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与文化
哲学与文化新课标教材,全书思维导图,教材内容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探索世界到认识社会,再到文化传承与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材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融入了大量新时代背景下的哲学思考和文化现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哲学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旨在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知识。
编辑于2024-07-02 01:11:59哲学与文化
时代的精华
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的起源
主要内容:哲学的含义和产生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主要内容:世界观的含义及特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内容:具体知识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主要内容:第一性与同一性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主要内容:生活和实践活动、哲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主要内容:区别(根本观点)与基本形态(唯物主义:3种;唯心主义:两种)、两个对子(两大阵营)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要哲学的历史使命
主要内容:历史使命即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主要内容:实践观点(核心观点、最显著的特征)、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与时俱进(独特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物质、运动、规律)
探索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主要内容:物质的含义与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主要内容:劳动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主要内容:反映vs反应(是否具有能动性)、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本质(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的
主要内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规律的特征(客观、普遍)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要内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前提条件)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结合调查研究)
主要内容:哲学依据、要求(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两个结合、两个反对)
唯物辩证法 (联系、发展、矛盾)
把握世界的规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主要内容:三个原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内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辩证关系的方法论)、系统的基本特征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主要内容: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含义(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远大的发展前途)和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内容:发展的形式/状态:量变和质变;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主要内容:矛盾的概念(客观、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问题的精髓
主要内容: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vs主要方面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认识、真理)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探索认识的奥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与实践
主要内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基本形式与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要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唯一途径)、动力(需要、认识工具、认识能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目的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
主要内容:真理的含义(主观符合于客观)、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内容)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主要内容:真理与谬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可调换顺序)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主要内容:反复性(≠循环往复·量变与质变)、上升性(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无限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主要内容: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主要内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性)、两种不同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主要内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主要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改革·非对抗性矛盾)、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消灭阶级对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要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主要内容:群众观点的内容(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学习、负责)及地位(根本立场、根本观点、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的内容(为了/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及地位(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价值观、人生观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人的价值
主要内容: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自我价值)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主要内容:价值观(实质:社会意识)的内涵(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导向作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生)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中学外、时代精神)及其基本内容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主要内容: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主要内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人民群众的利益)、如何处理个人、他人、集体的利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统一、人民立场、尊重和理解)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主要内容: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存在方式;劳动的意义(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美好生活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奉献(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
主要内容: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个性发展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主观条件)
主要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什么是文化
主要内容:文化的特点、文化的核心、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文化载体≠文化
文化的功能
主要内容:文化的功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强大的凝聚力·爱国主义、连续性·包容性;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主要内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
主要内容:内涵与目标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主要内容:基本内容(爱国主义为核心)、作用(强大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共同的价值追求,精神火炬)、特点(与时俱进,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其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时代新人)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具有民族性
主要内容:地位(民族文化·独特标识、精神根基)、作用(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文化具有多样性
主要内容:意义(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独特魅力和价值)、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原则--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正确态度--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主要内容: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主要内容: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融的意义(借鉴、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主要内容:对待外来文化两种错误倾向(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要求(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主要内容:原因(古代学问、外来文化不能直接解决中国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原则(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发展中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956至今)vs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978以后·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主要内容:文化生命力判断标准(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是否对它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我国社会制度及发展道路、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弘扬革命文化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我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主要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自信自立)、人民群众和文化发展的关系(人民·主体、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文化发展·依靠人民)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主要内容: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主要内容: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坚定文化自信
主要内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xx、最xx、最xx)、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