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思维导图
这张思维导图全面而系统地概述了从上古神话到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并重点突出了各个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作家以及文学流派。
编辑于2024-09-08 18:16:167.15—7.21
day1
古代文学
上古神话
神话
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山海经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
神话的分类
创世神话:如盘古故事
始祖神话: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
洪水神话:如 鲧禹治水
战争神话:如炎黄之战、黄帝和蚩尤之战
发明创造神话: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
其他神话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神话的思维特征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性
具体、形象的思维
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神话历史化
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主要方法是削删和改造,改造的结果就是神话大量消亡;在我国,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诗经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订成书;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
风: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分十五国风
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分周颂、鲁颂、商颂
赋比兴
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论诗经的赋比兴
是古人的分类方法,而非现在修辞学的要求
赋与比兴的关系是直接描述与具体描述之间的关系
比与兴中,A与B的关系可能有两种
A与B是同类,分为比喻和象征两种
A与B是异类,分为对比和反衬两种
六艺
说法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 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艺”
四家诗\三家诗
齐鲁韩毛
《毛诗序》
毛诗在诗经各篇名下都有解释诗义 的序言,首篇有一篇总纲性的绪论,较全面的阐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体裁和表现手法,主张是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强调诗歌的讽谏教化作用,有很浓的工具论色彩
变风、变雅说
《毛诗序》中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兴观群怨说
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
群: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
怨: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笙诗》
六篇,都有目无词,都以笙奏
诗经的内容
祭祖颂歌和周祖史诗
农事诗
燕飨诗
怨刺诗
战争徭役诗
婚姻爱情诗
诗经的艺术特色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句式和章法
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成章,杂有二言至八言,节奏感很强,韵律整齐。如《伐檀》
章法: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 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具有很好的效果 ;叠字和双声叠韵是诗歌在演唱时节奏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 ;押韵方式多种多样
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疑
诗经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开辟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成为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是诗人的创作
诗经确立了中国文学重视比兴手法的创作原则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广的影响
屈原与《离骚》
楚辞
本意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后来发展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篇长篇叙事诗
骚体
是韵文体裁的一种,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
离骚的内容
从外在功业追求上讲
从内在修养追求上讲
作为喻体的香草美人
塑造了一个独立俊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为屈原本身
塑造了超现实的、存在于想象中的瑰奇神话虚拟境界
离骚的艺术成就
楚辞以诗人自我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将诗经的简单比兴发展为丰富的意象系统,尤其是香草美人意象
象征手法的第一次纯熟运用
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上也有创新和开拓
诗歌结构波澜壮阔,虚实相生
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九歌》
是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内容上以描写爱情为主。在艺术上把景物描写环境烘托与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炉,语言优美,节奏舒缓,情致幽微,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天文》的艺术特色
是一篇罕见的奇文,自始至终全疑问句组篇,一连出现172个关于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问题 。有大量纯知识性的提问,也有明知故问的成分,更有以问作答,借提问叙事的情况。
《九章》
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
《招魂》
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召怀王之魂而作
《九辩》
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宋玉所作的一部规模巨大的抒情长诗
简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新的诗歌样式
突出的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的印象
简述“风骚”传统
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是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和旗帜,故文学史上往往将其并称为风骚。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离骚是杰出的浪漫主义抒情作品,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典范
现代文学
晚清文学运动
晚清文学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并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戏剧界革命
文学界革命的主要成就
文学体系发生质变
进化论文学观的产生
功利文学观的盛行
反映论文学观的共识
非功利文学观的萌芽
晚清白话文运动
与文学改革运动相伴随的是相继出现了两次白话文运动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直接驱动力是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
晚清白话文运动是精英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的需要而发起的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
新小说的分类
政治小说
社会小说
历史小说
言情小说
其他
鸳鸯蝴蝶派
黑幕小说
四大谴责小说
文学理论
文艺学(名词解释)
概念➕分类
文学(名词解释)
概念➕基本形态
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的学科属性
概念阐述
属于文艺学的二级学科,分述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关系
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总论
