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思潮(一)
文学思潮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被称为“五四时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阶段,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和多样性,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绪论知识思维导图,包括: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二、文学的指导思想;三、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四、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五、本书的逻辑结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维新运动)
新诗派
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
白话文运动
域外小说翻译
直接动因:新文化运动
发生原因
政治:辛亥革命
阶级:民族工业
文化:新式文化教育
经济:现代稿费制度
性质、本质
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评价
文学革命的发动过程
1915.9《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始
发刊词《敬告青年》
“文学革命”主张提出
1917.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
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响应主张
钱玄同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傅斯年“文言合一,制定国语”
1918.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的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1918.12周作人《人的文学》
《每周评论》杂志(陈独秀、李大钊; 《新潮》月刊(傅斯年、罗家伦
新文学革命的具体内容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学的价值观念
将文学与国语运动结合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确认
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喜剧 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 全面革新
成绩
小说
鲁迅 郁达夫
诗歌
郭沫若
胡适《尝试集》
湖畔诗人
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 (意识、语言)
与旧文学的论争
批判桐城派
林蔡之争
批判“黑幕派”“鸳鸯蝴蝶派”和旧戏曲
东西文明之争
陈独秀
西洋民族:个人 法治 实利
东方民族:家族 感情 虚文 安息
杜亚泉
严复
与“学衡派”论争
与“甲寅派”论争
内部论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
文学革命的收获与意义
收获、实绩
白话文的推广
外国文学思潮 新文学社团
文学理论建设
创作
鲁迅的小说
意义
文学观念
传统文学思想:“文以载道” 现代性,积极文学思想:表现人、反应时代
文学内容
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 时代精神
(文学)语言 (文体)形式 新的现代传统
开放性现代文学
与世界文学密切联系又有本土民族特色
现代作家队伍
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现代传统的赓续
外国文艺思潮涌入
文学革命发动初期
外国文学运动
建设新文学的理论探讨
外国文学思潮理论
发动者翻译作品
外国文艺思潮
“中国化”变形过程
外来思潮
西方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
新的文学体式
“问题剧”“问题小说”
“小诗”
泰戈尔诗歌
日本俳句
随笔小品
英国随笔
日本俳文写法
新文学社团兴起
1921.1北京,文学研究会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1921.6东京,创造社
《创造季刊》《创造周刊》 《创造日》《创造月刊》
1922.3杭州,湖畔诗派
《湖畔》《春的歌集》
1922浅草—1924沉钟社
《浅草》季刊 《沉钟》周刊
1923弥洒社
《弥洒》月刊
1924新月社
《晨报副刊》创设《诗镌》
1924.10北京,语丝社
《语丝》周刊
1925莽原社、未名社
《莽原》《未名》
1927南国社
《南国》半月刊
胡适、周作人 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钱玄同 寄陈独秀 寄胡适之
刘半农 我之文学改良观
傅斯年 文言合一草议 文学革命申议
陈独秀与胡适、钱玄同的通信
胡适的理论建树(语言形式)
最突出、影响最大 胡适文学思想的基本架构 文学革命指导思想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强化
横的移植
加紧评介西方文学思潮
纵的继承
重估中国文学传统
1923《国学季刊》“整理国故”
“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
治学(传统文化和文学史研究)
大胆的假设(研究中科学的预见性),小心的求证
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方法
宣扬个性主义
写实主义
周作人的理论建树(思想)
人的文学
新文学的内容 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只有作家自己觉悟才能“讲人道,爱人类”
重新发现“人”
文学的功用就在发现 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平民文学
新旧文学的区别:文学的精神区别,普遍与否、真挚与否
通俗的白话语体 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 忠实反应大多数人真挚的思想和事实
与五四个性解放热潮相合 对文学革命起扛鼎作用
人生的艺术派
《新文学的要求》
文学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
《自己的园地》
尊重创作个性,抒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1921《美文》从理论确立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美文: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散文
好散文
饶有趣味的内容
平淡自然的气质
引发读者思考的涩味与简单味
其他理论建树
鲁迅
白话文运动应当“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并以“改良思想”为第一事
沈雁冰
相对完整的“为人生”文学观
李大钊
初步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什么是新文学”
“自我表现”说
注重内在感情自然流露
成仿吾
对实用批评的尝试
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