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文学著作
古代文学著作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涵盖了从先秦至清代的众多文学名著,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传统。
编辑于2024-05-24 14:59:09古代文学著作
《世说新语》
作者介绍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 字季伯,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 南朝宋文学家
主要内容
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 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
下卷23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有的变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领 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微、俭番、忿狷、溺惑但也不尽是贬责
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光彩
《世说新语》本书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的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地位影响
这部书对后世的笔记小说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写成的作品更是不尽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称为后世戏剧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
《三字经》
作者介绍
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侯,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
常识
识数 (一而十)
(3)
三才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
“三纲者,君臣义”
(4)
四时
“曰春夏,曰秋冬”
四方
“曰南北,曰西东”
(5)
五行
“曰水火,木金土”
无常
“曰仁义,礼智信”
(6)
六谷
“稻粱菽,麦黍稷”
六畜
“马牛羊,鸡犬豕”
(7)
七情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8)
八音
“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
(9)
九族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
(10)
十义
“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
榜样
勤学
圣贤高官
无书不教
家贫身劳
名人
苏老泉
梁灏
祖莹,李沁
蔡文姬,谢道韫
刘晏
劝学
动物
目的
教子
历史
三皇二帝夏商周
三国南北隋与唐
五代宋辽金元明
教学
教
人性
人之初
必学
性乃迁
父母
孟母
窦燕山
责任
父之过
师之惰
学
必要
后果
礼仪
顺序
文化
四书
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
六经
五子
《论语》
作者介绍
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作品简介
《论语》属语录体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主要内容
《论语》的内容主要涉及道德、教学、礼乐、政治、人格。 这六个方面。它不仅包含了学习方法、为人处事的原则,还涉及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习态度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核心内容
《论语》的核心内容是“仁”,它是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中庸》
作者介绍
孔伋(前483年一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作品介绍
《中庸》 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
主要内容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核心内容
平衡
《大学》
作者介绍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口黄帝后代,亦为夏禹王后代,曾点之子,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儒学五大圣人之一,孔庙四配之一。
作品介绍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 第四十二 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 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 论的重要著作。
主要内容
《大学》的主要内容,朱熹曾概括为“三纲领”与 “八条目”。所谓“三纲领”就是《大学》开首所讲 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条目”乃是为着实现这“三纲领”采取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步骤。
核心内容
“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孟子》
作者介绍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战国时期孟 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而成。
作品介绍
《汉书·艺文志》曾著录《孟子》为十一篇,但现存仅有七篇十四卷,总字数约为三万五千余字,分为260章。
主要内容
主要记录了孟子的治国理念、政治策略如“仁政”、“王霸之辨”、“民本”等重要概念,并体现了其性善论的出发点及德治的主张。此外,《孟子》还收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内容、对弟子的教诲以及其游说诸侯的经历
核心内容
“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
《道德经》
作者介绍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
作品介绍
又称《德道经》[59]《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主要内容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核心内容
“道”
地位影响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被誉为“中华文化之源”“万经之王”
《庄子》
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鉴于庄子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
作品介绍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主要内容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古文观止》
作者介绍
吴楚材(1655~1719),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浙江山阴州山(今绍兴)人。幼受家教,勤奋 好学。 吴调侯,为清朝康熙年间人,籍贯属绍兴府山阴县。
作品介绍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主要内容
书中选编的文本题材广泛,包括史传、策论、游记、书信、笔记等,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游记、政治、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
地位影响
古文观止是一部文学经典,由清代的初唐 四杰之一袁枚所著,全书共分为八卷,收 录了大量的古代文学名篇,被誉为"古代文 学学的宝库"。
《说苑》
作者介绍
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文学家,古琴家、中国目录学鼻祖。
作品介绍
作品原有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朝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
主要内容
内容全是有关为政、修身、世道、人心的短篇故事,堪称西汉儒家人生观的结集,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明鉴。
《吕氏春秋》
作者介绍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一说阳翟 (今河南禹州)人 【吕不韦及其门客所著】
作品介绍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主要内容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
《左转》
作者介绍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作品介绍
《左传》,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1],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汉代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主要内容
《左传》卷帙浩繁,内容庞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天文、地理、农业、医学、习俗、文艺等诸多领域,将春秋甚至更为久远年代的社会文化与生活形态清晰地展示给读者。
《诗经》
作者介绍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作品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主要内容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3]
《史记》
作者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71]继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69]。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著有《史记》《悲士不遇赋》《太史公自序》
作品介绍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四年,才得以完成。
主要内容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弟子规》
作者介绍
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清初学者、教育家,《弟子规》的作者,祖籍山西绛州正平里(今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1]。他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主要作品有《弟子规》等
作品介绍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儿童行为规范读物,[20]约作于康熙年间[1];后经贾存仁(一说贾有仁[3])修订改编,命名为《弟子规》
主要内容
《弟子规》主要讲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具体从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和学文
核心思想
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信
智
礼
义
仁
作品介绍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主要内容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