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发展与教育
这是一篇关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思维导图,概括了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认知发展与教育、品德发展与教育等。
编辑于2024-04-11 17:04:19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一、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涵
(一)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指个体个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生理和心理上有次序的变化
身体发展:与生长成熟有关的生理变化
心理发展:心理学家
(二)心理发展的定义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2.个体发展:人类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直至死亡的全过程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在持续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
3.毕生发展观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一)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时间性
2.次序性
3.阶段性
4.不平衡性
5.关键期
(二)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1.人的教育须以个体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准备性原则)
2.个体稳定人格形成之前,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是动态的,心理发展即使前提也是结果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已有观点
1.单因素论:个体的身心发展只有一个因素决定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2.二因素论:两个因素决定
遗传&环境共同作用(调和论)
①伍德·沃斯
②斯腾
③评价:孤立因素
3.多因素论:三种或三种以上因素
相互作用论
(二)新观点:五因素交互作用论
1.个体身心发展受五个因素影响:遗传、成熟、环境、教育和主体性
2.遗传等四因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通过主体性发挥作用
3.五个因素在个体一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
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其人:当代心理学三巨人之一
(二)两个概念:认知发展&临床法
1.认知发展
(1)定义: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和面对问题情景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2)举例:拟人化思维、爱是什么
2.临床法
(1)定义:以儿童进行实物操作为主,辅以口头提问,同时考虑到儿童的实物操作、谈话以及直接观察等多方面的结果,并对这些结果进行严密的梳理逻辑分析,一次来揭示儿童的内在认知过程
(2)举例:守恒实验,类包含实验,三山实验,钟摆实验,客体永久性实验等
(三)皮亚杰的基本发展观
1.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实现的
适应:环境变化—有机体改变自身—与环境协调—达到平衡—目的:追求生物体的自我保护与维持
适应的历程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2.图式
(1)定义: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2)特点;在同一类活动中,可以从一个情景转移到另一个情景。换言之,它可以协调具有同样性质的各种活动
3.同化和顺应
(1)同化
①定义:环境因素纳入生物有机体的已有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有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
②注意:新事物和原有图式,同质性的,量变
(2)顺应
①定义:有机体原有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
②注意:异质性的,矛盾的,质变
4.平衡与失衡:平衡是图式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状态,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四)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阶段特征:使用原始的、遗传性的图式对待外部客体,能逐步协调自己的感知觉和动作活动,但其感知运动不具备运算性质
阶段标志:客体永久性——藏找任务
2.前运算阶段(2-7岁)
阶段特征;动作-表现性思维
(1)具体形象性:泛灵论
(2)不可逆性
(3)没有守恒概念
(4)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皮亚杰)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阶段特征
(1)思维的守恒性
(2)思维的可逆性
(3)具体逻辑思维
(4)去自我中心性
(5)多角度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阶段特征
(1)能进行假设演绎思维 ——钟摆实验
(2)能进行命题运算思维
(3)能进行系统思维
(五)认知发展阶段的规律
1.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几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
2.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恒定不变的
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建的过程
4.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
(六)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经验
4.平衡化
(七)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贡献和局限
1.贡献
(1)内发性和主动性
(2)阶段性和普遍性
(3)发展速度因人而异
(4)对教育有启发意义
局限
(1)个体维度vs社会文化维度
(2)客观规律vs微观规律
(3)发展先于学习较少教育价值
(4)各年龄组实际发展水平与现论不符 :低估与高估低估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高估了形式运算阶段的人如初高中生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斯基其人(苏联)
20d30s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列鲁学派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
1.两种心理机制与儿童心理发展
(1)低级心理机能
通过感官直接与外界打交道的心理系统。如感知觉、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冲动性的情绪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等
起源于自然,生物进化的结果,人和动物共有
(2)高级心理机能
以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如随意记忆,语词记忆,抽象逻辑思维和高级情绪等
起源于社会文化,人特有非固有,后天交往中产生和发展,通过物质工具(刀斧,计算机等)和精神工具(符号,词,语言)实现
2.认知发展和言语发展密切相关
自我中心语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协调其思维和行为,促进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外部语言→内部语言
言语的交际机能 →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
举例:面对困难任务时, 蓝笔、红笔,大海
3.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因素
维果斯基认为认知发展中只有置于其所发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
社会环境中的一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社会制度,行为规范等)既影响成人也影响儿童
大文化;小文化
最近发展区
(1)定义:两种发展水平:现在&未来 介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实际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经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那段差距
(2)价值
最近发展区:教学最佳效果
适时辅导学生:教学的重要手段
支架式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对偶故事法(1932年英文著作《儿童的道德判断》
1.定义: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主题,设计并编写出一些对偶故事,并对故事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加以严格控制,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情景,要求儿童进行道德判断,以此评价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2.类型:过失行为&说谎行为
3.如何操作:设计故事→呈现故事→回答问题→作出评价
4.对偶故事举例:破碎的杯子,桌布上的墨迹
(二)关于品德的基本假设
1.善即公正”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
2.道德判断发展与认知发展阶段相平衡
3.个体品德发展起于主体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积极的交互作用
4.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的道德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
他律道德vs自律道德
1.他律道德:指的是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关注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
2.自律道德:指的是儿童道德判断同时关注行为的客观效果和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是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三)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1.三阶段:阶段一: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五岁前)→阶段二:他律道德阶段→阶段三 :自律道德阶段(9-11)
2.四阶段法: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6-8)→可逆阶段(8-10)→公正阶段(11-12 )
(四)对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简要评价
1.贡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如下规律:儿童道德认知是呈阶段式发展的,这些阶段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为人们正确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局限:低估&高估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科尔伯格其人(美)道德心理学家,提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科尔伯格对皮亚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继承
①运用心理发展解释品德发展
②承认人的品德发展的阶段性
③使用实证方法研究品德发展
2.发展
①具体方法:对偶故事——两难故事
②阶段划分:四阶段——三水平六阶段
③特色1:品德非有无,归类,发展
④特色2:引入”习俗“
(三)关于品德的基本假设
1.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律——自律
2.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道德判断的自律发展有直接影响
3.道德发展的阶段水平或类型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四)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品德发展的经典方法)
1.定义: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主题,设计并编写出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两难故事,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要求个体辨别是非表达出理由 ——判断标准
2.举例:海因茨偷药
3.九条理论标准:自由、互相尊重、可逆性、建构性、层次性、内在性、规定性、普遍性、 选择性
4.道德两难故事法评价
(1)贡献
1.开放型
2.区分了道德判断的内容vs道德判断的形式or结构
3.计分方法详尽
(2)局限
1.评分复杂
2.个别谈话,费时,不适用于团体测验
3.“开放型问题”评分标准难以掌握
(五)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避免惩罚
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合乎自己的利益
着眼具体的结果
习俗水平(9-16岁)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阶段——他人的喜欢或欣赏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道德法律权威、规范
着眼于社会期望
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是可商定的契约,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公正、平等、道义、良心、内疚
着眼于内心准则
(六)主要贡献及在德育上的意义
1.形成研究品德发展的重要模式
2.揭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他律→自律;循序渐进
3.让人清楚看到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