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世纪文学上
历史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一些主要国家都先后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膨胀和垄断使这些国家纷纷展开对外掠夺。2、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也十分巨大。3、20世纪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也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哲学(科学主义+人本主义):马克思思主义。
编辑于2024-06-04 11:24:3020世纪文学上
第一节 概述
历史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一些主要国家都先后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膨胀和垄断使这些国家纷纷展开对外掠夺。2、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也十分巨大。3、20世纪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也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哲学(科学主义+人本主义):马克思思主义
主要文 学思潮
现实主义关注人物内在心理的开掘,将主观精神世界的内在冲突看作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侧重主观精神世界对现代社会冲突的复杂反应。代表作家:罗曼 罗兰
现代主义 是20世纪风行于世界的多种反叛传统、追求新奇的文学流派的总称。一般认为,现代主义文学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一直延续到当代。主要流派:如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等。
现代派文学思想特征:具有强烈的文化批评倾向;突出表现异化主题(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
象征主义:1、基本特征: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广泛使用象征、暗示、隐喻等方法;重视“感应”和“通感”,30年代后向意象派、隐逸派发展;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代表人物:艾略特《荒原》、叶芝《当你老了》
表现主义 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代表作家:卡夫卡《变形记》、奥尼尔《毛猿》1、理论主张和美学特征: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文学流露出一种普遍的抽象化倾向,作品往往具有浓郁深厚的象征意蕴。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家认为,文学的使命不是反映客观现实,而是揭示人类的心理意识结构。小说应该直接展示人物原生态的意识、尤其是潜意识流动的轨迹。代表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杜亚丹《月桂树被砍掉》
第三节 肖洛霍夫
“顿河史诗”的作者,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描写顿河哥萨克生活命运而闻名于世,贯穿从孕育诞生到解体前不久整个苏维埃时代的历史。
早期,肖洛霍夫结集出版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1956年除夕和1957年元旦,肖洛霍夫发表了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成,被称为当代苏联军事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
《静静的顿河》四部八卷 “顿河史诗”作品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 两条线索:一战爆发为沙皇俄国作战——十字勋章——返乡;俄国大革命,加入红军,受伤——返乡;1918年内战,加入村人组成军队——对抗红军;与情人逃亡——投降——被迫加入红军参战;1922苏联成立——叛徒——加入匪徒组织——对抗红军;再次返乡——物是人非,与儿子相依为命。第一次与阿克西妮娅私奔;第二次再次与阿克西妮娅逃亡;
葛利高里人物形象:悲剧人物,其身上体现了男性的力的美,哥萨克的野性的美,淳朴刚毅的人性的美。a.摇摆不定的性格(参军道路与爱情两方面);b.矛盾的性格;c.真实充满人性魅力,内心始终向往和平。 形象意义:一方面葛利高里在痛苦地抗拒战争对他的人性的磨蚀和扭曲,另一方面,他在混乱的战争中一直在思考和寻找着战争的意义。他在人格力量方面优于周围的人。具有人格魅力
艺术贡献: 1.篇幅宏大,人物众多,《静静的顿河》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称得上是史诗性作品。2.人物上至将军统帅,下至一般群众,都塑造得很有个性,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尤为鲜明生动。3.小说对顿河草原的壮丽景色的描绘,对哥萨克人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非常出色。4.深刻的悲剧意识。人物的内心追求与社会环境往往发生冲突,给人以悲剧色彩。 5.浓郁民族风格:民歌民谣的穿插。
叙述视角:《静静的顿河》之所以是现实主义杰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史诗性与独特个人视角相结合的艺术特色。肖洛霍夫本人隐退在叙事之后,隐退在主人公之中,这样一来,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就象实际生活中一样,每个人都置身历史之中,而又未必理解历史的走向、原因与意义。
葛利高里悲剧性:1、他身上具有哥萨克人的优秀品质,却又受到其落后的传统和道德偏见的影响,造成他认识真理和接受革命的艰难,在革命与反革命中摇摆,造成悲剧 2、自身矛盾且摇摆不定的性格 3、苏维埃政权中某些人对哥萨克采取的过火政策
第四节 普鲁斯特
意识流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 受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强调“心理真实”。
主要创作:《一个少女的忏悔》《让·桑特伊》自传体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驳圣伯夫》体现观点,《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的开山之作。以第一人称我(马赛尔)的视角来叙述的故事,也被称为自传体小说。全篇分为七卷
叙述特征:1、除第一部中关于斯万的恋爱故事采用第三人称描写手法外,其余均用第一人称叙述出来。叙述者的回忆是贯穿全书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2、时序颠倒手法。叙述不同时间呈现的现实时,变换空间和时间,在回忆中交叉反复来完成,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采用“自由联想”方式。
艺术特色:1、结构巧妙:回忆往事将作品前后串连起来,而作品每一卷都有自身的内部结构,又与其他部分相连。2、人物形象的流动性:人物描写不同于传统小说。3、时间概念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起着重要作用。4、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多种多样:回忆、自由联想、嗅觉、视觉时序颠倒。5.语言:繁复重叠的长句与和谐多彩的句型结合