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四要素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包括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五个任务
文学活动发展论
文学活动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的应有品质
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day2
古代文学
汉代五言诗
汉乐府诗
指两汉时期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流传下来的诗歌。乐府民歌是汉代音乐机构从民间采集的俗乐
概念➕作者➕经典➕特征➕影响
乐府一词的演变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出现在汉代以前。 汉武帝时乐府的职能进一步强化 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改为太予乐署和黄门鼓吹署 魏晋至隋唐乐府的含义不仅是音乐官署的名称,还把这种官署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
《乐府诗集》
宋郭茂倩编,收录了两汉之唐五代的乐府诗,全书共100卷,是保存乐府诗歌最完备的总集,共分为12类
《 悲愤诗》
是东汉文学家蔡文姬所作,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
汉乐府诗的内容
首先,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刻揭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
其次,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做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
最后,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
汉乐府诗的表现手法
风格➕叙述➕题材➕意象➕语言
首先,创作风格“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其次,叙述详略得当,繁简有法,技巧娴熟
在叙事的剪裁上,往往平中见奇,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
汉乐府诗歌在叙事时擅长描写对话,善于把对话描写穿插在叙事之中
在篇幅较长的叙事诗,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
善于铺陈场面,善于侧面烘托,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显示出由注重形似向崇尚神似演变的征兆
或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或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或使植物和人对话,想象奇特
叙事基本上呈现两种情况,一是捕捉生活中的一两个片段镜头加以描写,二是叙述比较完整连续的故事情节
其三,题材丰富广阔,多数诗歌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连贯曲折,跌宕起伏
其四,以个性化的对话、细节描写,利用环境或景物衬托,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最后,在词语句法方面有所创新
汉乐府民歌对后代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
《古诗19首》
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萧统的《文选》中,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钟嵘《诗品》称它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古诗19首》的内容
首先它是汉代文人生活追求和思想感情的反映
其次,乐生恶死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苦短的悲哀,表达功名之想和行乐之愿
最后,知音难遇的痛苦
《古诗19首》的艺术特色
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中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耳目一新的抒情艺术
首先,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
其次,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以此来表达感情
再次,善于通过捕捉生活情景抒发作者内心感受,通过场景描写表达细腻的心理活动,使诗中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炉火纯青的语言技巧
不做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平淡而有韵味。且意象多用白描,没有经过变形,几乎没有修饰
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既清新又醇厚
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涩生硬之感
含蓄的艺术风格
是五言文人诗的奠基之作
汉人五言诗的艺术特征
首先从文体上讲
其次从内容上讲
其三从艺术手法上讲
苏李诗
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五言古诗,现存11首
《尚书》《春秋》
《尚书》
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四部分。《周书•盘庚》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其训辞古朴艰涩,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
今古文尚书
《春秋》
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了字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14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做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三传》
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春秋笔法
原指《春秋》中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在严谨的措辞与修辞上的细微差别中表现作者爱憎的写作手法
后来,人们把文字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成为春秋笔法
晏子春秋
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上大夫晏婴言行的著作,具史传文学的性质,成书于战国时期,既用真实史料也用民间传说汇编而成, 原作者不详
现代文学
戏剧
诗歌(新体诗)
梁启超
黄遵宪
将智由
夏曾佑
散文
康有为的政论文
发展演变过程
特色
谭嗣同、梁启超的报章文
报章文体
梁启超的报章文
林纾的古文
清末民初的翻译文学
林译小说
林译小说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林纾开创了一个小说翻译的新时代,康有为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的说法
在中国文学史上林译小说第一次介绍了众多的外国作家及作品,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艺术视野,滋养了一批五四新文学家
林译小说所体现的反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进步思想,对现代作家的创作有着启迪和影响
林译小说对现代文学语言的影响
《域外小说集》的特点
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直译
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艺术风格
也存在不成熟和幼稚的一面
周译小说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对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理解
首先,如果不去考虑该命题的语境,仅就此命题而言,我们即可发现晚清的确已具备一些现代性的重要质素
其次,当我们结合这一说法所提出的语境,便会对这一问题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果将“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理解为一个重写文学史的命题,还因为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与文学分析有关的命题
白话文运动
day3
古代文学
《左传》
《左传》
左传的叙事特征
高超巧妙的叙事手法
情节结构, 叙述视角
记言
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炼,委曲达意
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还记述了大量生活化、情绪化、口语化的人物语言
情节设置
