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3日 —649年7月10日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将京师学扩充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新设了律学、书学、算学三种学校。
在科举上,增设为律、书、算、明经、进士、道举、童子八科。连十岁以下的童子中的人才,也在遴选的范围之内。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任用合适的人才;能够使天下太平的方法只有一个,即使用贤能的人才。
“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唐太宗认为如果得到的是贤能的官员,即使数量少也足够治理好国家;而如果官员不贤能,数量再多也没有用处。量才授职意味着要根据一个人的才能来授予相应的官职。务省官员即致力于精简官员数量。
他能用其所长,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形成一个效能很高的人才群体结构,作为唐太宗统治集团的核心。唐太宗还以为,自己“居深官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
“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可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过而不能改也。
自古以来的君王,没有一个不想江山永固,但往往无法实现,只是因为他们听不到自己的过错,或者听到了却不能改正。
“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英明的君主能够时常反省自己的短处,并且不断改进,因此变得更加完美;而昏庸的君主则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短处,因此永远处于愚昧的状态。
“人欲白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人要照见自己,必须有明亮的镜子;作为君主,想要知道自己的过错,就必须要有忠臣的辅助。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通过铜镜、历史和他人,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国家的兴衰和自己行为的得失,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君主依赖国家,国家依赖人民;剥削人民来供养君主,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吃饱了人也就死了,君主富裕了国家也就灭亡了;所以君主的忧虑,不是来自外部,而常常是由自己的行为引起的;欲望强烈,花费就会增多;花费增多,赋税就会加重;赋税加重,百姓就会愁苦;百姓愁苦,国家就会危险;国家危险,君主就会失去政权。