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4.十不善道 后七
佛法,这七种不善道主要涉及到言语和思维方面的恶行,它们同样会损害修行者的修行成果,并导致不良的后果。在佛教中,修行者被鼓励要远离这些不善道,培养正念、正行和正语,以净化自己的身心,实现解脱和成佛的目标。
编辑于2024-08-02 14:06:4944.十不善道
语业
妄语
事(对象)
与真实的见 闻 觉 知 不见 不闻 不觉 不知相反的八种事,对象必须是能领会你所说意思的有情
意乐(思想基础)
1想 见到了想说成不见等八种情况
2烦恼 贪嗔痴三毒随一
3发起 要改变事实真相 不让对方知道实情
加行(犯罪手段)
自己说,默认或者用身体语言表达出来
究竟(犯罪行为圆满完成)
只要说了不符合事实真相且对方理解意思,无论对方是否上当都构成妄语罪,如果对方不了解则犯绮语罪。
仔细检视自己内心存在扭曲真实的力量。对造作的,不易觉察的妄语业要有敏锐的觉知力
离间语
事(对象)
挑拨离间,制造矛盾 破坏他人和谐关系
意乐(思想基础)
1想 想要破坏他人和谐关系,对象和事实相符事根本罪,不相符事方便罪
2烦恼 贪嗔痴三毒随一
3 发起 破坏他人和谐关系以捞取利益或达成某种目的
加行(犯罪手段)
使用任何手段和方式,只要制造了矛盾都是犯罪 无论为自己还是为他而说都犯根本罪
究竟 (犯罪行为圆满完成)
只要对方了解,不管是否破坏和谐关系都构成根本罪 如果对方不了解则犯了绮语罪
要仔细检视自己内心存在破坏和谐的力量 对造作的 不易觉察的离间语 要有敏锐觉知力
粗恶语
事(对象)
不喜欢乃至嗔恨的有情
意乐(思想基础)
1想 想着用粗暴的话伤害有情 想法和事实一致构成根本罪,不一致构成方便罪
2 烦恼 贪嗔痴三毒随一
3 发起 在嗔恨的状态下 说一些话去伤害对方
加行(犯罪手段)
带着嗔恨心而不是善意,攻击对方的某些不足和过失
究竟(犯罪行为圆满完成)
说了粗恶语且对方理解了就构成粗恶语,如果对方不了解则犯了绮语罪
从业罪角度说无论是自己还是叫别人做妄语 离间语 粗恶语都构成不善业,从戒律角度来说自己妄语 离间语 粗恶语才构成根本罪
要仔细检视自己内心存在的暴力攻击的力量 对造作的 不易觉察的粗恶语要有敏锐觉知力
绮语
事
所有对生活 工作 修行 人生没有改善的话
意乐 思想基础)
1想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2烦恼 贪嗔痴三毒随一
3发起 没有稳定心行 杂乱而说
加行(犯罪手段0
不断胡思乱想 以散乱心而说
究竟(犯罪行为圆满完成)
说出口就构成绮语业
要仔细检视自己内心存在颠倒散乱力量,对造作的 不易觉察的绮语要有敏锐觉知力
意业
贪业
事
贪婪的心 其对象是别人的财务
意乐
1想 对别人的财或物生起占有之心,所想对象和事实符合
2烦恼 贪嗔痴三毒随一
3 发起 决定把他人财务占位己有
加行
不断想着怎样得到对方财务
究竟
想着他人财务属于自己构成贪业
仔细检视自己的贪心 对不易觉察贪心要有敏锐觉知力
嗔业
事
所嗔恨的有情
意乐
1想 对不喜欢的有情带嗔恨心 想法和事实一致构成根本罪,不一致构成方便罪
2烦恼 贪嗔痴三毒随一
3发起 想要伤害对方
加行
不断想着伤害对方 不断造条件是对方受害
究竟
决定伤害对方的强烈意愿构成嗔业
仔细检视自己的嗔心 对不易觉察的嗔心要有敏锐觉知力。
邪见
事
邪见的事 属于真实存在
意乐
1想 对自己所诽谤的事产生确定 认为事真的
2烦恼 贪嗔痴三毒随一
3发起 准备要诽谤
加行
对于要诽谤的事不断努力 并把这种观念表达出来
对因的诽谤 认为没有善恶行
对果的诽谤 否定善行招感快乐 恶行招感苦果
对作用的诽谤 否定父母的意义 否定人间的伦理纲常 否定生命轮回的作用
对真实有的诽谤 否定阿罗汉等圣者的存在
究竟
不仅自己有这种主张 同时还把这种主张表现出来 达到否定真理的效果 构成邪见
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