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戏剧性情节丰富生动,充满故事性
人物塑造
广泛描写各种人物,许多人物个性鲜明,其性格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变化性
思想情感
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增强了叙事的情感色彩
发展了春秋笔法,创立了一种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的新形式
左传的记言
左传的艺术特色
概述左传的文学特色,包括情节,人物,叙事以及语言
左传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选材
叙事、写人、记言
对后世影响
《国语》
国语
《战国策》
《战国策》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
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并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善用细节,言行塑造人物
出现了心理描写
开始集中编排特定人物事迹
情节内容
细节丰富而生动
善写冲突,能选取极富戏剧化、故事性的情节,写的波澜起伏
出现了为渲染气氛而设置的情节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辩丽恣肆的语言艺术
比喻、寓言的大量运用
排偶、对比、夸张的大量使用
说话艺术: 善尽言, 微言相感,近取譬,巧用故事
后世影响
对历史书籍的影响
对辞赋的影响
对小说和戏剧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表现出褒贬分明的倾向性
奠定了我国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已初具规模
启示对历史题材的重视
现代文学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发展过程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
文学革命的发生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文学改良刍议》
《 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双簧戏
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文学革命的发动过程
文学革命中的论争
与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
1919年的林蔡之争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
day4
古代文学
先秦说理散文的分期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战国中期
战国后期
《论语》
《论语》
论语的文学特征
故事性和人物描摹
以记言为主,其文学性更突出的表现在语言的特有风格和魅力上
语言口语化特征明显,记述人物对话往往语气逼真,仅通过话语即可看出不同说话者的情绪、性情和特点
人物说话还使用比喻,常使对话风趣生动,耐人寻味
语言简洁凝练,深入浅出,还具有格言化的特点
以形象的语言来表现深刻的道理,具有启发性、哲理性
《老子》
《孟子》
《孟子》
孟子的艺术特色
叙事方式长于论辩,基本特色是好辩、善辩
孟子与人对话或论辩时,往往先声夺人,辞以气胜
善于讲究论辩手段和技巧
善设机巧,引人入彀
反守为攻
巧换概念,转换角度,反败为胜
艺术上,长于譬喻
风格上,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语言
《墨子》
现代文学
文学革命实绩与成果
实绩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引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胡适,周作人代表最大成就)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语丝社
新月诗派
浅草—沉钟社
湖畔诗社
莽原社、未名社
南国社
弥洒社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
胡适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建设与贡献
理论建设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整理国故”(纵的继承)
“横的移植”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 诗体解放”说
贡献
周作人的五四时期的理论建设
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
《新文学的要求》
《自己的园地》
美文
综述
day5
古代文学
《庄子》
《庄子》
庄子的三种寓言表述形式
寄寓型寓言
象征型寓言
故事型寓言
《庄子》的艺术成就
首先在说理方式上
最擅长以寓言说理,“三言”
其次,在结构语言上
结构如行云流水般任其所之,汪洋恣意,跌宕起伏,挥洒自如
语言词汇丰富,描写细腻传神,句式擅长不规则押韵,长短句组合自如,又使用奇崛之语,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其三,在艺术形象上
运用丰富的想象,赋予万事万物以鲜活的生命,凭借想象力创造一个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想象力变幻莫测、瑰丽壮观,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浪漫主义奇幻境界,并把道理蕴蓄其间
用奇幻的想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了批判精神
最后,在论证说理上
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论辩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作者独特的思辨能力
运用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时,注重逻辑推理,层层推论,但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征服,不如说是被奇绝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荀子》《韩非子》
《荀子》
《韩非子》
先秦说理文的影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
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为我国文字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散文
《 吕氏春秋》
李斯《谏逐客书》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贾谊《过秦论》的内容,文学特征和艺术成就
现代文学
文学的创作潮流与趋势
五四文学的阶段
1917年1月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萌芽期
五四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是活跃期
放一八到1927年四一二事变,是沉寂期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显现
感伤情调的流行
个性化的追求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五四文学对西方文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鲁迅(一)
概况
摩罗诗力说
《文化偏执论》
画眼睛和勾灵魂
文学理论
活动与文学活动
人类活动的性质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文学活动的地位
day6
古代文学
汉赋
汉服的发展阶段有什么特点和代表作品
骚体赋
汉大赋
抒情小赋
骚体赋
汉大赋京都赋
抒情小赋
汉代经学文风
在经学教育方面
因循守旧的创作
浪漫虚化的风格
由繁到简发展过程
赋
《诗经》《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诗经
诗之六艺作为表现方法的赋,与汉赋的铺陈方法有联系
诗的精神对汉赋的影响
楚辞
骚体赋是楚辞的嫡传
对汉代文体赋的影响
西汉
骚体赋
九体
汉大赋
汉大赋的发展历程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梁园文人群体
《七发》
七体
《子虚赋》《上林赋》
枚马
扬雄四赋
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扬赋
王褒《洞箫赋》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东汉
都城赋
述行赋
述志赋
抒情小赋
张衡《归田赋》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史记》
发愤著书说
实录精神
《史记》
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人本纪还是人世家,但情况又有特例
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及各传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同的原则,造成了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人物传记有分传也有合传,通过叙述某一类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合传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叙事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决定性因素
