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
文学史笔记,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观念的自觉:魏晋时期,文学批评异常繁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这些著作不仅探讨了文学的本质、功能、创作方法等问题,还推动了文学观念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魏晋
绪论
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详见底本p92)
从广义学术分化,独立门类
题材区分,文体辨析意识,风格特点认识较明确
曹丕《典论×论文》
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通”和“变”
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文选》
南朝梁代萧统,世称《昭明文选》,自唐以来广泛重视,逐渐形成“文选学”
新的文学思潮
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古诗十九首》被奉为圭臬
乱世文人命运
文学的悲剧性基调,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创作主题——与药与酒相连
生死主题
感慨人生短促、死亡不可避免,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人生态度
提高生命的质量 及时勉励建功立业
增加生命的长度 服食求仙——药
增加生命的密度 及时行乐——酒
陶渊明不以生死为念,顺应自然
游仙主题
想象神仙世界,企求长生
《离骚》《远游》为先河(政治寄托);郭璞《游仙诗》
隐逸主题
歌咏隐逸主题,招隐诗,反招隐诗
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门阀制度及其文学创作
寒士不平;文学家族;强调宗族关系及伦理观念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魏晋玄学
崇尚自然;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论题:崇有与贵无、明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
魏晋风流
特点:颖悟、旷达、真率
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想象世界的丰富
故事性的加强
反切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词汇的扩大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发展历程(详见底本p98)
建安风骨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两晋文学
太康诗风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末 陶渊明田园诗
晋宋之间 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谢灵运
南北朝文学
四声发现 永明体
文学集团 宫体诗
南方清绮北方质朴 南北文风交流
鲍照 七言乐府诗 南北朝民歌
地位
新变
自觉阶段 个性化
玄学兴起 佛教传入 新因素
语言形式美的发现
文体发展
五言古诗继承传统并发展到鼎盛
骈文兴起 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
抒情小赋增加骈俪成分
七言古诗发展确立
民歌新鲜气息加入
小说初具规模 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建安到正始
建安文学
曹操
字孟德,小字阿瞒,魏武帝
定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冯班评“慷慨悲凉”
“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刘勰“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
艺术特征
感于哀乐,缘于事发
汉末实录
反映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雄心壮志
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深刻真实,感慨深沉
语言古朴率真,笔力雄健,悲凉之中有跌宕慷慨之气
诗歌类型(赏析见“原诗”)
关涉时事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表述理想
度关山、对酒、短歌行
游仙诗
陌上桑、秋胡行
对生命有限、大业未竟的感慨和思考
曹丕
字子桓,魏文帝
沈德潜“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子桓风流猗靡,如合德新妆,不作妖丽,自然荡目”
“魏文之才,洋洋清漪,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
个人情感的抒发
凄凉情感“为乐常苦时”
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善选清词丽句,表达纤丽的情思;诸体兼备
曹植
字子建,陈思王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七哀诗》此种大抵思君之辞,绝无华饰。性情结撰,其品最工。
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
艺术特色
简论,详见思乐塔p35
体现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诡;继承汉乐府诗反映现实的笔力,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完成了乐府诗向文人诗的转变
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贡献
前后期
前期:歌唱理想和抱负,乐观浪漫,充满信心《白马篇》
后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遭迫害的愤懑《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
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七哀诗》《美女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
述志诗
建安七子
王粲
七子之冠冕
刘桢
蔡琰 《悲愤诗》
时代特征
正始诗歌
阮籍
嵇康
两晋诗坛
三曹诗风异同(p35)
曹植诗歌艺术成就(思p35)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骨气奇高 反抗与追求《白马篇》
词采华茂
善用比喻
对偶、炼字和声色
工于起调,善为警句
五言诗
魏晋南北朝文论长足发展的原因(思p34)
文学自觉
佛教影响
1.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坛状况分析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2.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及后世影响
名词解释
《玉台新咏》
言意之辨
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以七子为骨干
魏齐王曹芳年间
嵇康、阮籍
崇尚自然、反对名教
太康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