察。
(5)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价观察。
观察法的设计与实践
一、观察法的设计
1、明确观察目的。
2、确定观察内容。
3、选择观察策略。
4、制定观察记录表。
5、训练观察人员。
二、观察法的实施
第二节 主要观察策略
一、参与观察策略
一、适用条件
一、观察者自身的条件
二、观察者的研究目的
三、被观察者的条件
二、实施步骤
(1)、界定问题
(2)、进入情境
(3)、记录资料
(4)、分析资料
(5)、呈现结果
三、评价
二、时间取样观察策略
一、含义与作用
时间抽样观察策略,他要求观察者事先确定所要观察的维度,然后据此有选择的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特点。行为或发生的事情,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事先拟定的记录表上。
时间取样观察策略可以帮助研究者收集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某一行为或事件是否出现或发生。二,该行为或事件出现或发生的频率如何。三,该行为或事件出现或发生的持续时间有多长。
二、适用条件
第一时间取样观察策略只适用于经常发生或出现的行为。
第二,时间取样观察策略只是适用于易被观察到的一些外显行为。
三、实施步骤
(1),界定问题与对象。
(2),编制记录表。
(3),记录资料。
(4),分析资料
四、评价
(1)优点
1、有效
2、观察目的明确而具体。
3、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的观察数据资料
4、省时省力。
5、无需干扰被试嗯正常的活动
6、能提供量化数据
(2)缺点
1、除非在关键时进行特别泄露,否则通过时间抽样观察,难以得到有关环境与情境的信息。
2、由于采用时间抽样观察进行的观察内容只局限于某些方面。加之观察记录结果没有保持行为发生的顺序和连续性,因而难以揭示行为的相关关系作用以及因果关系。
三、事件取样观察策略
一,事件取样观察策略的特点与适用条件。
第一,时间抽样观察考察的单位时时间区间,而事件取样观察考察的事行为事件本身。
第二,时间取样观察,只能研究每15分钟至少发生一次的行为。
第三,相比较而言,时间取样观察教室用于专业研究者使用,而事件取样观察则较适用于教师。
第四,事件取样观察和时间取样观察的获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一个是内容。另外一个是表达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间。
二,实施步骤
第一,首先应确定所要观察的特定事件或行为,给其下操作定义。
第二,确定观察的时间和地点
第三,确定所要记录的信息。
第四,在设计使用记录表和代码系统时,应遵循他们各自的原则和方法。
三,评价
四、行为核查表策略
子主题 1
第三节 观察代码系统的制定
一、观察代码系统的含义与功能
二、观察代码系统设计的原则
三、观察代码系统设计的方法
四、常用的几类观察代码系统
第四节 观察法的评价
一、观察法的优点
二、观察法的局限性
第八章 访谈法
第一节 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
一、访谈法的概念与特点
二、访谈法的类型
第二节 访谈法的设计
一、详细说明访谈目的与变量
二、访谈问题形式的设计
三、具体访谈问题的编制
四、访谈问题反应方式的选择
五、访谈与访谈设计的修订
六、访谈人员的选择
第三节 访谈法的实施过程与技巧
一、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二、接近访谈对象
三、对付拒绝的技巧
四、谈话与提问的技巧
五、追问的技巧
六、访谈的记录
七、访谈的结束与再次访谈
八、访谈结果的整理
第四节 访谈法的评价
一、访谈法的优点
二、访谈法的局限性
第九章 问卷法
第一节 问卷法的特点与类型
一、问卷法的含义与特点
二、问卷法的类型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
一、问卷的一般结构与设计步骤
二、问题的类别与选择
三、问题的表述形式
四、问题排列方式的设计
五、回答方式的设计
第三节 问卷法的实施
一、问卷法实施的一般程序
二、影响问卷回收率的因素
三、影响问卷有效率的因素
第四节 问卷法的评价
一、问卷法的优点
二、问卷法的缺点
第十章 测验法
第一节 心理与教育测验概述
一、测验的含义与特征
二、测验的类型
三、测验的功能
四、测验的编制与使用
五、测验在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 国内常用的心理、教育测验
一、能力测验
二、人格测验
三、其他测验
第三节 测验的新发展——项目反应理论的发展
一、项目反应理论的含义与特点
二、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假设
三、项目反应理论的模型与应用
第四节 测验法的评估
一、测验法的优点
二、测验法的缺点
三、目前测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十一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研究概述
一、实验的含义
二、实验研究的特点
三、实验研究的类型
四、试验研究中自变量、因变量的选择与确定
五、实验设计类型的选择
第二节 真实验设计
一、被试间设计
二、被试内设计
三、配对组设计
四、混合设计
第三节 准实验设计
一、时间序列设计
二、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三、不相等控制组前后侧设计
四、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侧时间系列设计
五、分解样品本前后设计
六、修补设计
第四节 多因素实验设计
一、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含义及意义
二、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类型及特点
第五节 实验研究的评价
一、实验研究的优点
二、实验研究的局限性
第十二章 现场研究
第一节 现场研究概述
一、现场研究的含义与特点
二、现场研究大量采用的背景
