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主要阐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重要性。
编辑于2024-06-23 13:47:37这是一篇关于邓小平理论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这是一篇关于中心主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这是一篇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地位,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邓小平理论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这是一篇关于中心主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这是一篇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地位,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马原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的概念
中心论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世界的二重化
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在自然界中一切都是自发产生的,而在人类社会中一切都打着人的意识的印记,是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二者交叉重叠和相互作用
世界分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思想意识而存在的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从实际出发、实践、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要求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 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 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 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人工智能能够获得人类意识中可以化约为数字信号的内容,但 人脑中总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被化约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具有条件性
事物的变化发展
定义:变化泛指事物发生的一切改变,发展则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物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在新陈代谢的发展过程中,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定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定义: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共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产生新的矛盾,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的
(个性)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有条件的、相对的
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定义:事物包括质、量、度三方面规定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定义:量变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体现了连续性的中断
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意义:当事物的发展处在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为未来重大改变作准备;当质变来临的时候,要果断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使工作迈上新台阶。
否定之否定规律
定义: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否定之否定)
否定内涵: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内容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本质与现象:本质相对稳定、深藏不露,现象多变易逝、直接外显;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原因与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相互依存、转化
必然与偶然:必然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事物的发展包含必 然和偶然,相互依存、转化
现实与可能: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新的可能;一旦 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