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学批评史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思维导图,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历程体现了文学批评与哲学、政治思想的紧密联系,以及文学观念从萌芽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理论
儒、道文化背景下的文论创生
从礼乐文化、诸子百家到两汉经学
周:礼乐文化,贵族等级制
王官之学
《诗》、《书》、《礼》、《乐》、《易》等
融入儒家系统
春秋以降:新兴诗人阶层获得文化话语权
百家争鸣
汉代:统一的中央集权
儒学→经学
经学旨趣
士人阶层文化制衡策略
证明汉家政权的合法性
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到两汉辞赋
《诗经》
汉儒视其为儒家经典,完全从政治伦理角度解诗、用诗
魏晋南北朝后对文学的影响日益凸显,如赋比兴手法
《楚辞》
比喻、象征、丰富的想象、哀婉的情调、华美的辞藻
先秦诸子散文
语录体:《论语》,格言体:《老子》,没有形成完整的文章形式 对话体散文:《孟子》《庄子》,文章形式初具规模 至《荀子》《韩非子》,散文形式已然成熟
两汉辞赋
西汉前期
赞美汉王朝
劝谏、讥刺、表达士不遇的思想情感
东汉中期以后
描写器物
抒情短赋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的特点与演变
不具有独立性(求散)
诗言志
诗以言志
表层含义:“诗”用来表达思想情感
出处:《尧典》
修辞立诚
出处:《周易·文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含义:把言辞的雕琢修饰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上
文质彬彬
出处:《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含义:原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要求,后衍化为人们对诗文的评价标准,即形式和内容的融合
温柔敦厚
出处:《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含义:原指一种贵族风度,在对君主或其他贵族进行劝诫时运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后也被当作对诗文风格的要求,即表达情感适度
赋比兴
出处:《毛诗序·六义》,“故诗有六艺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 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颂:美盛德之形容…… ——《毛诗序》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道法自然
“无为”“贵真”“朴素”
自然即无为,真,朴素
“得意而忘言”
出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含义:领会了意思后,就可以忘掉言语,体现了言语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而真正的理解是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达到的。
“虚净”与“物化”
由“心斋”而“虚静”
“心斋”“坐忘”是返回虚静的方法
坐忘:消解自我意识和分别意识
心斋:把外在的观念剥离
“物化”
含义:“我”在自失状态下达到的与“物”泯化的精神世界
风教与原道
“风教”与“兴观群怨”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大序》
风教:本指《诗》具有一种感发和教化人的性情的作用,后来扩大到诗歌在功能上的普遍要求。
“兴观群怨”出自孔子《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自此,有了比较系统的功能论基础
“可以兴”,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
“可以观”,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
“可以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切磋”指相互勉励而增进道德
“可以怨”,孔安国解释为“刺上政也”
美刺与发愤抒情
美刺是诗教功能的具体化
美和刺都是自下而上的
美刺优点:突出了文学的政治功能,增强文学家干预现实政治的功能
美刺缺点:过于强调文学政治性,约束文学批判现实的功能
屈原发愤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惜诵》
司马迁发愤说:“……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钟嵘以“怨”为美,而韩愈认为“怨”比“乐”更美
欧阳修“盖愈穷则愈工”,杜甫“文章憎命达”,苏轼“身穷诗乃亨”
汉儒的“美刺”属于诗教,而屈原的发愤则不是。
原道宗经
荀子的宗经思想
“道”“圣”“经”是三而一的关系
儒家经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权威性
不论立身处世,或著书立说,都要统一于“宗经原道”的原则是荀子在学派纷争时代构想的意识形态统一化学术景观
把“经”看作是五经的专名,赋予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其提出的新的经典概念及其包含的“宗经原道”思想是汉代经学观念和文学观念的直接来源,但只止步于学术观念上的经典化,没有真正将儒学从诸子学变为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