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呼和浩特中考现代文题型分析
呼和浩特2021-2023中考现代文题型分析。剖析了中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各类题型,包括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写作技巧等。
这是一个关于“中考·修改病句技巧”的思维导图,它系统地总结了中考语文中常见的病句类型、识别方法以及精准修改策略。类型齐全,一图搞定。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中考语文·板块式
现代文阅读
2023
记叙文【14】
1.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2】
⑨⑩起早贪黑、挖坑种树【时间+行为】
⑲⑳㉑蒙汉合力,治沙造林【主体+行为】 树木葱郁,治沙成功【结果】
2. 结合选文,品读下面语句,按要求回答问题。【4】
1||| 请写出与句中划横线部分相对应的情节
治沙遇挫,守护草场 根子发现有人来山上放羊
2||| 请揣摩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用词生动、传神,两个形容词。 写出了耿臣看到一家人治理下的苍莽辽阔的村子,感到很欣慰很满足,知道村子推行治沙造林股份制,大家一起保护山林,耿臣感到放心和开心。 “轻松”是指村长说全村要合力治沙,耿臣由个人治沙到集体治沙而感到轻松。 “幸福”是指耿臣听到鸟鸣阵阵,看到树木葱郁,治沙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感到幸福。
3. 请结合上下文内容,在文中第⑮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
我是旱不死的草根子,是拔不断的树根子
4. 请分析第①段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2】
①表现环境恶劣。“歪、剥”等动词和“昏黄”“一片”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苗枯萎、榆树露根、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 ②引出下文。由于环境恶劣,引出耿臣坚守此地,治沙造林的情节。
5. 请为本文选择一个标题,结合阅读资料卡和选文内容简述理由。【4】
我选择“像石榴籽一样”作为本文题目
因为“像石榴籽一样”表现了小说的主题,适合做小说的题目。
①耿臣一家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植树治沙,表现了团结的寓意。
②蒙汉相亲真诚互助,和谐共处,共建绿色幸福家园,体现团结、和谐的寓意。
③耿臣由个人治沙到带动全村治沙,最终取得治沙成果,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体现了团结、繁荣、和谐、幸福的寓意。
我选择“像蒙古马一样”作为本文题目
耿臣一家人吃苦耐劳,夜以继日地种植树木。
因为蒙古马身上的精神正是主人公耿臣的人物形象特点,适合做小说的题目
①在耿臣麦苗挖坑种树的情节中,体现了耿臣起早贪黑、吃苦耐劳的蒙古马精神。
②在耿臣治沙遇挫,守护草场的情节中,虽然阻碍重重,但耿臣不惧困难毅然种树治沙,体现出耿臣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
③耿臣在改变村庄恶劣生存环境中有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信念,因此能取得治沙的最终成功。
说明文【7】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说明方法
分类别
设问句
引起注意和思考
说明语言
严谨而生动
说明顺序
本质到现象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向父母分别说明图中景象的主要功能。【2】
社会功能
景观功能
3. 为呼和浩特绿化部门提三点建设性建议。【3】
因地制宜,利用“边角地”和管理不到位的脏乱差地带。
就地取材,善于开发利用已有资源,避免浪费。
注重文化,融入文化元素,展现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
议论文【9】
1. 阅读资料卡中的事实论据应该放在甲处还是乙处,请简述理由。【2】
我选甲处 理由:徐乃超驻守边疆,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并与妻子建立了戍边警务室。这 一事实论证了“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 见精神,显担当。”的观点。
2. 第③段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论证效果。【2】
比喻论证。 把奋斗者比喻成红柳、格桑花。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年轻人要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论证了“只有扎根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开出绚烂的花”的观点。 进而论证了“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的分论点。
3. 请梳理选文第四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的思维导体补充完整。【3】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首段
论点
价值
2022
记叙文【15】
1. 请你阅读文章,摘录或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5】
2. 请你联系上下文,品读下面的语句,回答问题。【5】
体会句末问号、感叹号并用的表达效果。【2】
比较文中画线句与下面改后的句子,分析原句好在哪里。【3】
3. 从全文看,你认为最爱猫的人是谁?请结合相关内容,说依据。【3】
4. 作者善于设置伏笔,请你简答文中第二处伏笔的作用。【2】
1. 下列对相关材料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2. 请根据材料二图表的相关信息,写一条结论。【2】
3.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联系实际生活,做好应对。【3】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2. 请分析第③段对比论证的作用。【3】
3. “活读书”是用 方法读书,“活读书”中的“活书”指的是 。【2】
4. 请为第⑦段画线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2】
2021
记叙文【13】
1. 请你精读文本,分析这个过程,概括相关内容,写下表。【5】
2. 文中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构建了触发、推动读者情感发展的脉络。请你找到相关段落,写下序号段落。【3】
3. 作者在组织第一个典型事例材料时,没有像第二、第三个那样呈现“问答过程”,请你略读,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3】
4. 作者说:“让我们的烈士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2】
说明文【8】
1. 简要概括:四季严寒的南北两极,水生动物“温暖的棉被”形成的原因、过程。【3】
2. “千里冰封”出自毛泽东《 》一词,请你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3】
3. 请你选择其中一题作答。【2】
调动相关生活体验,在“又如”后面,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谁的确有某些类似药物的疗效”。
简答末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不能去掉的原因。
1. 本文题目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中“自己”主要指 。
2. 把这一段放回文中,位置应在 段之后,请你简答理由。
3. “看到梧桐树,就想起焦裕禄”。请你结合文后注解内容,谈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怎样的“树”。
4. 请为⑥段画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