主题:1、通过心理现实来写出整个上层社会的客观现实。——物质极大富裕带来的是精神的颓丧和无所适从。2、以心理时间的反复性、绵延性、循环性来反衬现实物理时间的消逝性、衰老性,并以此来对抗死亡这一最终结局。
第五节 艾略特
他的名字已成为现代主义的代名词;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时代乐曲的回音”。
早期创作:在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1917年,艾略特出版《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反映了20世纪初一代人对人生的怀疑和幻灭感。 中期创作:1922年长诗《荒原》出版,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也是最有争议的诗歌,也是艾略特创作生涯登峰造极的巅峰之作,反映了一代人的理想幻灭和精神失落。1925年创作《空心人》,他的精神探索导向了对宗教的同情,安宁、平静、逃遁是艾略特对宗教生活的主要认识,皈依宗教成了他最终的选择。 晚期创作:《圣灰星期三》(1930)、《四个四重奏》(1935—1941),诗人借用他的祖先和他自己生活中值得纪念的四个地点为诗题。戏剧创作:《大教堂凶杀案》、《合家团圆》《鸡尾酒会》。 艺术观点“非个性化”理论认为,“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在不断牺牲自己,不断消灭自己的个性”;“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避却感情;诗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避却个性”。
《荒原》全诗共分五章,434行。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使死者的灵魂得救,写现代荒原的衰败、没落和死亡。——死亡的世界。第二章“弈棋”的标题取自托玛斯•米德尔顿的剧本《弈棋》,而情节取自他的另一剧本《女人提防女人》。以欲望和奸情为主题。——无爱的世界。第三章“火诫”——火的世界(毁灭与拯救)。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水是欲望的象征,但也可以净化人的灵魂。荒原缺乏的正是后一种意义上的水。第五章“雷霆的话”奉劝现代人接受佛陀关于“舍予、同情和克制”的教诲,以使自己得到复活,现代世界得到拯救。
艺术特征:A.据弃了传统的创作手法,诗人自已隐没在各种“客观对应物”的意象群之中,表现出典型的“非个人化”倾向。B.神奇地运用了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和拼贴技法。C.象征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象征的奇特惟与交叉性。D.刻意表达各种因素的矛盾而统一的两面,利用相反的意向造成诗歌的张力,刺激读者去思考问题。
主题思想:A 精神荒废与信仰缺失;B 死亡主题
第六节 卡夫卡
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表现主义小说大师,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祖师(现代主义文学之父)。 卡夫卡的三个世界:我的(奴隶)世界;父亲的统治者的世界;其余人幸福自由的世界;这一切给了卡夫卡巨大的精神的创伤、肉体的创伤。对世界的五种体验感:孤独感、徒劳感、恶心感、负罪感、恐惧感
卡夫卡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小说。他的小说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通过塑造一系列孤独、恐惧、彷徨、忧郁的小人物的形象,深刻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现象。孤独三部曲:《美国》《审判》(《诉讼》)《城堡》,短篇小说:《变形计》《致父亲的信》
《变形计》格里高尔人物形象:变形前的善良忠厚、有责任感;变形后孤独无助、绝望痛苦
如何理解《变形计》中异化的主题:第一层异化是人变甲虫,从外在看,格里高尔由人变虫,但从内在看,他从原来的非人(异化)变成了人。第二层异化是家人的变形,这种“变形”是内在的,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反映了“人”的自私、冷漠与残忍。
主题:第一,人的异化:异己化 、非人化、物化。第二,人的灾难感,渺小感。 第三,人的孤独感。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对人的异化,使亲情淡漠,人性扭曲。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表现了人在现实压力面前的一种自我的逃避、封闭、退化,甚至丧失。
艺术特色:1、荒诞与现实的融合。写甲虫的行动符合甲虫的习性;写甲虫的思想感情,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写亲人的变化,符合社会生活。2、反讽手法。3、细腻的意识流描写。4、采用了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
第九节 海明威
“迷惘的一代”代言人,第六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创始人,笔锋以“文坛硬汉”著称,提出“冰山”创作原则
早期创作:19世纪20年代,是海明威艺术风格开始形成的时期。1926年出版《太阳照常升起》,成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1929年《永别了,武器》 中期创作20世纪30、40年代,海明威以自己在世界各地广泛游历的见闻为依据,写了关于西班牙斗牛的专著《死在午后》(1932)、狩猎札记《非洲的青山》(1935)等。在《死在午后》中,海明威还对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理”,形成深沉冷静、含而不露的艺术风格。1936年,以非洲为背景的小说:中篇《乞力马扎罗的雪》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1940年出版《丧钟为谁而鸣》 晚期创作 1950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过河入林》,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
《老人与海》中老人形象:勇敢、坚强、善良、乐观,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无畏地面对厄运、决不屈服的硬汉形象。
主题意蕴:是一部有多层寓意的作品,传达人与命运抗争这一主题。老人,硬汉精神;大海,实际人生; 鲨鱼,厄运凶险。 海上“冰山”创作特色:首先,体现为一种含蓄、凝炼的意境。 其次,叙事技巧也指一种简约、清新、干净的散文文体,人称电报式语言或《圣经》文体风格。第三,海明威的“冰山风格”还体现在作品的结构上。他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也从不写恢宏的长篇巨著,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隐匿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
《永别了,武器》关于战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 亨利与凯瑟琳,被历史捉弄的人的命运 艺术风格:首先,小说文笔含蓄、简约。其次,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雨、高原于高山、平原与低地。再次,叙事技巧娴熟。第一人称叙述,人物对话方式
海明威的创作特征:海明威的创作具有鲜明、强烈的个性特征:“迷惘的一代”——“迷惘”的文学主题;“硬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冰山”风格——独特的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