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在叙述时反复强调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叙事有详略之分,往往和对应果的展示密切相关
高超的材料驾驭能力,材料运用多多益善,场面描写精彩纷呈
互见法的使用
现代文学
鲁迅(一)
呐喊与彷徨
《呐喊》
《彷徨》
《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传统的和宗法制度的弊害
把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中
关注农村妇女命运
对知识分子个性与命运的深刻描绘
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封建卫道士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求道路,彷徨,苦闷与探索的知识分子
对封建宗法制度下叛逆者形象的塑造以及他们的反抗
呐喊与彷徨的艺术特色
表现的深切
独特的题材
独特的小说模式
看与被看
离去—归来—再离去
格式的特别
独特的文本形式
独特的小说叙述形式
艺术手法
艺术格局
艺术风格
人物塑造
文学理论
文学的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与非文学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day7
古代文学
史记的人物刻画
广泛性
闾巷之人的入传,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十分广泛,并刻画的栩栩如生,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
个性与共性兼备
个性上,人物形象各具姿态,个性鲜明,不同类型人物形象之间反差巨大,对照鲜明,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准确的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通过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加以渲染
充分注重人物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
共性上
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以牙还牙,以怨抱怨
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普遍存在富贵还乡的想法
鲜明性和复杂性并存
善于选取人物性格的突出方面,主要特征,使之成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件表现出来,贯穿始终
采用多维透视法式,使人物透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采用互见法全面把握,并充分展示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生动性
通过个性化言行,出色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史记的风格特征
宏大性:画面宏阔,意蕴深邃
悲剧性:通过塑造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传奇性: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造成一种神秘感,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人意料,产生强烈的传奇色彩
语言平易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风格雄深雅健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
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首创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标志着我国古代史学文学的发展已达到高峰
影响
记载了不计其数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后世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例
弘扬人文精神,入世精神,自尊乃至人道精神
作为古代散文的楷模,其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令后代散文翕然宗之
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积累了宝贵经验
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戏剧小说的取材对象
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三家注
《汉书》
《汉书艺文志》
汉书的主要内容
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李玲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
汉书的艺术成就
精彩的人物形象
忠实的记录
行文严谨有法
语言
汉书和史记的不同
思想上:汉书是官修史书,表现出适应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史记是私人著述,思想束缚较少,能独立思考
体例上: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精华上:汉书的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述,展示了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情景。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时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主要写草莽英雄是如何建功立业的。
人物上:汉书记述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史记的传记基本上以写单个人为主。
悲剧上: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的传记。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众多。
笔法上:史记采用疏宕往复的笔法。汉书中是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语言上:史记往往采用流行的口语浅易近人。汉书往往把辞赋的语言用入散文。
风格上:史记笔含感情,挥洒自如,宏放恣肆,颇有慷慨之气。汉书多儒家正统典则,整严工练,有雍容典雅之风
《吴越春秋》
《新论》
《论衡》
《潜夫论》
现代文学
鲁迅(一)
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
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用日记体形式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构思精巧
巧妙运用象征和双关的手法
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
反讽结构
狂人日记的思想主题
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批判礼教吃人的本质
强烈的反抗与变革精神
阿Q形象
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保守狭隘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阿Q的不觉悟更突出的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
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妄自尊大,自我解嘲
自轻自贱,反败为胜
麻木健忘,不知羞耻
愚昧无知,终不醒悟
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小说的意义
重要的革命意义
广泛的社会意义
深远的历史意义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着力塑造典型环境
用传记式结构塑造了一个圆满的典型形象
小说采用了悲喜剧交融的表现方法
外冷内热
以讽抒情
野草与朝花夕拾
《野草》
野草开创了独语体的散文
野草的思想内容
正视自我生存的困境
深刻的自我剖析
绝望的反抗
结合《影的告别》,野草体现了鲁迅怎样的生命哲学
韧性战斗的生命哲学
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复仇的人生哲学
针砭社会痛疾
野草的艺术特色
意象上
技巧上
散文诗
独语体
思维的辩证性
象征的创作手法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开创了闲话风的散文
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充满了天真之气
闲,即“任心闲谈”
行文结构上的兴之所致的随意性
追求原生味的语言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