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逻辑规则
这是一篇关于逻辑规则的思维导图,梳理了判断、推理等相关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6-22 10:26:44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式民主政治的思维导图,梳理了国家、组织原则、国体、政体、政党、国家结构形式等相关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思维导图,梳理了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律体系、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等相关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思维导图,梳理了经济理论、经济思想、经济理念、经济制度等相关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式民主政治的思维导图,梳理了国家、组织原则、国体、政体、政党、国家结构形式等相关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思维导图,梳理了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律体系、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等相关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思维导图,梳理了经济理论、经济思想、经济理念、经济制度等相关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逻辑规则
概念
含义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①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②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
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非本质属性
基本特征
内涵: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定性——“是什么”
质的规定性
外延:反映本质属性事物的范围——“有哪些”
量的规定性
外延关系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种属关系或属种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欧拉图
不相容关系 (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欧拉图
混淆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概念的外延关系
哲学上的普遍性特殊性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一定条件下,内涵和外延之一确定,另一个也确定
内涵与外延呈现反变关系
发展
①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
②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
③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明确方法
下定义
含义:用简明语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结构: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
基本方法:种差+属概念
规则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所指的范围必须等同
定义过宽/定义过窄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定义项直接地包括了被定义项
同语反复
定义项间接地包括了被定义项
/循环定义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否定定义
定义不能用比喻
比喻定义
划分
含义: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结构:母项和子项
规则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划分不全/多出子项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
划分标准不一
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越级划分
混淆
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判断
含义
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基本特征
方式
肯定或者否定
情况
有真假之分
来源于实践、经受实践的检验。
意义
哲学角度:哲学认识论真假——主客体关系;
形式逻辑角度:在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形式上真假
日常生活中:借助语境判断真假
表达
判断通过语句表达
语句应做出判断,有真假之分,含义明确
类型
标准
根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
直接由概念构成
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 (直言判断)
含义: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组成
量项,主项,联项,谓项
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类型
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质与量的结合
全称肯定判断
A
全称否定判断
E
特称肯定判断
I
特称否定判断
O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真假判断
真值表
概念的周延性
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
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
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
方法
(1)画欧拉图
(2)记主、谓项
规则
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主谓搭配不当
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的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量项不当
误用量项
要准确地使用联项和量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联项不当
关系判断
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
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
不同关系者项前后关系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类型
根据“关系的性质”
对称关系
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区分
性质判断断定某一个或一类事物的性质;
关系判断断定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
意义
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包含其他判断
复合判断
含义: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构成:联结词+支判断
联言判断
(1)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构成:联言支和联结项
联结项:并且,既……又……,虽然……但是……
真假判断
只有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全真为真,一假则假
意义
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
选言判断
(1)含义: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
(2)构成:选言支和联结项
联结项: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3)种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
不相容选言判断
判断真假
相容选言判断: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无则为假
不相容选言判断:它的选言支中有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规则
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意义
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假言判断 (条件判断)
(1)含义: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体现着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2)构成:前件、后件 和联结项
表示条件的判断叫做假言判断的前件,
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做假言判断的后件。
联结项: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
分类
划分依据:
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联结项
“若……则……”“如果……那么……”“只要……就……”“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联结项
“只有……才……” “必须……才……”“不……就不……”“除非……才……”“没有……就没有……”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
联结项
“……当且仅当……才……”
“只有并且只有……才……”
判断真假
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规则
①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
②对于不具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情况,不能强加条件关系
③要注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别,准确使用假言判断的不同联结项。
真值表
意义
①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
②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
推理
含义
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构成
前提与结论
推理结构:
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
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推理结构
种类
根据哲学认识论中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从一般到个别
演绎推理
含义
演绎推理是前提蕴含结论的必然推理。
条件
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判断
推理结构必须正确
方法
简单性质演绎推理
单前提单结论结构 (两段)
性质判断换质推理
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改变前提判断的质(联项),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
找出前提直言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直言判断的谓项
直言判断换位推理
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为否定的
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结论
①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直接进行换位,只能转换为特称肯定判断
②特称否定判断:不能进行换位;
③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可以直接进行换位
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
作用
不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
三段论推理
含义
由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构成: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中项(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项,结论中不出现)
大项(结论的谓项)
小项(结论的主项)
规则
一个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四概念错误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中项不周延错误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并且前提中有一否定,结论必为否定
双重否定错误
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并且前提中有一特称,结论必为特称
复合判断演绎推理
联言推理
真假判断
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方法
合成式
联言推理的前提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分解式
联言判断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选言推理
相容的选言推理
真假判断
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断定其选言支至少一真,
否定肯定式
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肯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不能必然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真假判断
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选言支之间不可能同时存在
肯定否定式
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否定肯定式
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前真后真,后假前假
肯前,否后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前假后假,后真前真
否前,肯后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肯前肯后,肯后肯前,否定同理
意义
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
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推理
含义:以个别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
分类
完全归纳推理(保真性)
保证可靠性
判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一个前提都是真实的
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不完全归纳推理(或然性)
类型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使用方便,节约时间
结论具有或然性
科学归纳推理
根据某类中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所具有的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可靠性高。
提高可靠性
因果联系
探求方法
求同法
被考察的现象 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
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
异中求同
求异法
被考察的现象 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
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 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
同中求异
共变法
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
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
从变果求变因
求同求异并用法
在被考察现象a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种共同的因素A
在现象a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因素A
不是求同法与求异法的相继运用。它是在无法满足求同法和求异法对“其他情况”严格的条件要求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求同与求异推广形式
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 a有因果联系。
剩余法
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提高规则
(1)考察和列举的对象越多,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
(2)考察的范围越广,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
(3)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的因果关系
错误
轻率概括
意义
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归纳推理得到的一般规律并不一定正确,还需要由演绎推理来验证。
从个别到个别,从一般到一般
类比推理
含义
①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②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③类比不同于比较和比喻。
类比
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
推理
比较
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简单认识
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
修辞手法
提高可靠性
相同或相似属性
方法
模拟方法
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对象的功能之间,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规则
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
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结论可靠程度越高
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具有与结论相排斥的属性
错误
机械类比
抓住事物本质上的差别
意义
①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
类比推理是发现真理的方法。
类比是发明创造的方法。
②类比推理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形式逻辑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
必然推理
演绎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或然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综合运用
归纳推理在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方面,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价值。
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合在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