三、现场研究的类型
四、现场研究的步骤
第二节 现场观察研究
一、适于现场观察研究的课题
二、观察与记录
三、数据的处理、分析与解释
第三节 现场实验研究
一、现场实验研究的特点
二、现场实验研究的设计
三、现场实验研究范例
四、现场实验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现场研究的评价
一、现场研究的优点
二、现场研究的局限性
第十三章 其他研究方法
第一节 语义分析法
一、语义分析法的含义与作用
二、语义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步骤
三、语义分析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四、语义分析法的评价
第二节 Q分类技术
一、Q技术的含义与特点
二、Q技术的设计与实施
三、Q分类技术的类型
四、Q技术的评价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一、内容分析法的含义、特点与适用范围
二、内容分析的设计与实施
三、内容分析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四、内容分析的评价
第四节 口语报告法
一、口语报告法的含义、特点与作用
二、口语报告法的基本类型
三、口语报告法的设计
四、结果的转译、编码与分析
五、口语报告法的评价
第五节 社会测量法
一、社会测量法的含义、原理与应用
二、社会测量法的基本形式
三、社会测量法的设计与施测
四、社会测量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五、社会测量法的评价
第四篇 研究结果的分析、呈现与评价
第十四章 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定性分析
第一节 研究数据、资料的整理
一、研究数据、资料整理的目的
二、研究数据、资料的质量审核
三、研究数据、资料的评价
第二节 资料的编码
一、编码的类型
二、编码系统的设计与制定
三、编码注意事项及编码员的培训
第三节 定性分析的特点与方法
一、定性分析的特点
二、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定性分析的过程与基本思路
一、定性分析的过程
二、定性分析的基本思路
第十五章 研究结果的定量分析(上)——基本统计分析
第一节 统计分析的功能与基本内容
一、统计分析的功能
二、统计分析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一、研究课题的性质
二、数据的类型
三、数据的分析
四、研究设计
第三节 描述统计
一、集中趋势的度量
二、离散趋势的度量
三、关系的测量
第四节 推论统计
一、总体参数的估计
二、假设检验
三、统计显著性和统计检验力
第十六章 研究结果的定量分析(下)——多元分析与计算机应用
第一节 多元分析方法概述
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多因素问题
二、多元分析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三、多元分析方法的发展
四、多元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多元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其选择
一、多元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多元分析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 电子计算机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的统计分析功能和局限性
二、计算机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
三、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四、统计分析软件包:SAS
第十七章 研究结果的解释
第一节 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结果解释的意义
二、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
三、研究结果解释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解释与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一、外度维度的概括性
二、内部维度的概括性
三、结论概括性的评价
第三节 结果解释与理论建构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类型
三、因果分析的逻辑思路
四、确认因果关系的其他途径
第十八章 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一节 研究报告撰写的意义、特点和程序
一、研究报告撰写的意义
二、研究报告的特点
三、研究报告撰写的程序
第二节 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要求
一、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二、研究报告的行文要求
第三节 研究报告中的表、图运用
一、统计表
二、统计图
第十九章 研究的评价
第一节 研究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评价的意义
二、研究评价的内容
三、研究评价的方法
第二节 研究报告的阅读与评价
一、问题提出部分的阅读与评价
二、研究方法部分的阅读与评价
三、结果部分的阅读与评价
四、讨论部分的阅读与评价
五、结论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元分析
一、元分析的意义和特点
二、元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的测算方法
四、元分析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