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4-高适
这是一篇关于2024-高适的思维导图,整理了高适的燕歌行、 宋中十首、 别董大二首、 送兵到蓟北等作品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高适
塞上
时间
公元731
背景
契丹大臣可突干杀其王,率国人并胁奚众背离唐王朝,降附突厥。唐于是在关内、河内、河南、河北分道征兵,兴师出击。时高适正“混迹渔樵”、失意落魄,前往东北边塞,希望通过立功边塞,进入仕途,实现他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这首诗就是写于他北游期间。
情感
作者通过对边庭政策的,直接评议,指出时政的弊端,同时也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在军事上的远见卓识以及忧国忧时的情怀。
自蓟北归
公元733
唐军大败于契丹和奚。该诗作于这年冬天,诗人自蓟北南归,回忆起这惨痛的教训,感慨庸帅误国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有所感,写下来这首诗。
全诗言辞悲壮、苍凉,将诗人自身哀伤的感情渲染的无以复加。
燕歌行
公元738
自唐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高适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作此诗。
此诗概括一般的边塞战争,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其内容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前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后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对边塞军中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集中反映了民族矛盾、军中矛盾、边策弊端和人民苦难,主旨深刻含蓄,风格悲壮沉雄,气势磅礴,笔力矫健。
宋中十首
公元744
高适二十岁西游长安,满以为“书剑”学成,可以大有作为,却在长安碰壁而归,客居宋州宋城县,在友人的资助下过着穷困的耕读生活。这一组诗即为高适初探仕途饱受打击后自长安东归宋州期间所作。诗之四曰“九月桑叶尽,寒风鸣树枝”,其五曰“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可知是天宝三载(744)秋末离开宋中远征东南前作。
追忆和宋州有关的历史人物,梁孝王、汉高祖、齐景公是明君的代表,孔子、庄子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华元、宓子贱、阏伯是贤臣的代表,而阏伯治理商地深受百姓爱戴,却与兄弟实沈不睦,令人惋惜。诗人怀念这些人物,尤其两首写到梁孝王,有浓烈的怀古伤今意绪。
别董大二首
公元747年
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第一首诗重在写董大,先勾勒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以表现其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中,后表达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展现出豪迈豁达的胸襟;第二首诗主要写自己,先回顾十年漂泊生涯,后勉励友人,也是自励,以调侃方式体现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二诗语言质朴,格调豪迈,均是盛唐之音的生动体现。
送兵到蓟北
公元750
高适为朝廷送兵至清夷军途中。首二句写一路所见塞外苦寒之景,积雪连天,使人生愁。后二句直抒胸臆:此次远赴塞外,并非为马上封侯而来。言外之意,此行是为送兵。而诗中的愁苦之情可能缘于高适对边疆形势的担忧,大约此时他已隐约感觉到安禄山控制下的幽蓟边地乱象横生,而自己又不得重用,难以发挥安边才能。
言外之意,此行是为送兵。而诗中的愁苦之情可能缘于高适对边疆形势的担忧,大约此时他已隐约感觉到安禄山控制下的幽蓟边地乱象横生,而自己又不得重用,难以发挥安边才能。
登百丈峰二首
公元752
子主题
百丈峰位于甘肃武威,武威当时是河西节度使治所。天宝十一载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和河西两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充任掌书记之职。高适先到了武威,当时哥舒翰在临洮有战事,因而未得见。高适后又去陇右节度使管辖的临洮。这组诗当作于高适在武威之时。
第一首诗描写了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汉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时战争及其意义;第二首诗承第一首引出对边疆守御的思考,由此而及晋朝在胡人的入侵中灭亡的史实,深深感叹内政不修则外虏入侵,并以此讽喻时局。这两首诗写作者所见所思,境界阔大而高迈,体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
寄宿田家
公元760
高适先在蜀地担任彭州刺史,后又改任蜀州刺史。由于忙于政务,高适在蜀中创作的诗并不多,这首便是当年他在某位田家老翁家里留宿时所作。
由此可见诗人既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终究还是选择了仕途。
人日寄杜二拾遗
公元762
高适和杜甫早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在山东汶上初遇,当时二人皆落魄不偶,一见之下即成为意气相投的朋友。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这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他们自然高兴,除见面叙旧外,更常寄诗慰问。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下这诗,寄到成都草堂。
这首诗在内容上始终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沉郁顿挫,颇有老杜风味。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堪称汉魏风骨的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